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教育教学改革新平台探索高校学生培养新方法
上海大学社区学院隆重揭牌成立
11月28日下午2:00,上海大学社区学院成立大会在上海大学行政楼报告厅隆重举行,经过前期近两年的规划筹备的上海大学社区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常务副校长周哲玮、党委副书记滕建勇、副校长叶志明出席了大会,校学工办主任吴仲钢主持了会议。各学院书记、院长、各部处负责人、全体政工干部、社区学院导师和学生代表300多人,一起参加了会议,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历史时刻。
滕建勇副书记首先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国外高校社区学院建设的历史经验、我校社区学院建设的基本规划情况,并希望大家对社区学院这个"新事物"的发展给予关心和支持。随后,叶志明副校长宣读社区学院首批导师名单。周哲玮校长为社区学院揭牌。励志导师代表力学所戴世强教授、学业导师代表理学院辛子华教授分别发言,表达了广大专业课教师对学生成才的关切之心,对社区学院教育改革实践的思考和实践构想。新世纪社区新生代表廖纯同学代表全体07级新生对社区学院的应运而生表达了期盼之情,同时也表示将会做好社区学院建设的参与者。社区学院的学生们还自制了鲜花,来到主席台前,献给了社区学院导师代表,表达了社区学院同学们的喜悦之情、感谢之心。
最后,周哲玮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社区学院的成立,为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又搭建了一个新平台,希望学校各部门相互配合,把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和培养学生的目标结合起来,用创新的思想和方法,通过实践来实现钱伟长校长"学生的培养更重要在课外"的思想。要通过社区学院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从大一阶段开始,树立人生目标,提高学生自主意识、自学能力、自强自立精神和综合素质。同时,他也希望学校的教授们多与一年级学生接触,主动担当社区学院导师,并鼓励大家在社区学院的广阔平台上积极探索、及时总结经验。
详情链接:
一、在教育功能与教育内容上实现双重转变,拓展园区育人工作模式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校就在学生生活园区的育人工作方面较早地进行了有效探索,提出了以"六位一体"育人环境为主的上大生活园区育人模式——将学生工作重心转移到学生社区,初步形成思想教育、学习指导、行为训练、文化建设、生活服务、安全防范"六位一体"的新型育人环境,创造性地实施了基于学生社区管理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学生管理体制,富有成效地推进了学生管理工作。这一创造性探索曾被《中国教育报》以《上海高校学生生活园区建设三大模式透视——让德育"落户"生活园区》为题,进行了详细的专题报道。
如今,社区学院的成立则是经过了近两年的反复调研、论证,从而推出的新型的育人模式,是学校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区,深化社区教育功能的新举措。在剑桥、哈佛等国际一流高院早就开始实行"住宿学院"制,每个住宿学院(Residential College) 由优秀的教师担任导师,针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学业、生活、交往等多方面的个性化教育服务指导。
社区学院与一般的专业学院不同,更加注重大一新生在学业、道德、情感和生活等方面的和谐发展。通过在社区学院一年的学习与实践,使得新生中具有明确目标和积极思考的同学有大幅度增加;使得新生能够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能够较好地适应上海大学的办学体制,同学们主动学习(包括素质学习和业务学习) 的意识和能力有较大提高;同时,使得新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
二、启动社区学院导师制度,拓展园区育人工作力量
除了以往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员、辅导员、学生骨干队伍而外,社区学院将建立社区学院导师制度,通过聘请院士、学科带头人、专业任课教师等担任导师,重点发挥导师队伍在帮助学生立志和学业辅导中的主要作用。目前,社区学院已聘请了部分有学术特长和敬业精神的专业教师担任社区学院专职导师,由他们根据学生的作息时间,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业指导。同时,社区学院还将聘请部分兼职导师,由院士、学科带头人亲自带头,定期深入社区,言传身教,以谈心、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人生经验分享、人生目标规划等教育引导,以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
三、科学设置管理机构,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
在机构设置上,社区学院设立4个职能部门:行政管理部、德育工作部、学业指导部和素质拓展部,各部设主任1名,由4名副院长兼任,负责各部门工作。总体工作协调由1名院长负责。同时,社区学院还将尝试建立工作党委,积极调动和发挥所在楼宇学生党员的力量,配合各专业学院开展党建宣传、党员及积极分子教育、培养、考核等工作。
据了解,社区学院目前先在上海大学新世纪学生社区进行试点,今后将结合实际情况,根据一年级同学比较稳定的居住区域成立若干个社区学院分院。
在此基础上,社区学院针对学生的成才需求,还配备了专门的学业指导中心、成才帮困中心、咨询辅导中心、学生活动中心、演讲厅等,为学生提供温馨、周道的育人环境氛围,使得学生不用走出生活园区,就能享受到全方位、个性化教育服务。
上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