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视窗
第155期
上海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 2015年4月7日
要闻集锦
上海大学2014-2015学年本科生春季学期首日教育顺利展开.................1
院系动态 ........................................................ 3
深度观察——回眸2014,继往开来
辅导员寄语:回顾假期,娓娓道来....................................... 7
泮池回声:千言万语,与你倾诉......................................... 12
校园采风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旭一行赴机自学院调研学生培养工作.................... 21
苏河湾泛起 "小浪花"——我校志愿者为皮划艇冠军赛保驾护航............ 22
校外学工活动.................................................... 24
办公地点:A楼403 联系电话:66132243
编辑部门:学工办思政研究科 联系信箱:STUAO@department.shu.edu.cn
★要闻集锦
u
u 上海大学2014-2015学年本科生春季学期首日教育顺利展开
3月22日,上海大学2014-2015学年春季学期本科生首日教育顺利举行。本次首日教育围绕"讲中国故事,聚青春能量"的主题展开,积极营造学习《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的氛围,强化思想引领,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明确自身责任,激励学生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各学院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首日教育活动。
讲好中国故事,弘扬青春正能量
多个学院邀请到了来自不同行业的"有故事的人",为学生讲述丰富多彩的青春励志故事。机自学院邀请了刚从南极科考凯旋的陈金波博士为同学们作"走近南极科考"主题报告。南极科考凯旋,体现了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这场高品质的讲座极大的鼓舞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提升了民族自豪感。陈金波博士还鼓励青年学子积极投身于科创研究中,通过日常学习,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为实现科创梦而做好充足准备。社区学院人文大类导师、法学院副教授郑飞为学生讲述了他眼中的"中国故事",他透过理性的视角,法学的逻辑,带领同学们透过事物看本质,为同学们讲解腐败的机制,如何能治理腐败问题等。郑飞教授更期许每个学生都能聚集青春的能量谱写好自己的故事,谱写好中国的故事。音乐学院、社区学院、钱伟长学院、理学院等学院,利用首日教育开展了院领导与学生面对面活动,为学生讲好学院故事。原副校长叶志明教授围绕"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向音乐学院学子做专场讲座;钱伟长学院常务副院长张阿方教授为同学们做"做伟长人,塑伟长梦"主题报告,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的身份意识和对学院的归属感。
汇集榜样力量,引领学生成长
更多学院积极挖掘和整合优秀校友和学长资源,邀请知名校友、校长奖学金获奖者、优秀党员等在各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优秀学生,进行优秀事迹分享和交流,讲好属于学生自己的故事。
土木系邀请到校友、中行上海分行行政事业部郑勇副总经理与2013级学生们讨论"大学需要学到什么?"。郑勇用自己的大学经历告诉我们大学应该要热爱生活,要利用大学资源掌握一定的思维方式与学习能力。悉尼工商学院开展了"话新春,述成长,梦青春,共成长"为主题的优秀学生成长分享会。黄瀚文等五位同学分别分享了他们假期中的海外学习、香港IBEP英国保诚实习交流、SAP、花旗银行的实习经历,他们的讲述中有着自身的感悟与体会,也有着对同学们的启迪与建议。环化学院举行了优秀学生表彰大会,表彰"环化之星"、社会实践优秀奖、团学干部以及各类奖学金获得者,通过优秀生的经历分享,直观而有效的引导学生,增强了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计算机学院、材料学院、外国语学院、图情档案系、经济学院等组织开展了各类主题班会活动,都从身边优秀典型的人物、事迹出发,树立标杆文化,帮助同学树立学习目标,引领同学共同进步。
规划学业方向,助力生涯发展
各个学院精准对接学生学业和生涯发展需求,提供分层分类的学业和生涯规划指导。部分学院邀请专业知名教授、学业导师、科研导师为同学们作报告,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如社区学院阚树林院长为学生做"社区学院理工大类春季学期学习计划与要求"主题报告,督促学生收心学习,还邀请了材料学院付建勋、赵景泰教授为理工大类的同学作"钢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主题报告;生命学院邀请了科研导师宋任涛和肖俊杰教授做专业提升的讲座,解决学业困惑。社区学院邀请了招毕办傅新华老师为同学们作"生涯规划--向左走?向右走?",让大一学生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以便更好地选择专业。法学院邀请了招毕办周自豪老师和王平老师分别为大二、大三学生开展"职业有导航,毕业早知道"主题教育活动和"模拟简历大赛",全方位提高同学们的职业规划能力。文学院邀请企业专业人士为毕业班同学们举行了一场面试指导,使同学积累了宝贵的面试经验。其他学院针对毕业班同学均开展了就业指导的相关活动,为毕业生做好全方位的服务工作。
本次首日教育,各院系围绕不同主题讲述了多个精彩的青春故事,传达了国家发展强有力的声音,正能量的榜样效应得到有力彰显,更有对学生成长需求的贴心设计,可谓精彩纷呈。此次首日教育为同学们上好了春季学期的"第一课",相信同学们在新学期会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院系动态
n 首日教育
Ø 环化学院首日教育举行优秀学生表彰大会
3月22日,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在J201举行了14-15年度春季学期首日教育暨环化学院优秀学生表彰大会,与会的领导有:环化学院副院长王勇老师,党委副书记王宇华老师,环境系主任何池全老师,环境系副主任刘晓艳老师,化工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张宝华老师,院长助理化工一班班导师徐毅老师,团委副书记袁野老师以及各班导师。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Ø 回味中国年、忆身边故事、聚青春能量——数码学院春季学期首日教育顺利开展
3月22日上午,数码学院各年级学生在辅导员的带领下,围绕"讲中国故事,聚青春能量"的主题,分享各自在寒假生活身边具有正能量的故事。本次首日教育感人至深,意义深刻,会让同学们更加努力的学习和生活,积极传递青春正能量,弘扬中国梦。
(数码艺术学院)
Ø 向社区学院延伸一公里——材料学院导师团队在社区学院开展 "专业与人生"专题报告会
3月22日春季学期首日教育下午,材料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张捷宇,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周路海,学院副院长王林军,学院办公室主任、学生工作负责人席慧霞,以及担任社区学院导师的导师团队: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赵景泰教授等一行走进社区学院学生,开展题为"专业与人生"的专题报告会。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Ø 不忘初心,规划有幸福感的职业生涯——记广告系首日教育
2015年3月22日,富士胶片人力资源总监姚远女士来到我校,在J101教室就大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问题,为广告系师生进行了一场十分"走心"的讲座。
(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Ø 睿智传承,计动我心
计算机学院校友成长故事会第一辑暨春季学期首日教育成功举行
2015年3月22日,春季学期开学的前一天,阳光明媚,鸟语花香,最是一年好景时。上午10点,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 "睿智传承,计动我心"校友成长故事会第一辑暨春季学期首日教育在J楼方润华讲堂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特邀04级校友王丹成、09级校友彭庚庚与现场400多名计算机学子分享在校生活、工作心得和人生感悟。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
n 校园活动
Ø 学盟社临时党支部2015年寒假家乡"小讲师"系列活动
在学盟社党支部的号召下,学盟社成员们利用2015年寒假,围绕支部开展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示范点"争创项目,开展了"党员到社区,人人做公益"、"感恩母校,回报家乡"等一系列志愿者活动。支部成员们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为所在社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学习辅导、在家乡学校开展义务支教,展现了上大学子的精神面貌,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理学院)
Ø 学生学术成果:文学院创意写作中心师生丛书《大国海图·人物志》出版
由上海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的导师以及硕博士编撰的"大国海图·人物志"系列丛书,在历时两年的精心打造下,由文汇出版社于2015年3月出版。本次图书的编撰,完全由创意写作研究中心的导师及学生独立完成。该丛书是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继"中国小说类型学理论丛书"、"全国第一套创意写作理论丛书"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编创成果。
(文学院)
Ø 机自学院S&SD求职特训营开营第一讲
为了提升大三学生未来就业的竞争力,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惑,3月27日,机自学院团委联合学业与科创发展中心(S&SD)(延长小分队),邀请了上海大学就业办的许明老师就求职过程和职业发展规划为学生进行指导,12级本科生共67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Ø 悉商学院师生参加公民警校组织消防培训
2015年3月27日下午,公民警校上海大学嘉定校区办学点组织第二次培训,来自悉尼工商学院的学员们在文荟楼前集合完毕后,在嘉定公安分局高校派出所警官、保卫处老师和学院辅导员们的带领下集体乘车前往嘉定区消防中队,参加了消防主题培训。
(悉尼工商学院)
Ø 机自学院集智讲坛第三十五讲
——"我和南极有个约会"——在科创的道路上前行
3月22日上午八时,机自学院集智讲坛第三十五讲——"我和南极有个约会"——在科创的道路上前行在宝山校区J楼方堂顺利举办,讲座特别邀请到机自学院精密机械工程系工程师陈金波老师。学院党委副书记仇静豪老师参加此次讲座,13级机械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工业工程、包装工程、工业设计学生认真聆听了本次讲座,讲座由马文静老师主持。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Ø 管理学院12级工商管理类学生党支部专题民主生活会顺利召开
2015年3月22日上午9:00,管理学院2012级工商管理类学生党支部专题民主生活会在东区经管大楼106召开。党支部书记向华云老师、支部全体学生党员及部分非党员同学参加了本次会议。
(管理学院)
Ø 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开展主题为"打开职场之门的金钥匙"就业指导会议
2015年3月22号嘉定校区大礼堂,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针对2015年毕业学生开展主题为"打开职场之门的金钥匙"就业指导会议,数码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徐晓夏、就业负责人祝明杰老师、毕业班所有辅导员和2015届全体毕业生参加了此次大会。
(数码艺术学院)
Ø 管理学院举行大学生求职简历制作专题讲座
2015年3月22日下午1:00,管理学院在东区101蔡冠森讲堂成功举行了大学生求职简历制作专题讲座。来自可乐丽中国区总部人力资源负责人、拥有10年HR工作经验、同时也是上海大学MBA校友的沈巧慈老师围绕"如何撰写简历"这个主题和同学们进行了分享。
(管理学院)
Ø 上海万耀企龙展览有限公司来上大广告系举行宣讲会
2015年3月22日下午3点,在上海大学AJ303,上海万耀企龙展览有限公司开展了一场受众为上海大学影视学院12级广告系同学的宣讲会。上海万耀企龙人力资源部部门经理张晓东女士、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杨芳平老师、王仁勇老师和朱亦春老师出席该会。
(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Ø 悉尼工商学院召开新学年党支部书记会议
3月23日下午,悉尼工商学院在文荟楼409会议室召开党支部书记会议,教师、行政、研究生党支部及各本科、留学直通班学生党支部书记参加会议,学院党委书记李双、副书记卫静芬出席会议。
(悉尼工商学院)
Ø 管理学院11级工商管理(体育班)学生专题就业指导会顺利举行
2015年3月27日下午1:30分在东区管理学院203会议室召开了2011级工商管理(体育班)学生的就业指导会,招毕办副主任傅新华老师亲自到场进行指导。
(管理学院)
« 深度观察:说出你的寒假故事
编者按:繁华三千,时光荏苒,日日夜夜流走于指尖,史上最漫长的寒假生活,你有什么特别的感悟和体验?或是一本好书,或是一场旅行,或是一个目标,或是一次体验。遍寻时光岁月的痕迹,说出你的寒假故事。
l 辅导员寄语:回顾假期,娓娓道来
陪伴与分享
记社区学院人文经管学工组 "特殊"的寒假作业
(上海大学社区学院人文经管学工组)
【缘起】:2014-2015冬季学期结束后,社区学院人文经管学工组的师生们迎来了上海大学史上最长的寒假,学生们应该如何渡过这个没有课堂作业,没有考试压力的悠长假期呢?为此,学工组为学生安排了一份由"六个一"组成的特殊的寒假作业,分别是给辅导员写一封信、给家人做一顿饭、采访一位老师、看一本好书、写一份专业认识报告、总结一下两个学期的所得所失。看似简单的作业带出的是感恩、规划和分享。其中"给辅导员写一封信"一项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回应,学生来信形式各异,有电子邮件,也有伴着浓重书香气的手写信件,潮涌般的来信,老师们都一一认真回复。在信中,老师和学生一同"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在信中"师生情谊"凝结、升华。
【关于信的故事】
回顾过去:
● 迷茫
——王同学:进入大学没有老师家长的督促,表面上轻松,实际却非常迷茫,没有目标。没有高考的压力,慢慢就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导致养成了很多以前都没有的坏毛病,变得懒惰,不思进取。
——老师:惰性是人人都有的一个潜在特质,高中时的作息都是被设计好的,但大学需要自己进行规划,所以你会觉得不适应。每个人对时间管理的方法都不同,但设定一个目标,让它来指导你是很重要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配合合理的目标和科学的安排,就不会再迷茫。
● 改变
——王同学:如果说高中生活是一日三餐,必须按时按点规律饮食,那么大学就是一份饕餮大餐,让你眼花缭乱,但你仍然可以从中选出你所爱的,并开心享用。在过去的两个学期中,我曾于清晨鸟鸣声中慢跑在操场;曾嗅着暖暖的咖啡香在教室等候上课;曾披着和煦的阳光在图书馆手过书扉;曾滴落晶莹的汗水在体育馆挥舞球拍。未来的三年,我或许也会这样继续。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话:"知识是无限的,四年时光,努力捡拾,总能或多或少将自己丰盈些许,但同时也有与知识同等重要的,那便是德行操守,四年时光,即使努力捡拾,路上也可能因事将自己的德行操守磕损。"只希望我能圆满完成学业,不求完美,但求问心无愧。
——老师:在信中,我看到了你的思考,你的决心,还有我最希望看到的对新学期的打算。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对你有一种期待,期待你顿悟之后的蜕变,因为总觉得你有这样的能力。当然,可能还需要多一些克制,多一些自律,也希望在你成功的路上能帮你做些什么。大一过的太快了,转眼已经步入了尾声,真的希望能在最后相处的这段时间里看到一个不一样的真实的自己。
展望未来:
● 目标
——郑同学:现在我还没有进入专业学院,尚未形成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但我能说说我所具有的能力和将来的愿景。我很喜欢一段话:人的一生就是使1后面的0不断倍增的进位过程。1就是我们的目标,0就是我们为1付出的努力。如果我们把每一个目标分解到1%,每天为1%付出99%的努力,看似遥远的目标就会一下子变的清晰、现实起来。总之一句话,春季学期要好好干了,加油!
——老师:我对你这半年来的总体表现持肯定态度。在与你的交流中,我能感受到你是一个比较积极上进的人,对自己要求也比较严格,怀揣梦想,勇于前行。这半年来取得一切成绩关键还是在于你的不断努力,你已经为班级同学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希望在新的学期,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继续发扬你的优良品格,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我,争取更大的成绩!
● 梦想
——郝同学: 我喜欢文字,我希望能成为以文字为生、播种文字的人。我还想开一家咖啡馆,养一只猫,买一座大房子,把我的爸爸妈妈接过去住。还有旅行,我想背着背包和相机,走遍万水千山。写这封信前,我似乎已经遗忘了这些梦想,但现在我想把它们都一个个捡起来,一点一滴地去实现它们。"实现"、"努力"这样的词虽然很空,但我想要对我自己有信心,我要相信自己。
——老师:人生路程对你而言才刚刚开始,在读大学前你就有了良好的积淀,那就应该让"行走在路上"的状态更美好,应该越走越明了。建议你确立新的生活目标,可以是短期的,如取得一个不错的绩点,交到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认识一个崇拜的老师,加入一个心仪的社团;也可以是长期的,如将来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希望从事何种职业等等,只有不断地去出寻找目标,你才会发现生存的意义与价值。
师生情谊:
● 关爱
——李同学:军训时的您不论酷暑或是倾盆大雨都陪在我们身边,与其说是陪伴不如说是一种守候。仿佛从那一刻起,您就把我们中的每个人当作了您的孩子。您为我们细心准备的防晒霜;您坐在草丛中,和身体不适的同学一起谈心……这些都仿佛发生在昨天。不管是您的一句"辛苦啦!",还是每次您见到我后开心地唤我名字,都仿佛是一种鼓励,让我心中一阵温暖。我想,您一定是在帮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是您告诉我们的,我们也会用这句话来回答您。
——老师: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能够感受到你的用心用情。我很喜欢这首舒婷的《致橡树》,虽然这是一首爱情诗,但我觉得这首诗不仅仅关乎爱情,更是一位女性独立成长的宣言。希望我能与你们并肩工作,教学相长,共同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也带动更多的同学成为"更好的自己"。希望我们能够一起成长为独立的"木棉"。
● 相遇相知
——张同学:我还记得您说过的大学一定要做的四件事:入党、献血、拿奖学金、谈恋爱。还记得您说过,一场一两个小时的演讲,哪怕能收获到一句有用的话,那就是值得的;我还记得您的叮嘱:不旷课不迟到不熬夜,上课时手机要静音,要常和家人联系……大学的第一堂课上,您就用简练不失温和的语气抚平了我们对未知的不安与惶恐。或许您不会记得那个坐在人群中并不出挑的小胖妞,但我总会记得在台上气场十足,神采飞扬却不张扬的做着自我介绍的您。真幸运,能在这样好的时光,有这一场相遇。与您相处的点滴,定珍藏,待积年,酿一坛芬芳雅韵,与君尝。
——老师:感谢你对大一生活点滴的记录,更感谢你还记得那么多我曾说过的话。如果说辅导员工作还有些意义的话,那么它的意义就在于用心灵感召心灵,用精神影响精神。所以你的的这些记忆对于老师来说是最好的奖赏和最棒的鼓励。这两个学期以来,能感觉到你身上的进步,也能感受到你正在向着属于自己的大学之路不断踏进。老师相信认真的灵魂才能收获成功的果实,无论男孩或女孩,认真是最大的魅力所在,而你的身上就有这样的认真。大一的最后一个学期是我们能以这样的师生关系相处的最后三个月,老师真心的希望你能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不断努力,最终取得成功。
【尾声】
师者,除却传道、授业、解惑,还有陪伴与分享。
这一封封的来信承载着学生对老师的浓厚情谊,那些还略显稚嫩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年轻的朝气和美好的憧憬。
这一封封的来信串起了老师与学生沟通的纽带,彼此陪伴与分享。陪伴的,是生活的点点滴滴;分享的,是生活的真谛感悟。
每一封来信都承载着学生对老师的信任,而每一封回信都满溢出老师对学生的寄语和展望。
文字打破了平日里不善言辞学生的尴尬,得以和老师畅快的交流;老师也藉由文字和学生们交心,再一次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师生之间有了"亲人"的感触。近千封来信,近千封回信,在这些看似普通的信件背后,是师生感情的累积和升华,人文经管学工组的老师和学生们将一路相伴,不断向前。
过年随想
(文学院 李嘉路)
年初一,从新年第一个美美的睡梦中睁开眼,咦,空气怎么这样好!
放眼窗外,全然不见想象中会出现的雾霾,反倒是整个天空湛蓝清澈得让人感动;极目远望,连远处大桥上的斜拉锁都是根根分明,甚至还能看到桥面上移动的车辆。这样的景致,在平时都是不常见的,更何况除夕夜后呢?打开电视,新闻节目里也正在说着空气质量,毫无疑问是"优"(之后几天看到统计数据,说今年过年是三年来空气质量最好的一次)。
不由得开始调动记忆。昨晚的鞭炮声好像真是比往岁减少了不少,路上的车辆也不像工作日那样多。嗯,看来好天气是有原因的——污染源减少了。类似的事情在世博会时也发生过。为了保证世博期间的空气质量,许多污染企业都迁出了中心区域,而且不光是上海本地,即使是周围地区也都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排污控制。多管齐下,效果自然不用说,Very Good!
但是,问题来了。搬厂、停产,固然可以在一段时间、一片区域内暂时性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那么其他地区怎么办呢?经济发展要不要呢?这是大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还是需要拿出更高的技术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不过,除夕夜较往时为少的鞭炮燃放、较平时为少的车辆行驶,却在事实上改善了次日的空气质量,这是立竿见影、有目共睹的。如果我们能够对一些行为进行优化,不再在脆弱的自然环境上"补刀",不也是一件好事吗。
过年燃放烟花爆竹,作为传统习俗当然无可厚非,但处在新时期,提倡新风俗,也是以人为本、务实求真的良好举动。几十年前就曾有过关于过年的多种倡议,比如"过勤俭节约的春节"、"过革命化的春节"、"生产一线过春节"……。如今,十八大报告中"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立意深远,作为具有基本常识和理性的公民,大家都自觉减少不必要的环境污染,其实也就是在以实际行动建设美丽家园。
过年的随想就此打住,小伙伴们一起赶快行动吧!
l 泮池回声:千言万语,与你倾诉
n 寒假之读《返乡日记》有感
Ø 返乡需要实干
寒假某日,无意中发现的一篇《返乡笔记》引起了热议。博士生王磊光在返回地处大别山农村的家乡时,就故里的经济社会发展、人际关系走向以及知识在农村所面临的窘境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每一个在外求学的学生,放假回家总会发现自己的故乡相比朝夕相处的时候有了变化,看到这篇文章无疑戳中了内心最柔软之处。
也许不少人都体会过慢速火车里真实的人间氛围,它嘈杂却又温情,热闹却也时常令人窒息。在狭小的空间里,乡情温存。外出打拼的人们,漂泊在外的学子聚集在一起,奔往同一个方向,为的是看一眼梦中的故乡。得到大幅改善的基础设施,日新月异的乡镇面貌让人看到了未来的曙光。与此同时,老一辈之间的密切交往不复存在,孤寡老人增多,很多人并没有生活的更好,所谓知识分子处境更是尴尬。
不仅仅是农村人,我想大部分中小城市的人们也应该有类似的感觉。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也渐渐形成了一些繁荣的大城市。大部分人纷纷进入经济发达的特大城市。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自己的故乡还是不够好。
"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面对故乡的变化,很多人感觉到"似乎再也回不去了"。于是很多人在外漂泊时时常会诗化那一方土地,迷恋过去,沉浸在以往的细枝末节当中。尤其是读书人,要面对以金钱地位为标准的评判,往往发现倾尽青春也没有好的收获。其实这些问题都还是出在自身。他们见识了更广阔的世界,有了更渊博的理论知识,发现了故乡不是梦幻般美好,现实经济发展状况狠狠刺痛自己的心。日渐淡薄的人际关系和成家立业的压力也让故乡变得不是那么可爱。"知识无力"理论看起来是小地方人民观念落后造成的,现在专业不对口和工资低也使人感觉学习价值不大,但读书人也更应该思考自己除了理论知识以外是不是缺少了一些实践经验。说到底还是自己的学识经验没有达到一个理想的水平,无力的是长期藏在书本里的理论。
于是,忧愁弥漫心头,无力感让人束手无策,埋怨的阴云盘旋在苍穹。很多人会吟诗赋词表达乡愁和思念。但他们并没有摆脱自己的幻想,也没有以积极的心态融入新的生活。无论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自己的故乡发生了什么问题,我们都应该认识到这是不可避免的。绝不能因此而否认发展的正确性。相反,青年人更应该积极调整心态,不能只顾迷茫。
显然,改革发展已经给祖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飞驰在高速路上的列车没有回头的机会。对于相对落后的农村城镇,年青一代只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工作或者创立自己的事业,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而不能一味做出"知识无用"的论断。现在很多企业都需要开拓广阔的农村市场,中小城市的进一步腾飞也需要有志于为家乡作贡献的年轻人。更多普通人应该正视家乡发展现状,选择就近回乡就业,以力所能及的努力为故乡的进步添砖加瓦。
返乡,不应仅有文艺的感慨,更需要人们脚踏实地干出来的成就。
(材料学院 13级 黄宇文)
Ø 溯源与变革
我想证明的是,传统农村正在因为物质的发展而走向崩落,道路变宽了,村里联网了,大家口袋里都有钱了。结果就是像城市里的人们一样,每个家庭都在寻求自己的生计,每个农民都有了自己新的欲望。城市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诱惑,为了它,就要更加努力地"生存",新一代的农村子女们纷纷前往城市打工,恰恰从另一个角度加速了农村的败落。姥爷不经意间说出的一个细节让我很在意:他说打麻将的人越来越少了,因为大家口袋里都没钱了。农村的钱都流向了城市,流向了子女们未来的新生活。今日农村想要恢复往日的繁荣景象,看来只能靠重新规划了,向西方国家学习,使农村产业化,未尝不是不可行的办法。用现代化的农村重新树立人们对于农民的观念,打破城市生活的幻象,将子女留住,培养他们对土壤的感情,以往的安土重迁才会被重新重视起来。
(材料学院 13级 盛吉冰)
n 寒假之享畅游的欢乐
Ø 英格兰之约
漫长的寒假持续了两个月,在这两个月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要数那十四天的英国之旅了——从漂洋过海来到那个美丽的国度开始,体会着、学习着、深深感悟着。那里的自然美景、人文之景,都深深触动了我,也影响了我对很多事物的看法……
自然美景。
那里的天蓝蓝的,很干净,可能因为经常下雨,天空中白云朵朵,很是怡人。一切都如此清晰,仿佛那里的城市刚刚经过大自然的沐浴。虽然是窄窄的街道、古老的楼房、匆匆的人群,可穿梭在其中时,心头始终充盈着一种惬意……
醉人的Buxton古镇、祥和的St.James花园,甚至是街边的天鹅、飞鸟,还有透过车窗看到的大片乡村绿地,都让你感叹万分,甚至想永远留下。记得那次去约克古城,虽然是2个小时的车程,大家也比较劳累,可是一路上欣赏着车窗外的风景,几乎没有人舍得入睡——艳阳、蓝天、白云、绿地,我们似乎在享受着大自然带给我们的视觉盛宴、心灵沐浴、灵魂洗礼。
从这些美丽的自然美景中,收获的不仅是身心上的放松,更是心态上的释然。利物浦大教堂、约克古城、剑桥牛津,古色古香的英格兰建筑带给我的,是莫名的敬畏和神圣感。每每到一座高大宁静的建筑中,整个队伍的喧哗声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沉默和敬仰。这种意想不到却又在意料之中的体验,我想,也是在异地美景前最直接、最明显的洗礼吧。
人文风景。
相对于建筑、自然带来的震撼,英国的人文文化更触动我的心弦。 我用自己的理解总结出了一句话,"I feel happy everywhere with everyone there",是的,这便是英格兰给我最大的触动。
从踏上那片土地开始,这份触动就在心头之河点出微微波纹——在街上互相挡住了对方的路,这时发生的,不是互相埋怨,而是争着说"I'm sorry"和"That's okay";撑住随开随关的门,让后面的人接住门通行,这时发生的,不是冷冰冰的机械动作,而是有好的对视和真诚的"Thank you";甚至是从商场走出,推开门的瞬间与某个路人对视,这时发生的,不是面无表情的一闪而过,而是发自内心的相视而笑。
独自在那儿闯来闯去,时间久了,心头之河扬起的波浪就更加温柔难忘,尤其当我陷入困境,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在哪儿——一次在伦敦地铁站,一个人站在线路图前不知所措,这是一个热心的大哥走上前,"Do you need help?",我向他说出了我想去的站台名,他告诉我说我找错线路方向了,并向我指出了正确方向的入口,如果没有他,我根本就不会知道我居然弄错方向了。这件事让我感动的。还有一天晚上,在伦敦一个完全陌生的地铁站口下车,与同伴找一家饭店,大街小巷错综复杂,根本不知道要往哪里走的时候,我们在一家酒吧前看到很多西装革履的绅士们,他们几人成群地谈笑风生。其实很抱歉打扰了他们的谈话,但迫于无奈只好打断了一位先生,告诉了他饭店的名称,他想了一会儿,试着用语言描述,可是发现太复杂,于是他索性把公文包交给他的朋友,"Hold my bag please, I'll be right back",随后,他领着我们俩走了好长一段路,直到走到了方便我们自己认路的地方才开始用语言描述剩下的路,让我们自己走。这件事真的让我太感动,说了各种版本的感谢的言语都没法表达我和同伴心中的感激,我们高兴的样子把那位绅士都逗乐了。打断他的谈话已经让我们很过意不去了,他居然还花了这么多时间,以确保我们可以抵达目的地。这种热心、亲切、负责的感觉,虽然每时每刻身处其中,可从未像当时那样感受得如此之深……
新的朋友。
在曼彻斯特认识了一个当地男孩,他在我的英国之行中给予了我数不尽的帮助,我们很快由相识变为了非常好的朋友,并且互留了联系方式和地址。他陪我走过曼彻斯特的很多地方,同时也向我提供了很多的"英国出行攻略",比如说在英国公交费很贵的情况下,我应该买"Any bus day saver"而不是单程票;还有切记没有买票的情况下千万不要乘坐火车,否则会"倾家荡产"……
和他在一起时,我获取了更多关于英国的点点滴滴,是只有在真正有一个英国朋友时才可以知晓的。比方说,英国人会觉得在电话里提到钱的事情,是很不礼貌的;以及英国当地人往往会在离开商店的时候,对店员说上一句"Cheers,have a nice day"。我学会了这一招,每次离开商店也都会这么说,结果当然是非常棒,听到他们的"Thank you, you too"时,心里真的很开心。
回程的飞机晚点了,我们从天亮等到天黑,在飞机上饿得肚子咕咕叫,盼望着飞机起飞吃到飞机餐,可就当飞机终于发动的瞬间,满心涌出的,是无尽的不舍和怀恋,恨不得永远留在这个美丽、礼貌、亲切、热情的城市不离开。
你可以在那里的乡村田野享受最自然的自然画卷,你可以在那里的大街小巷"Feel happy with everyone",你可以在那里的名牌商场感受消费的乐趣,你还可以在
总的来说,这次英国之行,就像个命中注定的约定。迷人的风景、古老的建筑比图片上更美丽,比想象中更醉人;亲切的氛围、热情的环境更是在意料之外;最没有想到的是居然结识了一位英国朋友……我想,这一切的一切,若是没有亲临这片土地,怕是永远无法体会的。此次英格兰之约,带给我的,与其说是知识的丰富、视觉的享受,不如说是情感的冲击、心灵的洗礼。
England,若我们有缘,来日再聚,Wait for me……
(14级悉商 董天旆)
Ø 澳洲所见
我此次澳洲之行的整体感觉是:这里非常重视环保,重视动物的生活空间,重视历史的保护。所以说,这里的考拉、袋鼠、雨林、山脉、海滩永远是那么迷人。顺便说一句,澳大利亚的海鲜堪称一绝,下次你去的时候,一定不能错过。
(社区学院理工43班 侯仕佢)
Ø 大洋之行
寒假期间,具体的说是年初三那天,趁着机场的工作人员还能在脸上挤出几丝笑容的节骨眼上,和父母一同去了趟大洋洲。多好啊,去看看那孤零零的大陆,去看看那不曾触碰的土地。比起细数年夜饭上的家长里短,或者小一辈在年初一相互攀比压岁钱,我肤浅的认为,在这地球的另一方。我所见到的那些深沉的思念和冗长的纪念,在洗去了的鞭炮声之后,反而更加美得让人心醉,这大概就是过年的力量吧。
(数码艺术学院 14级 王卓扬)
Ø 脚印
今年放假回家前,我进行了一次三天两夜的徒步旅行。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却并没有带给我多少意外和惊喜。脚印浅浅留存的地方,总是隐隐约约地觉得,这处的风景已在某处见过,那边的道路还是平坦如一,这些人虽是不同的,但也并不是那么的不同。也许某一天会知道,只有经历了的,才会发现这些经历其实也不过如此。人生短暂,但脚印却会很长。生命谆谆载以厚道,不懈的尝试与追寻亦是表达虔诚的方式。也许在那路上,任性地奔跑,留下任性的脚印,才是我们青年人应该拥抱的样子!
(生命学院 2012级 李维诚)
Ø 海岛见闻有感
海南岛上的生活还是不错的,按照官方的说法就是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在我说来就是好吃的东西多,而且价格还靠谱。岛上的重工业几乎没有,着重发展的就是旅游业和农业,具体表现为玩的地方多,美味的食物也多,而且很重要的一点—空气质量好,话说回来,之所以全家到海南过年,一是希望过年时少一些繁琐的礼节,不用迎来送往,可以轻松愉快的过节。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随着冬季到来,北方集体供暖,空气质量那是稳步降低,家中有人对空气中的一些污染物很敏感,可以趁着在海南过节期间静养。说来这也是很多人到这里过年的原因,就像我所居住的社区中绝大多数的人就来自东三省地区和冀鲁豫地区。这里就要说到环境问题了…算了,不说了。
(生命学院 2012级 刘荣昌)
n 寒假之三言两语
Ø 冬日随想
记忆在暗流里涌动,汹涌澎湃,不管岁月怎么风起云涌,它已经触动了尘封的心,撩动了安静的弦。而我们站在青春的肩上,满眼纯粹的渴望,就如同永远澄澈的眼眸一般没有波澜的天空,带领我们穿越了一个又一个冬日。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冬日厚重的云层,大地间的一切都笼罩在一片金色的温暖里,树是阳光的一个欢迎者。枝干里透出一种苍凉而温情的美。听家里人说,天大概要一天天暖和起来了。
起床梳洗后,戴上眼镜,坐在电脑前慢慢敲字。我时常会想,键盘上的啪嗒声对应着什么——此起彼伏,此消彼长。那应该是时间一分一秒前行的声音吧。我躺在岁月激流里嗟叹。
大学的寒假不似儿时的假期那般天真烂漫,好像快乐可以无限延长也不像中学时代那样黑暗惆怅,面对的是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题,大学的寒假,应该说是一种平和,我可以安静的在午后捧着一本让人羡慕的80后作家的书,读着一些很黯淡的句子,一遍又一遍,是一些用排比手法写的很工整的句子,一些看似壮烈的平淡的语气,就像看着书中那些有着不灭传奇的人物一样,我也会有一些懵懂的情愫,怀抱着一些很美好的愿望,在这个多梦的季节,反复的问自己:"长大究竟意味着什么?"
关于我们和未来之间的日子,很多很多。
关于我们和成功之间的道路,很长很长。
街市渐渐热闹起来,人来人往,车辆川流不息。几座最高的高塔上的金属塔尖,迎着阳光闪闪发亮,微笑着看着街上的行人车辆。我坐在木桌前,握着笔,图书馆里的气氛很好,只是图书馆本身过于陈旧了。馆里开着空调,让人感受不到冬日最后的寒冷。馆里老人很多,几乎没有和我同龄的人,这让我怅然若失。虽然他们散发出时间洗礼下的睿智,但岁月在他们身上刻下的沧桑是我不忍多看的。我每日来往于家与图书馆之间。我一直在想,马尔克斯的"孤独"究竟是什么,我知道网上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答案,但我不愿去看,因为我对"孤独"有着和他人不一样的诠释,我就是我,虽然年轻,却也想拥有自己的思想,即使"孤独",我也要独树一帜的"孤独"。
既是放假,老友们总是要聚聚的。那些逝去的岁月,如钻石般被我小心地收藏珍惜,只是时光荏苒,有些细节不知遗失何方,有些结局无法拼接,所以那一层层奢侈的光泽难免消退。我们说过很多没有诗意的话语,都是关于分别产生的。我们有没有人还记得,其实已经不重要了,疼痛总是需要人去释怀的。于是我们捂住耳朵,欺骗自己没有听见;我们拼命摇头,否认那些苍白空缺。关于聚散离合,我们不愿提起,但离开却又是必然没有选择的事情。最终我们像一盘沙子随风撒在不同的城市,不过,我们彼此记得年少青葱的时光;记得那些我们绕学校走过的路;记得大雪里那个有心脏的雪人。始终保持同一个弧度的微笑,这样好像也不错。就像电影还在放映,回忆还在蔓延。好闺蜜,是一起长大的姐妹,我们见证彼此的成长,一起开始一次没有彼此的旅行。
在我的假期里,我追逐我低入尘埃的小幸福,像个孩子一样兴高采烈的阐述自己简单的思想,忠于自己的快乐,放逐喧嚣污染和拥挤,泊进一汪月色,际遇如梦的风景,我可以坦然的与自己对话。
(数码艺术学院 14级 沈玲珑)
Ø 愿时光走得慢一些
虽然说今年的寒假是一个很长的假期,但是恍惚间却已经结束了。我甚至还来不及静下来,思考点什么,写点什么。时间就是这样,毫不留情的,无论你珍不珍惜,它只管自顾自地流逝,留下幡然醒悟的人,独自悲叹光阴虚度。
我知道时代的发展,家乡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是必然的进程。然而,每当想起,却又感到深深的无奈与叹息。毕竟它承载了太多美好的东西,不忍心某天醒来,发现全部变了样,再也唤不起一点童年的记忆了。也许有一天,物不是,人也非了,我怕我会迷失在陌生的世界里。所以,但愿时光慢一点,变化慢一点,让我有准备地接受这些改变。
(外国语学院 13123645何小燕)
Ø 对家乡的寒假所见所闻所思
环境差曾经是山西的名片,这不仅仅是历史与地理决定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经济结构决定。国家的发展建设需要资源,国家发展越快,资源消耗越快,污染也就越严重,然而事实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并不能回到过去改变历史,只能不挽回。可喜可贺的是我们的政策一直再进步,环保问题一直是国家的重点关注,如今,口号已不再是形式主义,而是落实到了整个省,甚至整个国家。违规企业大量停产,历史遗产不断被重视,一直在进步。喜人的成绩重视让人备受鼓舞,对自己的家乡、国家充满着无比的信任与信心,然后不足之处大家也看在眼里,贪官重灾区的帽子一直戴在头上,被污染掉的地区还未完全治理成功等等。但我还是相信,每前进一步都是努力的成果。
(材料学院 13级 崔凯)
Ø 年末·爱与别离
如今的我也远离了家乡来到上海,却再也不是那么悲伤的心情了,我的爱情或许给了我一些人生中需要经历的难过,可生活的希望却没有就此被浇灭,因为我在熟悉的家乡,收获了太多值得用一生去铭记的情感。我的寒假平平淡淡甚至只是琐碎之极,可这日日的平淡之中,渗透着父母20年如一日的爱情,掺杂着父母对远离家乡的游子的亲情,也包含着我珍视的珍贵友谊,这些与我紧密相关的人们,带给我如同冬日里的阳光般的温暖,抚平我在外漂泊时留下的伤与痛。人是漂泊的船,而家是温暖的岸,正是因为这岸上有我所拥有的亲情和友情,有着无法忽视的爱的力量。
(材料学院 13级冶金工程 张洁)
Ø 难忘恩师
今年寒假因为漫长,回母校看了两次老师。最娃娃脸的老师脸上开始有了细纹,最有活力的老师走路的时候脊背微驼,最年轻的老师身上的风风火火慢慢褪去,开始沉淀出老教师的沉静。好像我们只走了一年,但是他们却又老了一轮一样。在没有开学之前,办公室里各位老师安静的敲着键盘,偶尔传来喝茶声和交谈声,褪去了我们毕业那一时的热闹,他们似乎一直是这么安静的在这里。送走一代代的学生,将知识一代代的传承。那个瞬间我湿了眼眶,当初的我们也是一样在他们手下经过,他们就像一棵古木,无声,却荫蔽四方。
(吕淼 14123998)
Ø 我们在成长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在大家庭中处于一个尴尬的年龄段,说是大人,却仍旧没有真正的经济实力与独立的资本,说是孩子,却已经不好意思再去跟小学时代一样接下长辈的压岁钱。可是,在我们以为自己算是个大人的时候,父母也变老了。尽管这个时代给了人们给长的年轻时光与生命,他们也终究不再同之前一样有着我们需要仰视的身高与力量。我们在他们的注视中走出了家门,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去看更广阔的世界、去慢慢学会成熟,在他们看不到的地方成长。越长大,父母对于我们来说就越遥远,我们在同龄人之间的话题永远比在长辈之间的多,有些甚至会生出一番话白费力气的错觉。但是,一旦遇到了自己难以掌控的问题,父母似乎仍旧是聆听倾诉第一人。无论我们如何成长,他们都一直在身后。
(外语学院 13123940 杨蘇)
★ 校园采风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旭一行赴机自学院
调研学生培养工作
2015年3月26日下午一时,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旭,学工办主任王军华、社区学院党委书记张洁、学工办副主任陆瑾、孟祥栋、汤琳夏及思政科卢吉超、张乃琴老师一行来到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调研学生工作。机自学院党委书记刘亮、院长费敏锐、党委副书记仇静豪,学院专业教师以及学工团队代表参加了本次调研会。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刘亮主持。
调研会上,机自学院党委副书记仇静豪首先从"吃不饱"、"吃不消"、"离得远"三个方面介绍了学院学生现状特征及对策,着重展示了学院合力育人的五大平台,细致分析了学院学工队伍发展现状,每一名学工人都应当做到"主动、联动、助动、行动",从而增强专业粘度,增加对学院工作的奉献度。其次,她从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培养方案、实验与实践环节建设等方面进行汇报,并围绕"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联合大作业"、"学院科技节"、"校企合作"等方面介绍了学院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平台。随后,学院电子竞赛指导老师许路详细介绍了目前电子竞赛队所取得的成绩,并对竞赛队未来的长远发展提出了建议与思考。13级工业设计班导师杨丽华提出"认识到学生需要是导师工作的基础",通过与不同学生谈话进行个性化引导。11级辅导员黄辉老师作为资深"老法师",从学院导师工作的发展沿革、结构组成、职责要求等方面进行汇报,并结合所带延长学籍学生分享了自己的宝贵经验。最后,学院院长费敏锐进行总结发言,他指出在学院现有的科创活动基础上,应当在后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提升参与度,扩宽参与面。要有效探索学科与科研之间的对接,将试点普及,将精英提升,实现科创活动的持续性与长效性发展。同时,要加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之间的联动,加强学工团队、专业教师、行政人员之间的联动,加强学工、教学、科研、产学研之间的联动,整合优势资源,发挥合力成效,从而共同促进学院发展。
在听取机自学院整体汇报后,徐旭副书记充分肯定了机自学院学生培养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他指出学院各项工作部署都能够围绕办院理念进行,能够与上海大学人才培养战略同行。机自学院学生工作体系完备、基础扎实、成就辉煌,这与学院党委对学生工作的大力支持密切相关。围绕本科生教育这项核心工作,他鼓励专业教师要将生产实践、理论研究中最前沿的信息带入课堂,以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激励计划为契机,将教学工作做得更实。同时,他对学院现有班导师制度表示认可,层次科学、结构完备、制度健全,更加有利于培养专业性、实践性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作为超体量的金牌老学院,要在"金字招牌"下实现新生,利用发展期实现新的调整与发展。他建议学院的发展定位要与当前学校的综合改革发展相衔接,设计规划代表前沿、代表未来、代表上海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新的增亮点,进一步推进学院的现代化章程与制度建设。要以人为本,让每位教师明确自身优势特点,充分利用发展机遇,引入更多外部资源,加强教师深入企业,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多的就业实习机会。要时刻牢记立德树人这项使命与任务,把科研平台转变为德育平台,提升老师的德育能力与自觉性,有意识的把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成为传播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苏河湾泛起 "小浪花"
——我校志愿者为皮划艇冠军赛保驾护航
"水上马拉松,起航苏河湾。" 3月29日,2015年全国皮划艇冠军赛上海苏河湾水上马拉松赛在闸北区举行,253艘皮划艇竞技苏河湾。为了保障赛事的顺利进行,我校851名"小浪花"志愿者上岗服务,不仅为赛事安全保驾护航,同时还身肩"环保大使"、"文化大使"的重任,向市民们传递环保理念,介绍着苏州河的历史与文化,用微笑和爱心点亮河道两岸,成为水上马拉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从浙江路桥启程,途径长寿路桥、河南路桥两个绕标点,再折返回到终点浙江路桥……运动员们在这长达8公里的航道上勇猛比拼。我校的学生志愿者们也成为了一支极为重要的保障力量。学生通过申请报名,学院审核、推荐,某些报名人数众多的学院还组织了专场面试会,优中选优,从2000余名报名者中挑选了851名学生担任本次赛事的志愿者,同时还专门配备了20多名专职团干部作为带队老师,为赛事的顺利开展贡献自己的力量。3月27日,校团委组织专场培训会,分别从赛事背景、志愿者安全自护、志愿者职责、注意事项等方面对志愿者进行了全面的培训。
比赛当天,赛事活动区域内5米设置志愿者1名,"小浪花"们穿着统一的志愿者黄色马甲、佩戴统一的帽子一一上岗,对9座桥、两岸16条路段进行安全巡查,以维持现场的秩序。与此同时,他们也帮助前来观赛的群众,用微笑和爱心点亮河道两岸,成为水上马拉松一道亮丽的风景。从中午11点上岗一直到下午4点,在大太阳底下整整5个小时的站岗时间不得不说是一种考验。然而,"小浪花"们却丝毫没有退却,而是迎着烈日坚守、挺立。
将"科技志愿"和"人文志愿"的理念融入到这次活动中是我们组织本次志愿者工作的亮点。志愿者们为观众介绍苏州河污水生态治理知识,介绍苏州河及各座桥的历史和周边人文景观,实现了志愿增值服务。"开放式环境的水上比赛,除了能让观众了解赛事,也能很好地将环保理念传播给广大市民,这同样也是青年志愿者此次担任'小浪花'的重任之一,是高校师生科技志愿、专业志愿的生动体现。"来自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的周吉峙博士如是说。出生于闸北的周吉峙从小在苏州河畔长大,见证了苏州河污水治理的全过程。如今,作为一名环境工程专业人士,周吉峙博士和他所在团队致力于包括苏州河在内的污染控制与环境治理研究。他提出,环保是一个长期过程,要取得成效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希望通过志愿者和市民观众的互动,更生动地传播环保理念。
下午14:30,在闸北团区委书记马士威等的陪同下,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旭来到浙江北路桥段慰问了在岗的志愿者,与来自悉尼工商学院、数码学院、计算机学院的二十余名志愿者代表进行了亲切交谈,详细了解了志愿者们的岗位职责、志愿服务的感受等。徐书记对本次志愿者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希望同学们继续发扬志愿者精神,树立我校志愿者的良好形象,在社会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并希望进一步深化与闸北区在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合作,发挥学校的人才优势,深入参与区域改革发展与社会治理。
此次校团委组织"小浪花"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是我校团委与闸北团区委区校合作,创新区域化团建的探索,为进一步探索我校青年志愿服务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充分展现了我校的专业学科特色,展示了我校学子积极服务社会的良好精神风貌。(校团委 青年报)
★ 校外学工活动
n 清华大学
Ø 清华创业课程向社会开放 开通中国创业学院在线频道(3.24)
n 复旦大学
Ø 全国共青团青年研究"高级智库"落地复旦大学(3.30)
Ø 学工部启动首届组织生活案例大赛(3.27)
n 上海交通大学
Ø 上海交大思想政治理论课"1+4"教学共同体改革入选教育部培育项(3.24)
责任编辑:王舒婷 执行编辑:靳一囡 阮洁茹 蔡仁彦诸亚英
史文慧 赵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