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正文
哲学名家赵修义教授应邀接受上海大学学子采访

创建日期 2014/05/13    浏览次数   返回    
字号:   
 

2014510日上午10时许,在上海大学社科学院刘静芳副教授的带领下,社科学院硕士研究生项欢欢、郭梦思、本科生李亚斌以及哲学兴趣小组成员材料学院硕士研究生潘良杰及社区学院理工大类学生王越,有幸采访了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赵修义教授。虽然同学们的专业、年级、背景各异,却都深怀对哲学求知的热情及兴趣。

赵修义老先生热情接待同学们进入他的书房。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近乎与书房齐长高的书柜,里头整齐地摆满书籍。在了解完同学们的来意后,赵老先生将话题引向采访提纲中涉及的"关于长者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的角色和作用"的问题。老先生表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力,有一代人的使命,也有一代人的局限。承认 "老",却不能倚老卖老。赵老先生赞同王瑶先生"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垂死挣扎"的为老态度。从赵老先生坚定的眼神及充满力量的话语中,同学们读出了一名一辈子致力于哲学治学和问题探究的老教授的长者风范:无须眷恋生命的风帆,一路求知,一生思考;在社会的赞誉声中若谷虚怀!

随即,赵老先生跟我们分享了他的哲学之路及对哲学的看法。相比于现今从职业需求出发去选择专业,先生那一辈人更多的是基于兴趣。跟赵老同辈的哲学学者们,都经历过二十世纪五、六时年代国际国内诸多风云变幻。哲学跟时代紧密结合,哲学问题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因而这一代人对马克思讲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感触颇深。赵老强调哲学学习中的基础教育,反对现今哲学学习中脱离线索的"拿来主义"。他表示,哲学是一项跟世界上第一流思想家对话的事业。哲学是"多",不是"一"。杜绝将哲学做成"教科书文化",严谨的治学要从其脉络和根源上去系统把握。

老先生娓娓道来的讲述给同学们带来灵感的启迪和智慧的碰撞。在场有同学表达了对现今社会身份认同的焦虑;也有同学针对"能力与道德"的两难困境,质疑现今社会的道德制约力;更有同学就经济思想史上著名的"亚当.斯密问题"和老师进行深入探讨。面对同学们对于道德选择的诸多困惑,赵老表示,任何时代,迫于生存的压力,只要有生活的选择,必然会有道德的选择。每个人心中,都存有王阳明所谓的"良知",只不过在不同程度上被遮蔽。

近两个小时的交流,同学们从赵老先生身上汲取了关于专业选择、职业选择乃至人生选择的定力:在社会舆论和社会评价的强大驱使下,事情本身的意义,依旧是人之于世最需要被挖掘的至乐。

社科学院哲学文化季系列活动的沪上哲学名家寻访活动,让同学们有机会零距离接触各个领域、各个方向的哲学前辈们。从他们的个人魅力、学术道路、生活态度中增强我们的专业自信、学术自信、人生自信。

 

赵修义教授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上海市哲学学会顾问。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客座研究员:兼任上海市哲学学会理事、上海市伦理学会理事、上海市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学会常务理事。

 

供稿:社科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 项欢欢

社会科学学院

2014512

上一条:社会学院暑假社会实践启动仪式顺利召开 下一条:哲学名家刘放桐教授应邀接受上海大学学子采访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