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0日下午四点,启思讲堂迎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李零教授,李教授带来了"禹贡与中国"的专题讲座。在两个小时的讲座中,李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通过《禹贡》为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地理状况,并进而引申出中国的民族交汇与文明渊源。同学们在聆听中不仅加深了对古代中国地理与古代文明的了解,也得以融贯古今,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中国的民族与文化。此次讲座由上海大学文学院启思讲堂和活字文化联合举办。
讲座伊始,李教授首先由豳公盨上的铭文"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的记载和顾颉刚与王国维对大禹其人的真实性不同态度引入话题,以此引出 "禹"的存在对印证上古历史的重要意义。中国的地形以爱辉—腾冲线为分界,西北高而东南低,《淮南子.天文》中有载"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源尘埃归焉。关于中国的西北和东南,李教授认为"人往高处走"的谚语,实则源于对西北少数民族的偏见,并通过清代疆域,西北半月形和东南半月形详细解读了两大区域及两大区域背后的内涵。而尚书《禹贡》按照禹的治水顺序,从夏商周三代之都豫州开始,到最西边"三苗"所在的雍州,通过螺旋式地排列展现了中国九州大地的风貌载详述各州的地理位置和对应区域的同时,李教授提出了"古代地理概念源自人的行走"这一观点,并进而通过何尊铭文"予其宅兹中国"说明"中国"的中心概念,并用李济先生所提出的"我族""你族"概念说明中国民族的交汇。
随后,李教授介绍了中国重心不断往东南方向偏移的过程,在提及中国的农业革命时,他认为所谓"四大发明"是中国在西方视野下的文化被动。最后,李教授讲述了他在三危山,黑水一带的游历以及他的故乡"北良侯村"的得名由来。并列举了元代塔门洞、莫高窟、元代钱币乃至今日人民币上的各族文字、近代北洋政府的五色旗和武昌起义时的铁血十八星旗,以此展现中国民族的融合。又以《史记.六国年表》"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等文献记载作为结束语。李零教授的讲座平稳、深刻、渊博中又不失幽默,使我们从繁复的地理词汇中感受到中国的博大,并为中国古往今来的历史洪流所深深震撼。
在交流互动环节,同学们从各个不同角度阐发自己对《禹贡》研究和对中华文明进程的困惑,李教授也一一耐心解答。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李教授与我们共同探讨了《禹贡》的研究的研究方法,他自谦说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只是通过文献的比较、山川的恒定位置和青铜铭文的记载进行研究,他进而指出中国历来都市一个很大的概念,而中国的"闭关锁国"宁不失一种客观的评价。而在对文明和民族关系的探讨中,师生一同表达了对中国文明的认同与求真求实的治学态度。
《尚书》是华夏文明的曙光,而《禹贡》则是中国古代地理的印证,了解《禹贡》,便是了解华夏的源与流。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当了解历史的源头和进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 (社区学院14级本科生 张空灵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