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又一年,毕业礼用最后的感动送走一段段难忘的大学时光。7月8日,又是一群少年要走上毕业礼神圣的红毯,陪伴他们的是他们的挚友、良师,是他们的家人,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们。158个毕业生,又一次回顾当初的青涩年华,而泪水,流在今日早已意气风发的脸庞。
全"家"人的盛典
外国语学院的毕业典礼早已不是一场简单的"颁证"仪式,主角也不仅仅只有毕业生们,还有台下的314位家人、朋友和台上的20多位导师,这群陪伴他们走过漫漫长路的,最值得珍惜和感恩的人们。
屏幕上放着妈妈给孩子的话,却引哭了应该欢笑的毕业生;当场打开孩子给他们写的信,却沉默了本是激动的父母。在父母欣慰的笑容与泪光中,他们或许开始读懂了爱与感恩的意义。"梦想紧握你们手里,人生路上披荆斩棘,痛或苦不失勇气"是老师带着希冀与疼爱的吟唱;"还是会不停回头张望,还是会偶尔犹豫彷徨,但你给我的力量陪我成长"是学生由心而发的感谢与坚定,在《老男孩》的曲调下,学生改编的歌词却倍加引人感怀。
望着台上自己的孩子接受校党委书记于信汇教授拨过帽穗,从党委副书记忻平教授手中接过贺信,正式毕业时,台下的家长满是激动。其中,有一位家长特别地认真,他就是本届毕业生徐厉的父亲。原来,徐先生在三十年前,正是上海科技大学(后并入新上海大学)的毕业生。"我看着女儿的毕业典礼特别感慨,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女儿在大学里真的成长了很多,我们特别感谢学院。"
的确,一场一"家"人一起参加的毕业典礼才是完满的。毕业,不是一个人的舞台,当站在走向大学生活终结的T型舞台时,背后站着的是仍是一直默默支持,鼓励并关爱着他们的亲友和家人。大学的四年甚至更长的成长岁月里都是他们不曾改变的如沐春风般的依靠。而当终于到了毕业时分,更应成为一场共同的盛典,来纪念这段亦是苦涩还有激荡的四年,更分享此刻或将永生难忘的感动。而这也是外语学院所希望达到的效果。毕业典礼不是一个简单的程序,而应该成为一场可供毕业生怀念,可与家人亲友共享,更是能够懂得分离的感伤和对爱的感恩的契机,成为真正的"礼成"。
和亲友一起走上红毯的喜悦,由老师拨动帽穗的感动,从家人、朋友,甚至男友的父亲手中接过优秀毕业生荣誉证书时的完满,无一不让在场的每一个人沉浸其中。
这是我们共同的毕业典礼。
"不独立,无大学"
"感谢学校与老师,感谢好友与自己,感谢夜晚泮池边天鹅的叫声和隔壁寝室郎朗的笑声,感谢舌尖上的山明水秀,感谢一路陪伴而来的"自强不息"......"。毕业生代表张斐卿娓娓道来的这些令所有上大人都会"触景生情"的意象,在毕业生们的心中,或许感触更多。
所有的感恩之情在今天的毕业典礼中升华,却也更加深了面对不可不分离时的伤感。紧紧拥抱的好友同窗,企图用相机留下每一个上大角落的贪心同学,可无论如何不舍,都必须要面对这次的别离,离开熟悉的校园生活走向一个完全陌生的职场社会,这或许是毕业后要经历的第一个挑战。
面对未知,周平院长在送上祝福的同时,希望所有毕业生都能"善于学习、能坚守做人的准则和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有准备的人";而毕业生们也给出了无比自信的答案,"工作了当然要学会沟通。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一点点稳健起来。""永远不要对自己后悔!"。而其中最出彩者则当属那句:
"不独立,无大学!"
这既是对四年大学的总结,又是对学弟学妹的真知灼见。从此以后,不再盲从,学会思考,做一个属于自己的人。去看那些未曾被发现的风景,去走那些还未踏过土地。从此以后,开始独立,开始成熟。
红毯上与家人亲友们一同走过的毕业生仍未停息。而将来,当帽穗被拨过后,一个人也要坚定地勇敢地走下去。对于毕业生们来说,四年的大学生活已然告一段落,另一段崭新的人生旅程却才刚刚开始。让我们一同祝福毕业生们,怀揣梦想,展翅高飞!(外国语学院 冯云琦、余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