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11月30日下午13:30,由上海故事广播台主办、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承办的主题为"当文学遇到电影"的讲座在宝山校区J201室举行。本次讲座由著名导演胡雪桦、著名作家今何在、著名学者上大影视学院教授孙绍谊联合讲学,侧重探讨了市场经济下电影商业性与文学性的融合问题。
整场讲座以访谈的形式进行,首先是对文学与电影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在这一点上,胡导认为,两者既存在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形象化地来说,它们是一个故事的两种语言。孙教授主要从电影史的角度进行解读。他认为,电影与文学是截然不同的媒体,其差异性为两者的融合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但随着受众水平的提高,这必将成为时代的要求。他高度赞扬了话外音这种电影文学形式,指出诗意化的语言不仅能带给受众美的享受,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电影的艺术质量。所以一些文学性的电影作品往往是票房赢家。而今老师则从编剧的角度强调好剧本对于电影的重要性,但同时指出以小说为主的文学及电影并不能相互依赖。
此外,对于作品的改编,今老师认为,人性化是第一要义。他十分强调好剧本对于电影的重要性,指出编剧只有投入感情,写自己的故事,这样才能打动读者。同时,出色的改编也能推动电影对文学的反哺,以电影形象充实文学语言,从而实现两者间双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以小说为主的文学及电影可以相互依赖。胡导也表示,不仅是编剧,导演也要有独到的眼光,实现作品到影像的转变,民族性向世界性转变。在创作电影《喜马拉雅王子》的过程中,胡导充分汲取原著《哈姆雷特》精华,并且还巧妙地加入了东方哲学元素,充分体现人文特质,最终一举拿下众多殊荣。
对于如今电影改编日益泛滥的问题,三位老师颇为担忧。其中,孙教授认为,在电影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导演更应该学会如何定位;尤其在跨媒体工业链日益完善的今天,市场经济下文学性与商业性的融合才是电影生存的王道。
讲座最后,进入到现场答疑环节,气氛十分热烈。同学们纷纷竞相提出自己的疑问,台上的几位老师也逐一作答。在之后的采访中,孙教授与今老师更是对我校编导系的同学表达了他们的殷切希望,指出在市场经济下实现商业性和文学性并行不悖。探索的过程固然艰难,但只要有着不怕吃苦、勇敢尝试、艰苦创新的精神,努力奋斗,相信上大学子能为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上一条:外国语学院第七次团学双代会顺利召开
下一条:环化学院第六期预备党员培训班顺利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