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第五届“魁北克创新24小时”由加拿大蒙特利尔高等技术学校主办,5月23日晚21点大赛正式拉开序幕,来自北美、南美、欧洲、非洲和亚洲等多个国家的大学生团队将同步竞技。比赛正式开始后,主办方将围绕机械设计、信息、电气、自动化、设计、工业保护等学科领域给出由企业、实验室和创办者共同提出的若干个问题,参赛团队可根据兴趣选择其中之一,他们将有24个小时在教师、科研人员和企业人士的指导下针对问题研究创新解决方案。24个小时之后,各参赛团队通过远程设备进行项目答辩,在评委会面前介绍团队研究的产品,展示模型并阐述设计理念。作为中外合作工程师学院,我校中欧工程技术学院积极参与此项赛事,不仅组建了三支队伍参赛,并成为该赛事上海赛区的组织者,吸引了加拿大蒙特利尔高等技术学校(ETS)组队参赛。学院不仅提供了场地、设备、食物等支持,还专门邀请教师及企业人士担任指导老师。】
五月的上大,处处皆绿,遍地夏花。5月25日凌晨0:00(加拿大当地时间24日中午12点),随着“魁北克创新24小时”主办方加拿大蒙特利尔高等技术学校宣布“中国上海大学中欧工程技术学院RÊVE CHASSEUR小组获得了亚洲区冠军”,乐乎新楼二楼会议室刹那间一片欢腾,小组成员们喜极而拥,其他小组热情祝贺!这是我校中欧学院首次参与此项国际性赛事,获此佳绩离不开多方努力与配合——队员们的自强不息、指导老师的鼎力相助、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让“创新之花”在上大夺目绽放!
这24小时究竟发生了什么?24小时之后队员们又收获了什么?请跟随记者脚步一瞧究竟。
拼搏的24小时——把能力发挥到极致
“磨刀不误砍柴工”,赛前队员们对大赛高度重视,并做了大量准备工作。RÊVE CHASSEUR小组成员肖聪告诉记者:“赛前我参加了分组会议,和几个队友沟通,并接受了上大机自学院李维、大华银行张勤、WINLOCK黄啸等指导老师的专题培训。” 小组另一名成员罗譞则通过各种渠道提前了解了大赛历史、比赛流程及往年命题,还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模拟演练。
正式比赛开始,选题是队员们碰到的首道难题。
主办方提供了大量的工程学科相关的题目,是选有兴趣的?还是选容易的?抑或是便于表现的?这时就要考验团队的内部协调和凝聚力了。INC小组成员刘宇轩说:“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主要是考虑Idea的创新”,她认为她们的小组在程序应用上的专业技能不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出一个可应用的成品,所以她们将把精力主要集中在概念创新上。
选题需要头脑风暴,更需要理性分析。“每个人通过浏览题目选出4-8个题目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我们通过项目管理的方法,罗列出所有可能着手的项目,之后每个人陈述选择该项目的理由,通过综合考虑选出6个进行题目最终的删选。” RÊVE CHASSEUR小组队长陈阳说道,“我们根据最后评委的打分表把6个项目列成excel表格,之后每个人根据评分标准进行打分,最后打分最高者就是我们最终的选择。”经过几个小时的调研分析和交流讨论,最终三个小组分别确定B12-Visual information via sounds(声音代替视觉?信息)、B10-Three upper floors usage(最高三层楼的设计)及B19-Public places for laptops(为笔记本电脑无线上网提供公共场所)三个创新题目。
体力,是对队员们的第二道考验。
为能够更好的展示成果,也为最后的答辩环节做足准备,各小组都努力把自己的想法用图片和视频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加以文字性的描述。“由于比赛是加拿大当地时间早上9点到晚上9点,这对于身处中国赛区的我们,时差势必给我们造成很大困难。” SENSIBILITÉ小组成员罗爵谈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是说,“但大家通过轮流休息的办法,克服了深夜还需要继续比赛的难题,让体力因素无法成为限制我们前行的绊脚石。在24小时内,大家都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在比赛现场采访时,记者感觉不到他们有丝毫倦意,弥漫其中的是一种对创新的兴奋感,青年——拼搏本来就是天生一对。
合作的24小时——收获属于每一个人
经过连续24个小时艰苦拼搏,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指导老师的指导帮助下,中欧学院三支团队均顺利完成了第五届24小时创新计划大赛的任务。紧张的几个小时的等待之后,他们通过远程视频得知RÊVE CHASSEUR小组获得亚洲区冠军这一振奋人心的喜讯!
24小时很短,24小时也很漫长。在这24个小时当中,他们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有过困惑,有过烦躁,有过疲惫,但是没有人选择放弃;即使很累,即使很难,他们都成功地坚持下来了,因为有相互之间的支持和鼓励。RÊVE CHASSEUR小组组长陈阳认为“在这么紧张的竞赛氛围中,整个团队的全部力量都获得了充分释放。是的,这次夺冠不仅仅是一次专业知识的输出,它更是一次团队的精诚合作,相互配合和补足的最好体现。”
INC小组成员刘宇轩谈起比赛的收获:“这种挑战的感觉是我最享受的。比赛的题目都非常前沿,是我以后很有兴趣拓展的专业学习方向!我在技术方面并不是很擅长,但是在比赛统筹管理方面,这次做的还是不错的,我以后应该会多学习科学技术,做个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全方位人才。”
也有同学收获了跨国友谊,“赛前我前往机场接机,并向加拿大参赛队员介绍了上海市特色旅游景点,并通过邮件联络沟通前期准备,在比赛期间则互相鼓励,他们还热情地找我们拍合照!” 罗譞说起与加拿大参赛队的一段珍贵友谊。
荣誉只属于一个团队,但每个参与比赛的队员都收获匪浅。
创新的24小时——来年再与全球竞技
24小时是比赛的终点,却不是创新的终点。
大赛新颖的比赛形式与命题至今仍让队员们津津乐道。“首先是题目的选材不同,24小时创新大赛的题目,是当地赞助商或者公司所提出的切合实际生活的挑战,题目富含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环保、城市建设、工业产品、信息化服务、网络等,但是绝大多数都没有超过我们学生的能力范围,选择性更多。” 陈阳总结道说,“其次,比赛的方式也是以往赛事所不多见的,在短短24小时就要完成一个创新项目,对我们学生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最后就是比赛的规模,虽然这只是加拿大一所大学创办的比赛,但是比赛的规模却涵盖了全世界多个大洲,吸引到2000多名选手参加。”
对于未来,队员们也有诸多殷切期待。
“希望我们此次的比赛经历,能够成为今后参赛的宝贵经验。这样的比赛非常有意思而且有意义。这是我的第一次,但肯定不会是我的最后一次。对于未来,我希望把握住这种机会,继续参加24小时创新大赛及类似的比赛。不光是为了锻炼自我,也希望能够通过比赛,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结识到更多的朋友,拓展中外之间的友谊。”陈阳说道。
INC小组队员刘宇轩则鼓足干劲,渴望“明年应该不乏参赛者,第一步迈得不差,我想以后应该会步步精彩,呈现出更不凡的比赛赛况。”
记者手记
“魁北克创新24小时”是我校中欧学院的一次勇敢尝试,伴随领导关心与支持、指导老师的亲力亲为,学生们用自强不息的拼搏走出中国、与全球大学生竞争并为上大谱写出“创新”的新华章。同学们的优异表现也给中欧学院教育理念一种新的启示——放手让学生通过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五月的上大夏花绚烂,美丽的校园沉浸在庆祝新上海大学组建18 周年暨上海大学成立90 周年的欢乐之中,正如队员们所希望的那样,每个上大学子都殷切盼望着上大也能举办出更有意义的创新比赛,吸引全球大学生共同创造奇迹,让“创新之花”永远盛开在上大!
附:上海大学中欧工程技术学院组队情况:
1. 参赛队伍:
RÊVE CHASSEUR小组:陈阳(队长)、胡则俊、罗譞、胡珂玮、姜佳蔚、潘承恺、肖聪
SENSIBILITÉ小组:侍雪(队长)、罗爵、林书翰、张凯勋
INC小组:席杰飞(队长)、刘宇轩、张擎、杨赫
2. 参赛人员:中欧工程技术学院2009、2010级材料、机械、生物、信息专业本科生
3. 参赛地点: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乐乎新楼二楼会议室
4. 指导老师:
上海大学机自学院副教授 李 维
大华银行副总裁 张 勤
WINLOCK总经理 黄啸宇
5. 大赛网址:http://24heuresinnovationets.wordpress.com/
注册网址:http://innokiz.com/
上一条:携手空巢老人 共建环保之路——环化学院系列义工活动
下一条:管理学院优秀学生党员、党支部展评会暨积极分子培训班结业典礼顺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