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时值周末,虽然天气寒冷。原本空荡荡的校园却回响起一阵阵欢乐的笑声。上海大学新校区D楼的平台上,一群活力四射的同学们兴趣盎然地玩着团队游戏,时而出现搞怪的肢体动作,时而围着一个气球神情紧张,时而手臂纠结围作一团。而这些同学们正是第三届传媒文化节项目组的成员,他们在这里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身心,更是在游戏中感悟,在游戏中收获。而这些游戏也是项目组培训中独特而不可获取的一环:团队游戏。
1月9日中午十二时许,第三届传媒文化节的项目组组员在宝山校区D楼的平台上,开始了团队游戏。虽冠名曰游戏,其实娱乐的背后凸显的更是挑战,更是寓教于乐。所谓游戏其实意在增强队员之间的协作交流,促进团队之间和内部的融洽。
"如何无声胜有声?"
冬天的寒风凛冽,周末的校园也略显萧瑟。但项目组成员却摩拳擦掌,兴致盎然。第一个游戏要求成员用肢体语言表达并且传递一个数字。在传递过程中不能用语言表达,不能借助外在工具,只能用身体表示。组员们被分成了两队,两队分别传达一个"神秘而悲壮"的数字。神秘是因为没有人只有对尾一个同学知道数字为何,悲壮是因为这些数字实在是很难表示。其中一组同学的任务是:8.59,同学们有的跺脚表示小数点,有的跪地把身体折成"2"……各种搞怪的肢体语言令现场笑声不断,更是让同学感受到了信息传达的难度和重要性。
"如何用脑不用手?"
"手肘以下的部分都不可以用到"这是第二个团队游戏"传递气球"的规则。在这个游戏中两组同学们需要分别传递一个气球,但是在传递的过程中,不可以用手,只能用手肘之上的部门进行传递。这个游戏的关键在于在传递之前首先想出一个能够完成传递的方案。经过简短的头脑风暴后,两队同学纷纷实践各自的方案,有的同学解开外套形成一个空间盛放气球,有的同学用最叼过气球,有的同学用上半身顶球前进。大家各显神通,场面好不热烈。但是由于气球太轻,时不时也会四处飘荡,成员们也只能全神贯注,保持着奇怪的姿势追着气球跑。
"如何自我解脱?"
最后一个游戏是流传下来的经典项目,参与游戏的同学被分成两组。每组同学们围成圈,通过独特的交错握手方式,形成了一个纠结密集的"手之困境"。因为组员们不能松手,只能通过有步骤有方法的一步步脱逃,最后才能从纠结的"手牢"中解脱出来。游戏的困难在于每一个环节不仅仅需要指挥才能的同学思维清晰地指引,更需要每一同学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其中一个小组很快进入状态,一点点地解决遇到的问题,很快从中解脱出来。而另外一组在游戏前期没有理清思路,最后没能完成任务。游戏的成败不重要,重要的同学们在游戏中感悟的道理。
"有时候一个团队里每个人的想法并不相同,就像对于数字的描述,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有时候我们需要倾听别人的想法,来使整个团队的策划达到最优化。"项目组组长陈梦佳在活动的最后道出了团队游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