2015年是国家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年份,也是我校大类招生改革与通识教育进入阶段性总结与提升的关键年份,是我校落实现代大学制度,推进学科调整,积极实施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2015年,我校学生工作围绕立德树人的大学使命和学校中心工作两条主线,以"需求驱动、问题倒逼,构建平台、制定规则,聚焦中心、激活主体,注重内涵、发挥作用"为工作方针,着力建立和完善基于国家、社会需求,对接学生成长需求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学生工作体系,培养全面发展、有创新精神、有责任担当的人才。拟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优化人才培养生态环境,推进价值引领工程
1. 以校训精神为引领,建立开放创新、心忧天下的学工文化
以"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精神引领学工精神,建立激励为主、开放创新、具有心忧天下济世情怀的学工文化。依托新生开学典礼、校长奖学金颁奖典礼、毕业典礼等环节,充分发挥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在学生中营造努力学习自强不息、心忧天下勇担责任的文化氛围。
2.以提高质量、发挥作用为导向,加强学生党建工作
结合《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学生党建工作流程,提升党员发展质量,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思想引领作用。鼓励、支持各院系结合大类招生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机制,进一步探索学生党员在科技创新中的先锋作用,鼓励将学生党组织建立在最活跃的细胞上。梳理和整合校院学生党建工作品牌,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构建具有校院特色、契合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党员作用发挥平台。以评促建,固化学生党建"四评",增强学生党建工作的影响力和显示度。启动基层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资助项目,优化学生党员、党支部考核办法,切实加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开展主题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学习生活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积极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大学生走中国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梳理国家宪法日、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建党节等重大节日和传统文化精粹,形成系列教育方案。开发现有资源,挖掘学生领袖,加大宣传力度,在学生中树立标杆。充分依托学校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师资优势,把专家请进首日教育、新生活动课等第二课堂,传播中国精神、中国经验和中国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
二、激发基层院系活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
1.支持基层院系"订制"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考核评价机制
以大众教育背景下的精英化培养为指导思想,支持各基层院系基于学生特点、学科特色、办学模式与社会需求,细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成长路径,给学生最大的价值增值。调整学生工作考评机制,立足院系人才培养成效与对全校人才培养辐射力度两个观测点,根据学科发展定位与办学方式等要素拟定多类型考核方案,激发主体能动性。
2. 推进学生工作特色德育基地建设,增强基地的辐射引领作用
重新调整德育工作特色基地,对2012年设立的党建、学风、导师工作、科创、实践、艺术教育六大类特色德育基地进行考核;增加生涯发展、文化育人、园区德育、创新创意创业等类型德育基地。建设以满足学生需求、适应通识教育改革的德育工作基地支撑、评估、考核规则,提高基地的辐射度与对人才培养中心工作的贡献度。
3. 对接骨干教师激励计划,完善学生课外培养体系,促进课内外联动
着力思考通识教育教学改革的课外培养体系建设问题,在《课外的田野》基础上,主动对接骨干教师激励计划和学校大类招生通识教育改革,加强与专业教师的对接和协同,建立围绕课内、与课内相衔接、相互补的课外培养内涵发展体系,探索教研融合的创新路径,真正实现课内外联动。
4. 注重分层分类与资源整合,实现人才培养的无缝衔接
注重分析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分层分类制定培养方案,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优秀人才和杰出校友来看待和培养。推进学生党员、优秀学生干部担任一年级学生同辈导师的工作机制,搭建专业学院和社区学院对接的"学生桥梁",实现人才培养的无缝衔接。协同科技园区、团委、招毕办、校友办等部门,牵头创新创意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工程,搭建平台、拓展资源,充分发挥创业苗圃的孵化功能,聚焦高年级创新能力培养。
三、基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思维,构建学生工作网格化格局
1. 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学生成长信息采集、分析系统
以底线思维和发展思维建立学生信息采集系统,一方面实现学生需求的收集、调研、分析功能,一方面实现学生思想动态、安全稳定信息检索功能,加强信息的整合与共享。做好大数据时代的学生信息采集工作,以入学和毕业数据为参照,结合成就系统和全息信息系统,破解大学生成长的"黑匣子",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
2. 建立以满足学生需求为导向的学生信息反馈系统
利用移动互联网终端开发适用于学生信息查询APP、学生需求APP,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建立基于课堂内外、学生自组织等多维度的学生信息反馈系统,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学生工作全息环境。充分发挥易班、上大信使等新媒体平台的信息交流和引导作用,建设网上舆论队伍,做好自媒体环境下的学生工作。
3. 继续推进一站式服务中心工作,优化学生工作流程
在A400一站式服务中心现有业务开展的基础上,提高专业学院和部门的入驻率,实现60%的事务性工作均可以在服务中心办理。开发服务中心线上系统,实现80%的业务工作可以通过网络完成。提高服务中心信息采集与发布功能,依托A400学生一站式服务中心开发全校学术报告、读书会、创新创业项目、基础学科竞赛项目等信息采集、发布平台。注重服务,完善制度,保障前台咨询零事故。
4. 深化心理和成才等业务工作,尝试建立生命安全教育工程
推进心理健康数据和校医院、保卫处等数据的整合,形成上海大学学生健康年度报告,探索建立立体化危机干预方案。推进心理辅导中心与学生社区的对接,建立基于生活园区的健康服务机制。借助上海希望24热线、上海市生命教育与危机干预中心等社会资源,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制和人员队伍,确保24小时为学生提供即时服务,多路径推进生命安全教育工程。建立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数据库,培育和孵化个性化资助工作室,构筑"资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育人模式,加强校级联合与交流,推进资助育人整体水平提升。
四、注重内涵建设,推动队伍转型升级
1. 建立学工队伍智库,开展前瞻性研究
参照教育部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建立三个层面的智库,为上海大学的决策发展贡献力量:学工办主任和分管书记层面的智库,主要思考校级层面,甚至是结合国家宏观形势思考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思政工作的前瞻性问题;学工办科长和骨干辅导员层面的智库,聚焦学生培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人才学院、各院系优秀学生层面的智库,做好上述两个智库的帮手,进行学生成长信息的采集。
2. 优化队伍结构,探索建立专业教师融入学生工作队伍的机制
借助骨干教师激励计划,调整《上海大学学生专职辅导员岗位聘任办法》,鼓励和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专业教师投入学生工作,扩大兼职辅导员队伍,合理降低专职辅导员比例,优化队伍结构。将学生社团、课堂教学、专业教师等打造成为思政工作网格化中的重要结点和资源载体。
3. 健全辅导员分层分类培养体系,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对接教育部《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优化原有职级评聘办法,推进队伍专业化建设。调整职称聘任办法,梳理科学规范的聘任条件,加强思政高级职称人员的任职考核,提升思政副高教师对全校学生工作的贡献度。培养辅导员"素质拓展师",提升辅导员综合素质能力,推动学校学生素质拓展基地的建立。引进市委党校、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等社会学习资源,加强对学生工作队伍的培训,提高学生工作队伍自媒体环境下有效开展工作的能力。
4. 推进辅导员协会建设,激活辅导员自我发展引擎
以大一学生课外素质拓展课程为主要平台推进辅导员讲师团队伍建设,建设符合新生适应需求的品牌课程;以辅导员宣讲团为核心,营造辅导员直面时政热点话题的工作氛围;聚焦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目标,提升辅导员思政科研能力。推进辅导员高校行,成立辅导员艺术团,继续创新暖心行动,增强辅导员凝聚力。开放协会工作形式,引入资深专业教师资源,开设各类学习沙龙,增进辅导员与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提升辅导员综合能力。以服务、凝聚与引领为核心工作内容,营造辅导员的心灵家园,让辅导员"快乐的忙着、幸福的成长着"。
5. 加强协同与对外服务,提高上海大学学生工作的社会显示度
继续推进辅导员队伍与校内外社会科学专家、科研机构的结对共建,拓展多学科、跨学科视野和资源,激发辅导员队伍活力,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成长搭建新的平台。积极推进与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研究所的合作,加强大学生研究。依托上海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创设《大学生发展研究》内部刊物,建立一个基于上海高校学生现状的分析平台,为全市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决策咨询。依托"部市共建"契机,对接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为国家层面的教育教学改革贡献力量。
上海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
二〇一五年一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