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7日下午,来自上海电影集团的马宁于上海大学宝山校区J103进行了一场讲座,题为《谈论上海电影地位的时候,我们能够谈些什么》。对于身处上海的大学生,这样一场剖析上海电影的讲座意义特殊。
讲座伊始,马宁指出,许多从海外或者港台来的人士更感兴趣的是上海的三十年代,而对于上海其他时期的书写则显得薄弱而不重要。对于上海,马宁这样评价:在中国,没有一个城市比上海更像城市。马宁指出自己并不是一个理论的创造者,而是一个提供思考的人,因为"当下的世界上理论远没有思考重要"。随即,马宁提出了几个关键词:中阶级、冷关系、人与城市的根本关系、集体记忆、信仰、叙事技术、跨界、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等。
随后,马宁对于这些关键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析,观点鲜明、内容深刻。对于上海人与城市的关系,马宁认为是既对立又不舍。很多人记得上海的繁荣和流行,却忘记了上海曾经的伤痛,特别是49年之后遇到的一个巨大的创伤,被迁出城市,下放全国各地。
电影人的创作根基是什么?有的人认为是哲学,而马宁认为一定是信仰,"好电影就是有信仰的,一定是信仰"。例如在风行的《让子弹飞》中,马宁认为姜文对于小六子的书写简直是在毁张默这个演员,用这样的方式来表现现政,与义和团无异。
讲座最后,有同学提出,在王家卫、侯孝贤、李安等导演的镜头下,上海的形象遥远而模糊,是不是上海这座城市不像巴黎、伦敦等那么有性格?马宁指出,李安对于上海的认识是更深入的,李安持有的是美式价值观,而上海是一个需要生活和发现的城市。无论是巴黎还是伦敦,都有很多外省作家生活,外省的作家会对长期居留的地方会更有感觉,会有一种漂流感存在。上海电影还处于探索中,需要阶段性的思考,还需要两个准绳,第一个是要找寻一点信仰,另一个是努力生活,培养更多的仁爱。
王导以一个严肃的态度来思考青年电影,使致力于电影的稚子们未来的路可以走得平坦些。最后,同学们对这场精彩、深刻、别样的电影之谈抱以热烈的掌声。
影视学院金瑞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