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1日下午,在校本部J103开展了由李蕾(著名主持人、《风言峰语》栏目制片人)和吴迪(资深媒体人、心理咨询师)主讲的讲座:做一档有态度的电视谈话节目。
由于金院长逝世,讲座开始,李蕾表达了对金院长深切的悼念,告诉大家今天之所以能够开展这场讲座,都是之前金院长为大家铺好的路,并告诉同学,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随后,讲座正式开始。
电视传媒的发展
两位嘉宾先从电视传媒发展开始谈起。80年代开始,新闻传媒在中国才发展起来。针对当时对于"传媒"与"职业"的理解,李蕾谈到,当时认为真正的传媒才人应出现在纸媒的"深度报道",而电视新闻行业,则是由退役军人和非专业人士"拼凑"而成。她说,当时能买电视机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全家为了买一台500元的电视机而倾其家当。但到90年代,电视机开始普及,电视传媒行当开始对就业者有所要求。
做谈话类节目的态度
整个讲座都是围绕着"态度"二字进行的。为替态度二字作解,两位嘉宾以723高铁事故后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的新闻发布会为例,其服装(t恤)表现出了他当时态度的"不正经",而其"对于动车和高铁‘非常有信心’"显然没有考虑到台下的遇难者家属,造成社会哗然。两位嘉宾分析了王勇平的对"公关危机"的处理态度,给出了"政府语系"与"民间语系"的差距。当时,两位嘉宾让在场同学给他的新闻发布会发言打分,不少同学给出了0甚至负分,但吴迪则说许多熟知他的记者却未给他打出低分。因为,王勇平的角色设定是"政府发言人"。每一个人,都有很多种角色,其中一种是职业的角色,而另一种则是人"之所以为人"。王勇平及许多政府部门此时处于第一种角色中,不是"政府是人民的儿子"而是"老子",这也是致此的症结所在。吴迪在这问题上引出了"共情"的态度,即可理解为感同身受,认为这是作为媒体人的基本素质与良好态度。
要有时代判断力
说道新闻传媒时,提到了对于"真"与"假"的判断力。"民意只愿意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事",吴迪则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人们只愿意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事情。两位嘉宾就现在各种"富二代"、"官二代"等屡屡登报披露丑闻,提出了由社会事故引发的"灾后后遗症",这是一种心理阴影。以"彭宇案"为例,李蕾提出在这个时代我们"如何相信"。
在之后的问题中,又谈到是否有学生喜欢"非诚勿扰"?在同学的回答和两位嘉宾的引导中提出了一种"看客心理"。有些节目甚至为了博取眼球,给一个妻子看她丈夫的外遇实录,目的效果是要让她昏厥。这档节目的收视率会很高,但是,它违背了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李蕾认为,以一个职业人的身份,人是要妥协的,但是作为一个人是要有底线有良心的,人是职业人的前提。
学会提问题
两位嘉宾在问现场同学有没有提问时,提出了"如何提问题"是记者的基础课。提问题前要能够"共情",而做到共情的条件则是"做功课"。李蕾说,她当时做"金庸华山论剑"的直播节目前,就看了许多关于金庸的资料,才能有所准备。在"情"的环节中,间接婉转提出了金庸关于爱情的态度——"一见钟情、从一而终、白头偕老",深入内心,引出了金庸最动情的一面。
李蕾与吴迪都在鼓励同学们有勇气提出问题,提问题,提好问题,一定是从提烂问题开始的。此外,吴迪说道,提出的问题也会和生活相连。烂的人生也会是由"烂问题"构成的,而要想人生变好,就需要思考好问题,关于"HOW TO"的问题。
在讲座最后,两位嘉宾都提出了关于传媒、新闻的临界。传媒人,要做到厚道。事情是有真假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真的都是正确的,假的就是错误的,而应该做到"真正的善意,正确的真实"。两位嘉宾以富士康案与硫酸毁容事件政府的干预为例,吴迪提出了心理学上的"传染效应",以及对于这些事故过多渲染的细节导致的模仿。新闻传媒有时的沉默是一种责任,一种厚道,新闻报道的另一课题也便是"报道到哪一步"了。
整场讲座两位嘉宾并没有以一种学术的态度,而是以一种交流谈话的态度,交给在场学生许多平日里未曾思考过的问题,相信同学们均受益匪浅。
人文大类 11123878 施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