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日至7月9日,第四届上海大学海派文化周在宝山校区行政楼报告厅顺利举行。本届海派文化周邀请了多位校内外的名人大家,共进行了六场讲座,每位主讲人以不同的角度,分别从上大精神、文化艺术、海派书画等方面阐述了海派文化的源流、发展和特点,让同学们对海派文化有更深刻理解的同时,更好地认识了自己身处的城市以及生活的学校。
上大精神——学海派文化的典范
首场讲座由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张元隆老师主讲,题为"薪火相传:20年代的上大精神"。张教授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为上大学子们详细讲解了20年代上海大学的筹办过程。在内忧外患、国难当头的时代,一批仁人志士自觉肩负起复兴民族的重任。而要兴一民族必先兴其教育,就这样,上海大学在这样一批有为青年的努力下筹建起来。20年代的上大群英荟萃,校长于右任、校务长邓中夏、社会学系主任瞿秋白等等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师。由于历史背景的特殊,上大经历了多次变革及多次迁址,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上大师生们依然自强不息,培养了属于上大人的独特精神: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开放进取的创新理念、学以致用的经世意识以及刚毅不拔的革命精神。最后,张教授提到在上海大学命名90周年新上大组建18周年的今天,我们应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承并发扬20年代的上大精神。整场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张教授详细而不乏幽默的演讲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上善若水,海纳百川,大气谦和,学无止境"是对上海大学四个字的诠释,这是上大精神的体现,而海纳百川亦是海派文化的精髓。这座以城市命名的大学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内在气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大精神更是这文化内涵中亮丽的一笔。
广富林与土山湾——看海派文化的源头
上海市文史资料研究会理事、松江区历史文化研究会顾问以及松江区收藏协会名誉会长张汝皋先生,从广富林为我们讲述了海派文化之源。张老师从丰厚的史前文化介绍开始,运用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展示广富林出土的众多文物,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如今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这座城市的雏形。而徐汇区文化局副局长宋浩杰老师则从土山湾带我们领略了海派文化的魅力。宋浩杰老师指出,以中西结合为特色的土山湾文化为代表的徐汇区文化遗产之丰厚,即使没有发展成为今天的商业中心,其经济水平也并不会逊色。通过讲解我们可以看出洋为中用,中西结合,既是土山湾优秀艺术家的艺术特色也是我们发展当今文化所应采取的方法之一。
从上海大世界到海派书画——品海派文化的魅力
海派文化包蕴万千,在本届海派文化周上,上海广播电台国家一级编辑秦来来老师、上海笔墨博物馆馆长、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公司董事长、上海新世界集团副总裁许思豪老师以及上海东方广播有限公司高级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王琪森老师分别以上海大世界、笔墨与中国书画以及海派书画艺术为载体,带我们品味了海派文化的无限魅力。
秦来来老师非常关注文化艺术的发展和传播,对上海本土文化事业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他以"上海大世界的前世今生"为题向同学们介绍了上海大世界诞生的历史背景与发展演变。上海大世界只是海派文化璀璨群星中的一颗,而海派书画亦是海派文化中的一颗明星,许思豪老师与王琪森老师都从海派书画入手,从笔墨的神奇间带领同学们领略了海派艺术的奥妙。
上海大学海派文化周以"聆听海派文化,感受上海魅力"为宗旨,距今已成功举办四届。本届海派文化周则从更本土、更细微的视野出发,邀请了众多专家学者与广大青年学子进行交流。相信依托大上海丰富的文化资源,在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的不懈推动下,上海大学海派文化周将走得更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