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正文
影视学院社会科学新论系列讲座第二场举行

创建日期 2010/09/26 郝秋华   浏览次数   返回    
字号:   
 

9月17日下午1:30,在校本部J202,影视学院09级全体学生迎来了社会科学新论系列讲座的第二场,来自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导演王秀文为同学们分析了今夏大热的影片《唐山大地震》。从原著小说谈到电影,从冯小刚导演的前期作品到这部票房过6亿的佳作,王秀文导演从专业的角度,带领影视学院的学子更加全面地分析了这部电影,也让同学们更深入的了解了华语故事片。影视学院院长金冠军及09级各班班主任出席讲座。
《唐山大地震》不忠于原著《余震》?
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外界争论的重点,同时也是本场讲座的重点部分。"《唐山大地震》在主线上是没有背离原著《余震》的,而且我认为在一些方面电影还高于原著。"
导演告诉同学们,一个故事最重要的就是"贯穿矛盾",《唐山大地震》中女儿小登的"记不起"和"忘不掉"的矛盾始终是贯穿电影的,这点与原著一脉相承。而电影相对于小说的确也是有很多的改变,比如电影把第一主角变为了徐帆饰演的母亲李元妮,这样一来,就让故事的情感更立体,相较于以女儿为第一主角的《余震》来说,电影《唐山大地震》更加立体的展现了夫妻情、婆媳情等等更加丰富的真实情感,更打动观众。
另一方面,电影中不再出现原著中的"心理医生",把原本略显凌乱的回忆画面在一开始就以电影画面表现出来,使电影更加完整。这一点也是王秀文导演向同学们强调的,他告诉我们,作为影视专业的学生,我们要懂得,电影有它独特的表现手法,我们要学会用"电影语言"表达故事。
第三方面,《唐山大地震》的结尾加入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场面,这只是巧合吗?——显然不是。加入汶川地震事实上是有很深的用意——事隔32年,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天灾,更是32年来中国的不同状态,从32年前原始的救援方法,到32年后现代的高效救援,也是从一个侧面表现了3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这也是巧妙的手笔。
《唐山大地震》会在华语影坛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出此言论,并不是从票房的角度考虑的,尽管这部电影已经取得了票房佳绩,但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不同于冯导以往的作品,不同于一般的商业大片,它拥有故事,拥有动人的内核。
"华语电影注重的就是故事性,在《唐山大地震》里,我们似乎看到了《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影子。"
曾经,冯小刚导演的作品被业内人士调侃为"鲜榨葡萄汁",多年来,从《天下无贼》到《唐山大地震》,冯导一直在思考,思考怎样沉淀自己的作品,怎样拍出具有故事性的电影,怎样酿出一杯醇厚的葡萄酒……
从"葡萄汁"到"葡萄酒"的转变,是华语影坛应该考虑的,我们是在炫技的"大片之路"上一走不回头还是回过头用心去拍"故事片"?
对于我们这些未来的影视工作者,此次的讲座的确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思考,我们都记得曾经被《唐山大地震》打动的那份感觉,我们都记得要用自己更多的思考去面对电影,面对以后的职业道路。
讲座在温馨的气氛中结束,带给大家很多的思考。
 
影视学院  谢晓蕾
 

上一条:法学院师生代表中秋佳节亲切慰问世博女兵 下一条:2010影视学院定向越野比赛顺利举行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