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繁花落尽,结果自然成。是日也,迎着和悦的清风,伴着厚重的人文气息,社会科学学院哲学兴趣小组第二次研讨会开始了。
群贤毕至,长幼云集
4月21日11:30,哲学兴趣小组第二次研讨会如期在B401举行。小组成员由社科院知识渊博的老师和善于思辨的学生组成,从见面会、第一次研讨会到现在的第二次研讨会,师生们彼此之间越发默契。此次到场的老师有王天恩院长、陈新汉教授、彭立群教授、沈海燕教授、刘友古博士、刘小涛博士,参与的学生有来自社区学院的王亚东、宁显光、许冥、周琴雨、虞桑林、李顺等十几位同学。
三人中有我师焉,疑义重在相以析
古人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在社科院这样一个学术氛围开放的集体里,我们更能感受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当某个学生提出问题时,除了老师给予专业性指导的同时,也允许其他同学充分讨论与论证。在这个集体里"吾爱我师,吾更爱真理",学生遵循老师的教诲但又不迷信权威;在这个集体里"教书育人,求实创新",老师传道又不受制于道,具有民主、开放的学术风格。
疑义重在相以析,此次活动讨论了宁显光同学提出的"人类在哲学道路上能走多远",李凌云同学提出的"高等院校学子的某些道德问题令人担忧"和王亚东同学提出的"现象学"等问题。
教学容于生活间,古之师道今有传
物质形体作为精神力量的支撑,先解决温饱问题方有能量去谈论高深哲理。中午12时许,社科学院为师生准备了一顿丰富的午餐。院长、教授、博士、学生在会议室就地聚餐,真实地书写了一幅现代版的"孔子授学图"。哲学不是虚无缥缈的浮云,而是充满人为关怀的人间烟火。社科学院老师遵循着中国古而有之的师道,与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就是课堂。
社科学院似我家,心中有家便坦然
走近社科学院,感受着老师们的人文关怀,突显着每个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我们是温馨的一家人。当陷于尘世的浮躁与奢华而不能自拔时,社科学院是一个能让学生容易找到安身立命的好地方。知识容易获取,智慧难以修得。社科学院这个家为学生提供一个安抚心灵、开启智慧的平台,每个成员都可以在耳濡目染中进步。在家中,孩子的未来就是父母的未来,孩子可以无拘无束地自由学习。心灵有了停泊的港湾,我们多一分坦然。
供稿:社区学院人文社科大类 宁显光
上海大学社科学院
2012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