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5日下午1点30分,上海大学教授、社会学家顾骏老师于校本部J202方润华讲堂为影视学院的大二学生带来了题为"嘉宾眼里的传媒与传媒人"的精彩演讲。影视学院执行院长金冠军、党委副书记陈伟平出席了本次讲座。
讲座开始,顾骏教授首先向学生们解释到:他将本次讲座的原题"专家眼中的传媒与传媒人"改为"嘉宾眼里的传媒与传媒人"是希望能够与同学们从自身经验的角度出发,更为深入地探讨传媒业的现状。
顾骏教授从一次他接受实习记者采访的经历开始谈起,他说:"许多的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其实还有很多需要注意、需要提高的地方,例如怎样自报家门,怎样提出问题等等。有些学生的提问显得杂乱无章,而且提问时非常怯懦,缺乏自信。"就这一点,顾骏教授强调,作为一个好的传媒人,"在采访前先要充分的了解你们所要提问的方面的背景资料,将‘ABC’这种简单的问题弄清楚以后再向专家提问。"
关于现在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难的问题顾俊教授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学生毕业时,在社会对大学生求职者的要求里,大学文凭是必要条件,但绝不是充分条件。社会更需要的是有能力的、可以干活的人才。"
接着,顾教授从自己长期做"嘉宾"的经验出发,向同学们介绍了他眼中的传媒与传媒人。顾骏教授介绍说,作为社会学家,通过近距离接触媒体,与媒体交流日益增多,因此对传媒业的了解也日渐深入。"现在的媒体可以说是女性挑起了一片天,另外公务员和教育系统也是如此。"顾教授认为,现在媒体人压力非常大、也非常辛苦,他举例说:"SMG原意是‘Shanghai Media Group’,但是被传媒人戏称之为‘上海民工’,正是因为工作压力大而且非常辛苦。"
关于于传媒的压力问题,顾教授这样是分析的:"传媒的生命就是收视率和点击率,这也是传媒的压力。媒体不仅要弘扬主旋律,同时还要有收视率。节目的末位淘汰制度对于媒体人是极大的压力。"对于记者采访时的提问技巧,顾骏教授也有着自己的见解:"好的提问像是翻墙,一个人蹲着或两个人用手,另一个人踩在他们身上或手上,往上一抬就翻过去了,真正好的提问正是为被访嘉宾提供一个平台,给他人一个阐述意见的机会。好的记者、主持能及时领会嘉宾的意思。而低质量的提问则像是提问者和被问者之间的接力赛,别扭又难受。像提问中包含要回答的语言圈套,嘉宾是最不喜欢的。"
整场讲座气氛非常活跃,顾教授以其独特幽默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向同学们讲解道:"上课的时候我们都是看学生的眼睛,一大一小,学生眼睛大的时候我们知道他们在认真听讲,当眼睛变小我们就知道他们在思考我们讲述的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他们会思考、会成长,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控制讲课的节奏、内容和深度。"顾骏教授通过许多生动的例子活跃着整个讲堂。
演讲的最后,顾骏教授告诉同学们,作为传媒人应该要时刻谨记自己的职业道德,绝不能把嘉宾的话断章取义,在采访别人之前一定要做好功课,在校学习期间也要学会看媒体、学会养气。仅仅拥有影视知识是不够的,学习的范围一定要广、要全面,"你们要表现能力,世界上到处有空间,需要你自己把握。"顾骏教授对于同学们今后的发展提出了这样的建议,讲座最后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影视学院 贺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