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正文
聆听你内心的声音——记文学院青年教师微演讲第三季

创建日期 2015/05/04    浏览次数   返回    
字号: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一篇好的演讲,就像少女的迷你裙,越短越好。4月29日晚6点,音乐学院一楼多功能厅里,文学院的优秀青年教师代表就为同学们献上了一场精彩的微演讲。每位教师的演讲时间严格控制在十五分钟,演讲者观点响亮,开门见山,直指主题,让同学们在15分钟里思索人生,考虑未来,感悟演讲所带来的魅力。

演讲精彩 聆听心声

吕永林老师被誉为文学院的男神,他醉心于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致力于华语创意写作与教学事业,能文能武,深受学生喜爱。作为第一位演讲者,其演讲主题为“审美是自由的吗?”。吕老师从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以及马克思“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方面,对审美进行了阐述与论证,他认为美、好、自由是一体化的行动,审美的苦与毒,男女是要一同承受的。当然,想获得自由的审美,不是那么容易的,追逐美的历程必然付出一定的艰辛。

而毕业于复旦大学的文学博士石圆圆老师,则为同学们献上了另一种不同风格的演讲。作为列维-施特劳斯的骨灰级粉丝,她以读书的方式带领大家走进了施特劳斯的《忧郁的热带》,这是一部将人类学、文学、人类思想融为一体的杰作,石圆圆让同学们也领略到了跨学科融合所带来的乐趣。“当然,要了解这部杰作,十五分钟的时间当然是不够的,今天可以作为一个引语,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来文学院与我交流。”

历史系的杨雄威老师则以“千万不要做历史学家”带领大家走进历史学的世界,提出了要想成为历史学家,需要做很多的功课。“你首先得识字”,杨老师说的识字不是简单的阅读,而是要认识繁体字,甚至一些古字,如甲骨文,这对志在研究历史的人来说,是必备的能力;其次还要有想象力,历史往往是几句话就带过的,那么真实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样子的呢?这就需要研究者充分发挥想象力了。所以说要成为历史学家,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去迎接研究历史的厚重与责任。他引用子贡评价孔子的话“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认为只要通过努力找到历史的门,就能感受到历史的美感。

接下来,针对生活中一些人的普遍疑问“学中文有什么用”,郑妞老师发表了名为“才与不才 无用之用”的演讲。她从《庄子》中的两个小故事讲起,一棵树因为不成材,遭到伐木者的抛弃,然而,正因如此,它可以终其天年,庄子于是论证道,一棵树为什么就一定要被砍伐利用呢,一棵树屹立于旷野之中,不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吗?郑老师认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当下对成功的评判标准太过单一,成功多以金钱与权力来进行度量。季羡林就说过,有些学问不是用有用或无用来衡量的,而是看精不精。“对于即将选择专业的同学来说,要听听你内心的声音,只有那些让你乐在其中的专业,才会让你未来的工作每天都充满阳光。”

压轴出场的成庆老师的经历更是丰富,他做过信息工程师,进过媒体评论部,后来转而研究历史,如今在研究佛学。他的演讲主题正是“人生的直行与拐弯”。成庆老师在每次人生拐弯之时,身边朋友都会发出“你以后怎么办呀”这样的担忧。他认为,对于生活状态好与坏的评断标准,其实就在你的内心之中,什么是直行,什么是拐弯,没有统一的标准。

五位演讲嘉宾的演讲风格各异,或幽默,或深刻,或轻松,将审美感悟、专业选择、价值之辩、人生道路等话题进行了阐释,座无虚席的多功能厅,不时发出笑声与掌声。提问环节,现场同学积极与老师互动,对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困惑现场请教五位老师。

青年教师微演讲,作为文学院为配合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增进专业学院教师与社区学院学生之间的互动了解而架设的平台,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已经成为学院的一项品牌活动,成为向师生传递人文精神,体悟人生精彩的思想与人文的盛宴。
(文学院 朱军供稿)

上一条:我校辅导员在第四届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第六赛区复赛中斩获佳绩 下一条:上海大学法学院“大学生求职中的自我定位与法律保护”讲座活动成功举办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