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3日晚,社科学院爱智读书会-《生活世界现象学》第三讲在校本部B401举行。本场读书会邀请上海大学哲学系杨庆峰教授继续为大家解读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现象学》,第三讲主讲内容是"内时间意识现象学引论"。读书会由刘友古老师主持,部分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参加了这次读书交流活动。
读书会采取针对每一段文字集体读书和讨论的形式,分别就"引论"中关于客观时间与时间素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关于"时间起源"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读。在关于客观时间与时间素材之间区别和联系的讨论中,同学们认为时间素材是"被感觉到的"时间性的东西,而客观时间则是"被感知到的"时间性的东西。前者的"立义"特征是后者的客观性的来源,而后者则只是"经验对象的关系"。杨老师和刘老师分别指出了客观性的"构造"性。在现象学中"客观性并不是在‘第一性的’内容中,而是在立义特征中以及在属于这些特征之本质的规律性中构造出自身。"
在关于时间起源的问题中,老师和同学们集中讨论了现象学中时间起源与心理学、经验主义、理性主义中时间起源的区别。现象学中关于时间起源的问题研究"通过我们对时间意识的本质构造的提示和对那些可能特属时间的、本身又实质性地包含着先天时间规律的立义内容和行为特征的展示,我们试图澄清时间的先天"。表明了胡塞尔在这一段时间内的受康德"先验唯心论"影响的倾向。
本次爱智读书会对老师和同学们具有很大的启发,读书交流过程中大家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其中不乏思想的交锋与碰撞,让我一起期待下期的爱智读书会。
撰稿:社科学院2015级博士 刘旭
社会科学学院
2015年9月23日
上一条:悉尼工商学院举行2015年参军入伍学生欢送会
下一条:社科学院本科生上海博物馆志愿服务活动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