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聆听海派文化·感受上海魅力
2011年6月29日下午13:10,第三届上海大学海派文化周开幕式在宝山校区行政楼报告厅隆重举行。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忻平,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伦新,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钟德津,上海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竺剑、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董丽敏,上海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王丽娜等出席了开幕式,来自上海武警政治学院的军官、上海现代宝贝幼儿园的师生以及社会各界热爱海派文化的人士也参加了开幕式活动。
上海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竺剑首先为到场来宾介绍了第三届上海大学海派文化周活动筹备和举办情况。随后,在首个海派文化青年社团——上海大学海尚社的成立仪式上,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忻平向海尚社成员授书。接着,海尚社社长戴韬作为社团代表进行了热情洋溢的发言。来自现代宝贝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为全场嘉宾献上了海派舞蹈《上海童谣》,把开幕式推向了高潮。最后,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伦新老师隆重宣布第三届上海大学海派文化周活动开幕。
简短而精彩的开幕式之后,第三届上海大学海派文化周活动首场讲座正式开始。讲座由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杨剑龙教授主讲,题为《上海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杨教授以独到新颖的见解为我们阐释了他所理解的上海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关系,他讲到:上海开埠以后,由于商业文化的确立、外来文化的引进和文化传统的继承,上海文化逐渐构成了商业性、开放性、个性化的特征。在上海文化的制约下,上海文学更多了消费特色、现代手法、人性内涵,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与嬗变,使中国文学明显具有与传统文学不同的新质素。上海文学的消费特色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市场运作形式,并建立起了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传统。现代手法的运用,构成了上海文学的先锋性,也使中国文学走向了世界。深刻的人性内涵,在中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了人道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同时,杨教授指出,我们要客观辩证地看待二十世纪以来的上海文化及其影响下的上海文学。综观上海文学近百年的发展历程,20世纪上半叶的辉煌与下半叶前三十年的衰微构成了鲜明的反差,虽然新时期的上海文学有着新的生机新的面貌,但是在继承弘扬上海文学传统中仍然有着诸多的缺憾。杨教授期盼着上海文学在努力恢复与弘扬其消费特色、现代手法、人性内涵的传统中,保持传统中优良的部分,克服传统中不良的因素,对于中国21世纪文学的发展继续做出重要的贡献。
杨剑龙教授的精彩演讲赢得场内听众的阵阵掌声,师生们通过现场提问、微博短信参与等方式与杨教授展开了积极的互动。杨教授的细致讲解,使师生们了解到上海开埠以来中西交融中形成的海派文化怎样影响了二十世纪上海文学的发展;上海文学的消费特色、现代手法以及人性内涵作为区别于二十世纪其它区域流派文学的特质,应该更好地被传承和发扬下去。
聆听海派文化、感受上海魅力,广大热爱海派文化的师生们在海派文化周首场讲座中受益匪浅,也更加期待随后丰富精彩的系列活动!
上海大学文学院
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
姚婧媛 王聪供稿
上一条:文学院海派文化周第二场活动顺利举行——解读新天地的海派文化
下一条:记文学院海派文化周首场外游从学——魂牵梦绕石库门?海派经典永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