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正文
学工视窗157期

创建日期 2015/07/16 王舒婷   浏览次数   返回    
字号:   
 

学工视窗
157
上海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                     2015517
要闻集锦
校长罗宏杰走进"大国方略" 与本科生分享"科创中国".................. 1
杰出校友干勇院士为我校师生作主题报告................................. 3
我校海沙尔同学荣获2014上海市大学生年度人物.......................... 5
我校辅导员在第四届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第六赛区复赛中斩获佳绩... 9
 
院系动态........................................................ 10
 
深度观察——无偿献血之我见..................................... 15
辅导员寄语:无偿献血,无私奉献....................................... 15
泮池回声:无偿献血,点亮希望......................................... 17
 
校外学工活动.................................................... 23
 
 
 
 
 
 

办公地点:A楼403               联系电话:66132243
编辑部门:学工办思政研究科      联系信箱:STUAO@department.shu.edu.cn
    要闻集锦
uu校长罗宏杰走进“大国方略” 与本科生分享“科创中国”
4月21日晚校本部J102教室,备受我校学子追捧的“大国方略”通识选修课迎来了校党委书记、校长罗宏杰教授。罗老师以亲身实践,与现场近200名年轻学子漫谈科创中国。校党委常委、副校长丛玉豪,“大国方略”课程负责人忻平和相关部门领导,部分新进青年教师等全程旁听,参与课程互动。
故事道理认同——罗校长应邀担纲“项链模式”嘉宾主讲创新
“中国能咬到第一口苹果吗?”课程一开场,课堂主持人顾晓英老师便把问题抛给了法学院副院长许春明教授。许老师掏出口袋中的手机,从苹果手机的广告词解读出了苹果勇于突破和创新的霸道。最要紧的是他道出了苹果公司每卖出一部苹果手机,美国苹果公司获得的利润高达58%,而中国的富士康作为其制造链的一环,利润仅为1.8%。他问学生,创新中国,路在何方?
热烈的掌声中,罗宏杰教授走向讲台。顾晓英老师显然已经不用专门为他作“广告”了。“离开讲台20年了,其实我以前也是一线教师,因为要与上大最会讲课的两位顾老师,还有法学院副院长许春明老师同台授课,我吓得昨晚都没睡”,校长的暖情而又幽默的开场白感染了在场的250多名师生。
接着,罗老师围绕着“创新无处不在,创新首先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讲述了一个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他没有顾忌地回忆起年轻时考上“陶瓷”专业本科时的茫然,他也倾诉了他越来越明了材料专业方向和而今材料基因组研究的学科情怀,他还结合几十年的中科院硅酸盐所和高校管理的所思所想,阐释了他对创新思维、创新思想和创新文化的理解。罗老师在讲解中插了一段“花絮”:不久前媒体都在热炒一条新闻,中国游客到日本旅游,把马桶盖都买空了,他由此谈到了马桶的学问。他嘱咐学生们,千万不要小看马桶,它涵盖的技术领域包括人体工学、流体力学、材料学、空气动力学、五金件配套以及美学。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既让学生感兴趣又让学生深有感慨。
罗老师结合苹果公司的经营业态,他向学生们展示目前国际科技竞争的激烈境况:“在美国硅谷的大量科技创新公司正展现出一个趋势:美国公司牢牢抓住设计权,主导顶层设计,并把在整个产品创新链上不具备核心竞争要素的成本分散到世界各地,从全球集成资源。”他坦言,和美、欧等发达国家在科技创新上集全球优质资源、打造系统创新团队的路径不同,国内的不少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在从事科技研发的过程中,多少还被传统“小农经济”的思维所捆绑。“最突出的表现是,只顾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资源条块分割,整合不易。”
热烈互动期间,罗老师以“内行不觉浅,外行不觉深”的言语一一回应了学生颇为“刁钻”的问题。有学生当夜便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的感动。
后半段课程,上海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许春明教授和社会学院教授顾骏从法学和社会学等多维视角共同讲授。许教授生动地阐释了知识产权如何为科创中国保驾护航,顾骏教授则从沉重忧虑讲到青年人应有的发奋!他习惯性地和学生讲起了故事,从故事中阐释着道理,又让学生从道理直接转换为对创新大国应有的创新文化和年轻人应负使命的认同。
最后全场互动,学生又一次向三位教授提出问题……
“吃了一惊”——“理工男”校长用平实的语言让专业性很强的知识生动有趣
课间休息,一群学生冲出教室,在J楼讲堂将罗老师团团围住,有争先恐后提问的,有抢着要跟罗老师合影留念的。留在教室里的女生还为自己没有参与互动中而遗憾呢。
一个苹果引发了精彩而又难忘的一课。当晚的上大师生微信朋友圈,被“罗校长”、“大国方略”各位“大咖”照片和师生们的感慨言辞“刷爆”。学生韩栉“如此有幸听罗校长告别讲台20年来第一次讲课,发现完全没有套话和空话。平实的语言也可以让专业性很强的知识讲得如此生动有趣。每次上‘大国方略’都感觉是在接受一场洗礼”。
乐乎的课程班“圈子”里,同学们也激动万分地留下一篇篇“随堂反馈”。“罗宏杰校长的到来确实让不少同学吃了一惊。”“今天荣幸地听了罗校长的讲课,果然有大家风范,一上台就把我镇住了,讲课的内容更是我听所未听,闻所未闻的,真的很荣幸,真的。”“今天要给罗宏杰校长点个赞,将问题深入浅出地分析给学生听并结合自己的故事,很有启发性!”“原谅我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看到今晚罗宏杰校长的第一眼,只是觉得好熟悉,怎么也想不起来是谁,看到简介的一刹那,才恍然大悟,罗宏杰教授亲自为我们做了精彩的讲授,并且和同学们有亲切的互动,谈到了自己关于材料基因,陶瓷方面有趣的见闻,真心佩服罗教授,肚子里有那么多素材可以用来与我们分享,在讲台上侃侃而谈,我们也都获益匪浅。”“罗校长的到来,让现场为之一振。我从他的演讲中,也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一个‘理工男’的学者气息。从校长清晰的叙事中,感觉到我们国家的创新意识在逐渐增强,然而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我们年轻一代不懈奋斗。我们正值二三十岁最富有创造力的年纪,顾骏老师的激励,给了我很大的力量,我暗自下决心,将自己培养成一个有创新力的青年!”
苹果的故事凝结了上大师生关于科创中国的共同关切。“希望在青年”。无论是新进青年教师还是90后大学生,中国创新型大国的建设责任落在肩膀。时代要求他们交出创新答卷。
“大国方略”——全方位链接我校骨干教师激励计划实施方案
自激励计划试点工作启动至今,我校全面倡导骨干教师“人”和“心”全体回归本科生课堂。此番校长上讲台,进一步推动以教授为代表的骨干教师全方位进入本科教学一线,对学校其他老师的治学态度、敬业精神也能带来积极的触动。罗校长表示,希望所有的教授都参加到大学生本科教育教学第一线,用学识魅力引领学生,展现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促进学生学业和道德水平的提升。
“大国方略”课程组还与人事处新进青年教师助教培训工作有了“绑定”。来自管理学院、外语学院、材料学院、理学院、社科等院系已轮流派出近20名新进青年教师来到每周二晚的“大国方略”课堂。他们坐旁听椅,参与互动并写出听课小结,在这个真实的师生共同体内逐渐浸润并养成“以学生为本”理念。
本次课程也吸引了《解放日报》、《文汇报》、《中国教育报》、《新民晚报》和中国新闻社等媒体记者前来听课,并作了采访报道。
u杰出校友干勇院士为我校师生作主题报告
“他虽已年近七旬,却对科研事业永葆赤子之心;虽然功绩卓越,却始终谦逊诚恳、兢兢业业;虽然工作辛劳,却依然感恩母校,心系学子。”
2015年5月4日上午10:00,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杰出校友国家钢铁研究总院院长干勇院士在图书馆报告厅为我校师生作了主题为“制造业强国战略与青年的成长成才”的报告。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旭主持报告会;校友代表原上海工业大学77届校友、上海大学校友会副会长林野,原上海工业大学87届校友、新航星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上海大学校董、校友会副会长何志明出席报告会;机关部处及各学院党政部分领导,青年教师代表,团干部以及400余名学生参加了报告会。
报告会上,干勇院士首先介绍了工业化中后期科技发展的特点和世界工程科技发展趋势,解读了包括绿色能源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制造基础设施、无线网络及交通、生命健康基础设施、生物工程基础设施在内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分析了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新的发展环境以及通讯产业、医疗卫生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现状,指出了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
干勇院士提出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指导方针在于结构优化、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以及质量为先四个方面,而制造强国的特征应体现在雄厚的产业规模、优化的产业结构、持续的发展潜力以及良好的质量效益。为了实现“中国制造业强国之梦”,需要实现技术跟随战略转向技术赶超战略,实现传统制造转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实现粗放型制造转向质量效益型制造,实现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型制造转向绿色制造,实现生产型制造转向服务型制造以及实现传统商业模式转向平台经济体电商模式。
谈及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干勇院士指出:我们如今处于一个“大数据”的时代,传统的制造业需要向服务化产业转型,发展基于平台数据分析技术服务、技术产业化和产业组织与协同等特色服务。第三次工业革命已接近慢慢走近我们的生活,未来还将陆续有更多令人目不暇接的产业与技术出现,需要我们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此后,借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获得我国冶金最高奖—“魏寿昆冶金奖”之际,干勇院士通过纪录片回顾了他的导师徐匡迪院士的科研之路和从政生涯,生动展现了徐匡迪院士拳拳的爱国之心以及为国家钢铁事业的无私奉献的精神。随后,干勇院士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生活经历,与现场的师生就如何定位职业生涯的发展、如何保持科学研究的热情等话题进行了互动。最后,校学生会副主席、2012级影视学院本科生刘慧芬同学献上了我校数码学院为干勇院士创作的肖像画,表达了上大师生对干勇院士的敬仰和祝福。报告会在阵阵掌声中圆满结束。
u我校海沙尔同学荣获2014上海市大学生年度人物
4月27日下午,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团市委指导,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承办的“2014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表彰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视频竞赛颁奖会在同济大学逸夫楼报告厅举行。
上海大学文学院2011级本科生海沙尔凭借他自强不息的人生理想和社会担当荣获“2014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成为上海大学获此殊荣的第一位学生,充分展现了上海大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和成果。
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自2011年开始,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五届。活动旨在深入挖掘和大力宣传大学生先进典型,集中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本届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经过初评、公众投票、专家评审等三个阶段,从全市高校70余名候选人中最终选出10位年度人物、10位年度人物提名。
附:海沙尔事迹介绍
用歌声与影像架起爱的桥梁
——记“2014上海市大学生年度人物”获得者海沙尔
海沙尔,男,哈萨克族,22岁,来自新疆乌苏的一个普通家庭。2011年9月考入上海大学,就读于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他自强不息,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磨砺自己,追逐音乐梦想,终于在2014年山西卫视“黄河歌王争霸赛”中取得全国20强的成绩;他身在都市,心系乡土,主动承担起一名联络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使者的角色,不忘回报故乡恩情;他爱好摄影,用影像记录社会百态,曾参与拍摄的自闭症儿童题材纪录片《孤岛》,获得第三届凤凰纪录片大奖最具人文关怀奖。他对生活投入满腔热情,用自己点点滴滴的行动,筑起民族友谊、社会大爱的桥梁。
自强不息,坚持音乐梦想
海沙尔在一个贫苦的单亲家庭中长大,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一度随母亲住过车库。但艰苦的生活条件并没有打败他,反而磨练了他更加坚韧的性格,他意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分担母亲辛苦支撑家庭的压力,只有靠自己的付出才能获得美好的未来。从与他相依为命无私付出的母亲身上,他学会宽容、感恩、热情与回报。他从未抱怨过生活艰苦,反而把它当作对自己的历练,坚强不息,愈挫愈勇;他对每一个关心自己的人心存感恩,并用自己的爱去回报。
海沙尔对音乐有难以割舍的情结。哈萨克族人拥有能歌善舞的天赋,海沙尔从小就对唱歌有着浓厚兴趣,却因家庭经济困难、母亲反对而没有学习声乐的机会,但他从未放弃对音乐的执着与热爱。得益于国家政策,海沙尔来到内地中学读高中,在浙江省宁波中学内地新疆高中班里,他刻苦学习,一直保持着优异的成绩。学习之余,他积极参与校内外的文艺活动,在学校的组织下经常到部队慰问演出,在文化广场、社区中进行文艺表演。虽然没有专业的学习与训练,但他仍然珍惜每一次参加歌唱表演的机会,希望有一天能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步。
高考后,他瞒着母亲填报了上海音乐学院,功夫不负有心人,海沙尔以全国第三的成绩被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专业录取。可是迫于艺术院校高额的学费压力,海沙尔不得不放弃上海音乐学院,最终选择了上海大学。幸运的是,他的音乐理想在上海大学得到了延续,他对音乐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上海大学,海沙尔抱着希望能找到一位愿意教自己的声乐老师的愿望参加了校园十大歌手比赛。身在异乡仍时时不忘民族情,在众多演唱流行歌曲的参赛选手中,海沙尔满怀深情演唱的民歌,打动了评委与观众,获得了季军的名次。更令他激动的是,上海大学音乐学院的王思思老师主动提出教他声乐,并从不收他学费。海沙尔怀着感恩之心,更加努力,立誓用成绩回报恩师。在专业的指导下,海沙尔的歌唱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先后获得上海市宝山区十大歌手称号、上海市高校歌手大赛男子组冠军等等荣誉。2014年,在山西卫视“歌从黄河来”节目的舞台上,他深情演唱的民族歌曲打动了评委与观众,最终进入黄河歌王争霸赛全国20强。他以自己执着的信念与不懈的努力,将梦想变为现实。
文化使者,传播大美新疆
与大多数少数民族孩子在民族学校上学不同,海沙尔从小就被母亲送进汉语小学,与汉族同学一同学习、成长,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他性格中的包容、真诚,与哈萨克族人与生俱来的热情、阳光,使他很快地融入到身边的汉族同学中。在与来自全疆各地的少数民族学生一同在内地求学的日子里,海沙尔与汉族、维吾尔族、回族、塔吉克族等各民族学生们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朋友与他相处总会觉得愉快,感受到他身上的正能量。
来到上海大学后,海沙尔仍带着他热情、真诚的个性与进取、拼搏的态度,勤奋学习,结识了更多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在都市的生活也让他看到一些内地人因不了解新疆而对新疆地区持有的些许偏见,民族差异、个别现象、媒体舆论往往又在人们心里给“新疆”“新疆人”贴上了标签。怀着对家乡的深情与身为少数民族一份子的强烈责任感,他向身边的人传达新疆的美好,他以自己的热情、包容影响、改变着人们对新疆人的误解。正如同学形容他为“最不像新疆人的新疆人”,胸怀自豪感与使命感海沙尔始终把自己看成是展现新疆少数民族人民优点与品质的“形象大使”,改变了那些因不了解实际情况而对新疆有偏见的人的看法,让他们渐渐认识了真正的新疆与新疆人。他用热情与真心对待身边的人,也得到了别人对他的尊重,进而不断地回馈他人和社会。
音乐也是海沙尔展示民族风采、联系民族情感的方式。在山西卫视举办的黄河歌王争霸赛中,海沙尔是最年轻的也是唯一一位90后民歌参赛者,与大多数青年学生喜爱流行歌曲不同,海沙尔对民歌的热爱与坚持让评委蒋大为欣喜不已,直言“将来收你为徒”。海沙尔在比赛中获得全国20强的好成绩,更为珍贵的是,他坚持唱民歌的初心从未改变,他将深厚的民族情倾注其中,以歌声为媒介感染着千千万万的关众。在大学里,海沙尔还代表上海大学赴法国贝尔福参加第二十六届国际大学生音乐节,用歌声传递音乐精神,搭建中法友谊之桥。
对音乐的执着使海沙尔在成长道路上经历了挫折,也收获了感悟,而摄影则使他思考自己可以为社会做些什么,让他有了更长远的人生追求。海沙尔走上摄影道路是机缘巧合,在王思思老师的丈夫、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摄影艺术工作室主任敖国兴老师的鼓励下,海沙尔接触并爱上了摄影。2013年,他用整个寒假的时间去做驻唱、参加演出,用赚来的钱买了人生的第一部单反相机,并报名学习专业的摄影课程。从那时起,摄影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机成了海沙尔随身必带的物品,走到哪拍到哪,记录着身边的一点一滴。到现在,他在硬盘里储存的所有摄影作品已多达270GB。
摄影为海沙尔传递正能量与宣传新疆形象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与他用民歌联系内地朋友与少数民族感情的出发点相同,这一目的在摄影中也得到了实现。2014年11月,海沙尔拍摄的一组“阿克苏的苹果上海一日游”照片,记录了新疆阿克苏的一颗苹果在上海各大地标性建筑游历的样子。这组照片一经发布,受到新疆各大主流媒体的转发,更有上海最具影响力的公众微信号“上海发布”推送,反响火爆。通过这组照片,阿克苏的苹果收到了内地人的关注,更多的内地人也通过这个契机了解、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新疆。海沙尔还拍摄了古尔邦节时沪西清真寺附近新疆的劳动者们摆摊出售各色新疆美食的情景,向内地人真实地展现了质朴、勤劳、厚道的新疆劳动人民,流露出浓浓的关怀与乡情。
热心公益,践行社会大爱
在歌唱比赛中不断取得出色成绩的海沙尔开始收到越来越多的演出邀约,然而他对音乐纯粹的热爱使他并不抱任何功利心,他多次拒绝文化公司的签约邀请,不愿做一名“歌手”,而是投身于各种大大小小的公益演出,他曾每到周五、六的晚上,便在上海奉贤、徐汇等地的社区、养老院、广场唱歌,参加过的演出不下百场。他用歌声给老人们、孩子们,给城市里无数普普通通的人们带去欢乐与温暖,用自己的信念与热情诠释出他所坚信的音乐的真谛。他怀着感恩之心,把民族歌曲带进社区,让大家感受民歌之美,既实现了自己为公益而唱的心愿,更展现了他为民族交流而歌的不变情怀。
海沙尔还利用自己的摄影特长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2014年6月毕业季期间,得知自己的好友、一位新疆姑娘麦迪娜患有恶性神经胶质瘤,海沙尔在朋友圈、微信上发布了一个主题为“在北京的新疆人”的拍摄毕业写真筹集善款的活动,收到了广泛回应。仅三四天的时间,他通过帮他人拍毕业照,共筹集到7000余元的善款,全数捐献给麦迪娜。哪怕是在远离家乡的上海,海沙尔始终心系家乡,牵挂着家乡的亲人、朋友,竭尽自己所能,帮助他所能帮助的人。
海沙尔不断拓展自己对社会的关注焦点,怀着让自己用影像记录的人群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为社会带来一些改变的想法,他来到新华社上海分社实习。实习期间他协助新媒体部门拍摄制作源森茶油、浙江南浔、上海海关、上海黄金交易所等宣传片、广告片、微电影,在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工作经验,锻炼了能力。令他感到最有意义的是参与新华社上海分社记者李海伟老师的带队拍摄的自闭症儿童题材纪录片《孤岛》。海沙尔参与项目的一年里,与许许多多的自闭症患者相处,用影像记录下他们的日常生活、工作情景等等。在拍摄过程中,海沙尔逐渐意识到这个群体急需被大众所认知,并给予关怀,同时也为自己成为这样一名传播者而欣慰、自豪。在团队的付出下,纪录片《孤岛》获第三届凤凰纪录片大奖两项提名,最终获得最具人文关怀奖。
出生于贫苦家庭的海沙尔,更多地关注到都市中的底层群众。他将镜头对准深夜的代驾员,记录他们在寒冷冬夜里,日夜颠倒、辛勤工作的真实情景。海沙尔关注并记录这些不起眼的社会群体,他希望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关心这些人群。海沙尔正是这样,把摄影这一最初的兴趣升华为助力社会公益的方式,坚持不懈地,用影像传达着自己对社会的关怀,影响着更多的人去关爱社会、关爱每一个被人们忽视的群体。
海沙尔用四个字总结自己大学生活的感悟:知足,进取。从贫困家庭走出来,凭借对家乡深沉的热爱与感恩回报的心态,他对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对亲人、师长、朋友都充满感激,同时把自己的真诚、热情回馈给社会,用正能量感染着身边的人。海沙尔也从未停下过进取的脚步,生活的历练让他拥有坚定的意志与为理想拼搏的源源动力。如今,海沙尔正向着成为一名摄影记者的理想不断努力,继续用他的镜头记录社会。他将兴趣延续到工作中,并希望通过更广阔的平台实现自己的愿望——让更多的人关注到那些社会上不为人熟知的、却需要大众关怀的群体。不论走到哪里,做何工作,他始终带着一个信念,便是做一名友谊的使者,用歌声与影像为新疆和内地架起沟通的桥梁,向大众展示新疆与少数民族人民的形象。深入社会,海沙尔依然能远离浮躁,坚守最初的信念。现在,他已成功签约解放日报,新的岗位将会是他追逐梦想、践行青春的广阔天地。他心中有一个坚持,他终会回到新疆,用他所学为家乡服务,回报生育养育他的新疆。懂得感恩,关心社会与他人,心怀国家民族大爱,海沙尔身上,展现出一个自强不息的青年人应有的人生理想和社会担当!
u我校辅导员在第四届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第六赛区复赛中斩获佳绩
2015年4月29日-30日,第四届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第六赛区复赛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顺利举行。本次比赛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主办,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承办,浙江省委教育工委和浙江大学具体组织。来自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四省(市)33所高校的40名辅导员参加了比赛。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秘书处办公室主任夏晓虹,浙江、江苏、安徽、上海三省一市的教育主管部处领导出席比赛现场。
我校辅导员姜晓庆、唐玲作为上海代表队种子选手参加了比赛,经过两天紧张激烈的角逐,最终分别荣获本次比赛一等奖、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按照教育部安排,复赛共分两个阶段五个环节。4月29日进行了第一阶段的笔试、主题班会和案例分析,得分排序在前20名的选手进入第二阶段。4月30日上午的第二阶段包括主题演讲和谈心谈话,集中展示了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和个人魅力。我校辅导员姜晓庆、唐玲凭借其出色的个人综合素质和全面的辅导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赢得了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最终荣获本届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第六赛区复赛一等奖、三等奖,展现了上海大学辅导员队伍优秀的能力素质与昂扬的精神风貌。
本次大赛的举办,是华东四省(市)辅导员队伍建设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验,充分展示了当前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充分体现了十六号文件以及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颁布以来,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取得的质的进步。长期以来,上海大学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始终以文件精神为引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统筹规划,整合力量,健全机制,多措并举,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生工作队伍,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院系动态
n 校园活动
Ø 第六届"永冠杯"全国大学生铸造工艺竞赛速报
第六届"永冠杯"全国大学生铸造工艺竞赛自2014 年10 月启动以来,得到了国内有关高校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决赛第一阶段评审结果近日揭晓,代表我校参赛的材料学院材工系学生取得较好成绩,材料工程专业宋佳男、黄健同学组成的小组取得推荐答辩的资格。今年我校将承办大赛的第二阶段评审答辩会,期待我校参加答辩的选手再接再厉,努力拼搏,再创佳绩。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Ø 兴趣激发潜能,潜能造就人才
                   -----通信学院实验室开放日活动成功举办
春季学期的第三至五周周五下午4:30-5:30,通信学院团委学生会科创部在B504举办了通信学院实验室开放日--制作红外远距离遥感小灯的系列活动。这项活动旨在使社区学院大一同学对通信学院,以及学院特色的课程项目制作过程有一个初步认知与了解。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Ø 无偿献血,无尚光荣!
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材料学院小伙伴们盼望已久的无偿献血活动终于来到了。4月13日上午,12级材料工程系的本科生在延长校区图书馆率先参加无偿献血活动。4月20日上午,12级电子信息材料系及12级高分子材料系的本科生在宝山校区伟长楼也投身于献血的队伍中。其中涌现的献血感人事迹,值得我院全体学生学习。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Ø 生命学院开展"血液周"系列活动
2015年上海大学无偿自愿献血于4月16—17日、20—24日在宝山校区伟长楼展开,全校师生积极踊跃地奉献爱心,投身公益事业。
(上海大学信鸽服务社)
Ø 通信学院举办2015年"行走上海"素质拓展活动
2015年4月18日,通信学院学生会主办的"行走上海"素质拓展活动在宝山区吴淞炮台湾森林公园成功举办。参加本次活动的有来自12、13、14级的通信学院的同学们以及学生会的干事们,本次活动旨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锻炼学生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品质。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Ø "青春中国志 青年爱校情"
                   ——数码艺术学院14级团日活动顺利举行
2015年4月24日星期五下午,为了深化同学们的爱国爱校情怀,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2014级全体同学在1教333开展以"青春中国志 青年爱校情"为主题的团日活动。本次活动由李思凝和倪浩诚同学主持,数码学院党委副书记徐晓夏、14级辅导员陈迎艳出席了本次活动。
(数码艺术学院)
Ø 原来你也在这里
——通信学院、翔英学院2015年度主题团日班级风采展示会顺利举行
最美不过四月天,在这莺歌燕舞,春暖花开的上海大学里,通信、翔英学院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主题团日之班级风采展活动,并于4月24日下午6点正式在图书馆报告厅隆重举行。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Ø "走进理学——社区高端系列讲座"系列学术讲座活动拉开帷幕
理学院和社区学院近期策划开展了"走进理学——社区高端系列讲座"系列学术讲座活动。2015年4月28日晚上18:00,由社区学院理工一组承办的第一场讲座在社区学院二楼多功能厅拉开序幕。本场讲座邀到来自西班牙巴斯克大学物理化学系J.Gonzalo Muga教授,主题是量子悖论。活动由理学院副院长陈玺教授主持。
(理学院)
Ø 生命学院与企业牵手设立教育基金
2015年4月29日下午2点,生命学院与上海欧易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在"资助育人、爱心树人、成就英才、筑梦未来"的主题下举行了"欧易生物"雨露教育基金的签约及第一批基金发放仪式。
(生命学院)
Ø 全面参与社会治理 青年共建睦邻家园
 ——悉商学院参加嘉定镇街道纪念五四运动96周年主题集会暨睦邻青年人才议事会成立仪式
为进一步弘扬"五四"精神、凝聚青年力量,引导辖区青年全面参与社会治理,4月30日上午,嘉定镇街道召开了纪念五四运动96周年主题集会暨睦邻青年人才仪式会成立仪式。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卫静芬、团委副书记郑慧婧以及学院理论实践部等十余名同学出席参与此次活动。
(悉尼工商学院)
Ø 蒲公英团队举行"大手牵小手"大场中学同伴教育课前培训
2015年5月5日晚6点,蒲公英同伴教育志愿者团队"大手牵小手"——大场中学同伴教育课前培训在生命科学学院800会议室正式开始。本次培训邀请了上海市宝山区计生协青春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王震老师作为培训师资,受培训人员都为蒲公英正式成员,共9名。本次培训就如何进行中学同伴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讨论。
(蒲公英同伴教育志愿者团队)
Ø 上海大学文学院庆祝五四青年节暨第五届"文学之夜"
5月5日晚,以"文学·青春·梦想"为主题的上海大学文学院庆祝"五四"青年节暨第五届"文学之夜"在校本部图书馆报告厅隆重举行。此次活动邀请到中国当代著名诗人王家新、《战国纵横:鬼谷子的局》等书的作者寒川子、当代都市文化的代言人陈丹燕、著名小说家魏微走进校园,讲述他们的青春故事,展示文学与青春、梦想碰撞的魅力。
(文学院)
Ø 上海大学蒲公英同伴教育志愿者团队
                              ——举行2014年终总结大会
2015年4月11日上午9点30分,上海大学蒲公英同伴教育志愿者团队2014年工作总结大会在生命学院800会议室顺利召开。上海市宝山区计划生育协会秘书长金玉凤、上海大学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顾红、生命学院党委副书记邓志瑞等出席了本次总结大会。会议内容主要涉及志愿者团队队长换届报告、现任队长2015年度工作计划、智行基金会"远程教育"讨论以及三校志愿者工作交流与分享。
( 蒲公英同伴教育志愿者团队)
Ø 选择材料 选择人生——材料学院"走进"社区宣讲会
4月14日、15日晚上六点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副院长王林军教授,院办主任、学生工作负责人席慧霞老师带领材料学院阵容庞大的教授团队,走进社区学院,为理工二、三组的同学们开启了"选择材料,选择人生"的宣讲会。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Ø 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学院举行专业分流介绍会
在数码艺术学院2014级专业分流之际,为了使同学们对此次专业分流相关政策及情况有更好的了解,帮助同学们了解各专业录取人数、课程设置以及未来出路等具体情况,学院于2015年4月17日下午在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专业分流介绍会。 
(数码艺术学院)
Ø 文学院领导走访实习基地,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双赢
4月23日上午,上海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竺剑、学工办主任崔海霞等一行三人,前往位于闵行区的文学院实习基地--秦汉胡同培训学校进行走访,实地了解实习基地共建运作情况,进一步推进文学院与秦汉胡同在更多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其中就提供更多实习岗位、师资培养和课程设计等方面达成更多共识。
(文学院)
Ø  "心理测验Q&A"讲座顺利开讲
认知自我,发现自己,关注身心健康。4月24日中午,"心理测验Q&A"讲座在上海大学延长校区四教109教室顺利开讲。正值学校心理健康月,材料学院承办了此次讲座,心之桥的"小彩带们"热情参与其中。
(心理中心)
Ø 许昌远东传动轴股份有限公司付东安部长到访机自学院
2015年4月27日下午两点半,河南许昌远东传动轴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付东安部长赴机自学院开展工作交流。座谈会由机自学院党委副书记仇静豪、机自学院机自系党总支副书记黄辉共同主持,参加座谈的还有机自学院本年度获得"许昌助学金"的各年级同学。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Ø 上海大学法学院"大学生求职中的自我定位与法律保护"讲座活动成功举办
4月29日晚18:30,由上海大学法学院主办的"大学生求职中的自我定位与法律保护"职业导航公益讲座在校本部宝山校区A427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由法学院副教授李立新老师担纲主讲,李老师是留日回来的法学博士,多年来致力于于劳动法和民商法的研究。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卢欣老师对李老师利用工余不辞辛苦为学生们讲座表示欢迎和感激。
(法学院)
 
 
 
« 深度观察:无偿献血之我见
编者按:无偿献血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是人道主义和救死扶伤的高度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坚强纽带。做好无偿献血工作、干好这项公益事业,意义非常重大,影响十分深远。让我们来听听老师同学是如何看待无偿献血的吧!
 
l 辅导员寄语:无偿献血,无私奉献
点滴之爱,温暖生命
(社区学院2015年度献血工作总结)
不知不觉间,夏天悄悄地走近了上大的校园。伴随着逐渐升高的气温,一年一度的无偿献血活动又在上海大学拉开了帷幕。2015年4月17日——4月22日,上海大学社区学院的同学们齐聚伟长楼参加了此次无偿献血活动。在献血点前,献血的同学们纷纷挽起袖管,奉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献血志愿者们也尽心尽力地为同学们服务着。社区学院参加本次献血的同学共计1096名,同学们对献血活动的热情似乎比这夏日的天气还要热烈。
在献血活动前,各组的辅导员老师们都在活动课上进行积极动员活动,分享上届献血同学的感受,澄清献血误区,并且组织同学学习、了解献血的常识及其注意事项。很多同学在活动课后就开始填写无偿献血报名表,积极投身其中。
献血活动的当天,同学们在志愿者的引导下有序地接受体检、采血、献血。场面有条不紊,奉献爱心的同学们也都表现得很镇静,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几分坦然与自豪。在献血过程中,各班辅导员全程陪同,时不时给献血的同学们送去安慰与鼓励,化解了同学们心中的害怕与焦虑。社区学院党委书记张洁,常务副院长阚树林,党委副书记孙玉华、陈伟平,副院长何幼桦、陈秋玲等领导也都来到了现场,领导们对同学们献爱心的表现表示了赞赏。导师余昺鲲教授为同学们端来热牛奶,王朔中教授和许斌教授亲切地与同学们交流,拍拍献血同学的肩膀表示鼓励。各组的志愿者们在现场积极为献血同学提供服务,他们为大家准备了营养品,并为每一位献血同学拍照留念,记录下这珍贵的瞬间。
此次无偿献血活动中,有不少同学们由于体质原因而不能参加无偿献血,在遗憾之余他们都强烈要求为献血的同学们做志愿者,经过辅导员们的劝说还是不愿意离去。同学们这种积极、主动甘愿奉献和担当责任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位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理工三组的辅导员隋宁老师在组织同学们积极献血时,他自己也又一次挽起了自己的袖管:此次献血,已经是他生命中的第五次献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是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滴水可以汇成河。"隋宁老师的态度诚恳而坚定。
也许会有人说现代社会是和平年代没有给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机会。可是在和平年代像做志愿者、献血这样的活动也一样壮烈,奉献不分大小,重要的是一颗愿意付出的爱心。
"献血是爱,是勇气,是关怀",是给予需要帮助的生命最好的礼物。"献血的你,灵魂如虹;你献的血,生命涌动。"正如送给献血同学的明信片上所写的一样,社区学院的同学们用爱心传递着爱心。他们点滴的爱心,将会温暖一个又一个的生命。
 
以坚持编织爱心花环献热血筑起生命长城
——记社区学院辅导员隋宁第五次献血
 
在同学们的眼中,隋宁老师是一个阳光帅气的大哥哥,在同事们的眼中他是一个热情开朗、乐于助人的小伙子,在领导眼中他是工作踏实,积极进取的年轻人。在日常工作中作为社区学院理工三组的一员,他与大家相处融洽,亲如一家。就是这样一位平凡而普通的辅导员,在2015年全校师生积极献血时,他再次挽起了自己的袖管,而此次献血,已经是他生命中的第五次献血。
隋宁老师说他第一次献血也是在自己读大一时,当时的辅导员老师告诉大家当天有献血车会到学校采血,有意愿献血的同学可以主动过去。刚上大学的隋宁老师听了之后没有犹豫,跟同学们一起踏上了献血车,这次他献了400cc,而这也是他编织爱心花环的第一步。随后的几年时间里,他从2012年开始连续4年进行献血,每次都是200cc,截至2015年他已累计献血1200cc。当我们问隋宁老师,是什么样的动力,让他这么多年坚持不懈的甘愿献出自己的热血时,隋宁老师很谦虚的说:"应该是集体的力量"。他说在自己读研究生期间,上海大学很重视同学们的献血活动,并且积极组织同学们献血,在献血的现场,他感受到了一个有爱心又团结的集体,感受到作为上大人的一份责任,同时,让作为上大学子的他甘愿贡献自己的热心。他说,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是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滴水可以汇成河。正是这种力量的鼓舞,让他每年都参加了无偿献血活动。
无偿献血是一种高尚的行为。"献血是爱,是勇气,是关怀",是给予需要帮助的生命最好的礼物。隋宁老师以他默默的行为坚持编织着爱心的花环,为他人同时也为自己的生命筑起了坚固的长城。在隋宁老师的影响下,他的班级目前预报名献血人数达到53人,理工三组的同学们在隋宁老师这种献血精神的感召下,积极主动参与献血。目前,整个理工三组预报名献血人数达到325人,同学们志愿献血率达到42.8%。
(社区学院 周青利)
 
l 泮池回声:无偿献血,点亮希望
Ø 那些年、那些微末的感动
有人说奉献源于大爱,因为无私;也有人说奉献源于内心的淳朴……但在我看来,我并没有那么的伟大,我甘于挽起衣袖、献出热血只是因为那一份份微末的感动。
2011年我十八岁,因为一份08年的震撼与感动、一份对献血的好奇、也因为一种迫切希望证明自己长大了的冲动和一种反抗父母管束的叛逆,我第一次走上了路边的无偿献血车。但在我前面排队的全部都是年轻妇女,这让我很诧异、很难以理解,但我也没能说什么,只是问了些献血常识,然后默默填表、排队等候。她们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着,我则有些忐忑的静静坐着,直到一位妇女在献血前跟医生说了自己晕血,车上的氛围发生了变化,或是鼓励或是劝诫中她已经献血近200cc,这血量或许对一个成年人来说这不算什么,但她就在这时脸色突然变得煞白,单手扶住额头。医生很专业的将她扶到一旁休息,补充糖分。后来从她们的谈话中可以了解到她刚结婚不久,她的家庭里没有人参加过无偿献血,她出来献血是瞒着家里人的,并且第一次献血她就知道了自己晕血的事实,而这是第二次。有人责备她不懂爱惜自己,有人责备她老公不懂珍惜她,但她说的一句话让我至今难忘:老公在外打拼已经很累了,有些事情让我来做就好,在这个家里总要为家庭做些什么,我觉得晕血的时候只要不看就好。谁又愿意再去责备这样一个人呢。
那件事是我后来献血最大的动力,我不觉得自己拥有多么崇高的爱、多么纯洁的心灵,甚至我有些小自私。我献血,只是因为这些微末的感动让我觉得我值得为了我的家庭去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人生中总会有些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愿意去守护的人或事。对于那些值得守护的,就算牺牲一切都值得,不是吗?
(生命科学学院 毛东升)
Ø 可爱的勇士
看着一张扁扁的透明袋子里渐渐被殷红的血撑开,我的喉咙开始干涩起来。紧紧盯着那名鲜血勇士的脸色,唯恐他感觉有什么不适。有人带着些微焦急与紧张坐在等候区,或许他是害怕鲜血的,但还是来到了这里。
虽然对于献血事业的宣传向来非常出色,动员也很到位,但还是无法消除人们普遍对于献血的顾虑。父母一辈总是会说那是青年最宝贵的东西,抱持着献血对身体有损害,会留下后遗症的想法。也常有献过血的人谈起经历,说献血之后几天头脑晕乎,完全不在状态。
在明白这些的情况下,依旧义无反顾地奉献出自己的宝物的人,我由衷地敬佩他们。虽然因为身体的状况,无法加入他们成为其中一员,却也真的想要实实在在帮助到他们,我参加了这次志愿者,想着即使是为他们倒一杯水,帮忙拎书包,搬慰问品,也是出了一份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抱着想要探究他们想法的好奇心。
有人笑着回答我说,献血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延续他人的生命,也是一种正能量的传承,而他们如今的行为也一样起到了带领、榜样的作用,向别人证明其实献血没什么可害怕的,并且希望这种正能量可以被更多人传递。在这个人们普遍首要关注自身的时代,我认为那异常可贵的。
这群可爱的勇士是值得被尊敬的,我也祝愿他们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也被更多人所帮助。
(外国语学院 秦奕婕)
Ø 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今年4月,学校又进行了一次一年一度举办的大规模的献血活动,同学和老师们都热情高涨,个个儿积极参与,献出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在我看来,无偿献血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它不仅仅是传递了人与人之间的爱心,更是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引领了整个时代的进步。人们发自内心地去主动尽己所能,去延续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的性命,这种自发的意识本身就是值得赞颂并且推崇的。
以往,关于献血这件事,大家或多或少都带着些偏见。有的人一说到献血就谈虎色变,觉得自己献血后会变得特别衰弱,甚至发生猝死这类极端事件等等。当然,这类极力夸大的极端情况在当今医学上已被证明是无稽之谈了。我们确实不能否认在献血后人体的免疫力在短期之内有所下降,但只要我们最好相应的防护措施,不在献血后进行大幅度的激烈运动,献血后注意多休息多喝水多补充营养,我们的人体将很快恢复到献血之前的水平。有的人可能也会将献血这件十分神圣的事情妖魔化,功利化,散播不良的流言等。这些也都是毫无根据的。功利主义跟献血完全沾不上边,它是对献血这件事的亵渎。如果人与人之间爱的奉献,爱的传递已经降格到需要用金钱来衡量的地步,那想来也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
好在当今社会大家的思想都已逐渐开明,不再被以往旧有的观念所禁锢,不再被些许的谬论所蒙蔽。无偿献血已经在极大程度上成了时代的新风尚,成了人与人之间一座心灵沟通的爱的桥梁。让我们一起沐浴在无偿献血的阳光下,将爱洒满人间。
(外国语学院   韩牧云)
Ø 对于生命的一种尊重
还记得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还是初中的我有切切实实的感受到灾难的严重后果。当我在电视,报纸,杂志上看到关于灾区的报道,我就热切的想要为再去做些什么。我拿出自己的压岁钱捐了出去,我还看到有血多地方人们在广场的献血车外排队献血。那时,我便知道,献血是一项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到了大学,终于可以献血了,可是遗憾的是我并不符合献血的条件,但是我还是想去参与这样崇高的活动。我跟着献血的同学一起走进献血的会场。看着有那么多同学在那里献血,血液从他们的身体流出,存到血袋里,我就会想象他们即将流入另外一些人的身体里,拯救他们的生命,在他们生命最为危难的时刻给予他们来自陌生人的血液的温度。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拥有着最为年轻活力的身体,我们拥有者崇高的理想与追求。我们虽然是学生,并没有走上工作岗位正式成为社会的一枚螺丝钉,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贡献自己的力量----那就是我们的热血。当代医疗技术发达,越来越多的病症可以得以治愈。但是像是需要有器官移植的手术,往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器官需求量巨大,但是器官捐献者甚少。这个时候,可能有许多病人就是在等待中走完了他们的一生。而他们生命的机会,其实就是由许许多多陌生的捐献器官的人创造。献血也是如此。虽然说血液的供应量是比器官的供应量大得多,人们对于献血的态度也比器官捐献开明的多,但是,你的捐献,也将成为别人生命的一抹希望。所以,希望大家的积极踊跃的献血,这是一种对于生命珍视的态度,也是对于生命的一种尊重与奉献!
(外国语学院 温佳莹)
Ø 青春洋溢 献血无悔
骄阳高照,青春洋溢,4月15号,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和我的室友相约一起去献血,原本平静的早晨因为要献血而变得不平静,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赶到指定地点的时候被那弯了几道弯的队伍深深震惊了,而且持续有同学赶过来排队。排了差不多2个小时的队,终于迎来了体检。抽血之前,心里很是忐忑,生怕检测出血液不合格等问题,还担心体检会不会很疼,但从体检到体检合格再到抽血的过程,心中却是那样的平静,尽自己的一份绵力,为履行社会责任感传递正能量,竟有如此魔力,克服一度的紧张害怕。
我看到献血点,志愿者们在辛勤地帮扶献血者,辅导员们忙前忙后,医务人员专业敬岗,一片和谐温馨,每个献血者脸上洋溢着蓬勃朝气,笑容是那样的纯洁、阳光。起初,可能是因为胆怯,看到有的同学献完血后表现出不适,自然联想到自己会不会也会出现甚至直接晕倒的情况,因而有点焦躁不安,当轮到我坐上椅子准备抽血时,看到旁边的年轻医生好几针都没有成功出血的情况,让我对她的履历产生了怀疑,于是我便问她是哪里人,工作几年了,不知不觉,我的注意力被转移了,她在和我攀谈的过程中不断安慰我,旁边的志愿者恰好是我的朋友,不知不觉中,我便放下心中的顾虑,全面放松,当我站起来时,没有任何不适。
原来的我一直生活在父母的话语营造的世界中,甚至并不熟悉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今已经二十出头的我,应该要敢于担当,参与献血理所应当,贡献自己的一份爱心,何况自己是一名党员,自己必须足够优秀,才能影响与带动更多的身边人,肩负起应该承担的责任,传递正能量。参加献血,青春无悔!
(悉尼工商学院 程飞月)
Ø 无偿献血:生命的仪式
谈到无偿献血,社会上有一些负面的报道或评论,比如血液被当做加工的原料,抑或增加病人用血的成本。但我觉得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别人如何玷污自己的良心与我们无关,对于我们年轻的一代,无偿献血是人生的一个仪式,是生命里一个美好的瞬间。
想象一下,在人生中最美的一段韶华,我们什么都是从零起步,什么都是第一次。第一次恋爱,第一次赚钱,第一次自己去做决定。严格说来除了自己的年轻,我们一无所有。可我们对于这个世界还抱有善良友好的想法,我们认为我们的血液确实可以给素昧平生的人们重新带来生命,那么我们就去做了,献出我们生命的源泉,我想这比任何用钱衡量的物品都有价值。当大一的我坐在献血的躺椅上,感受着血液从我身上流逝,我感觉这是我生命里一个美好的瞬间,我感到自己人生中终于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很有可能在拯救另一个人垂危的生命。献血是我们第一个关乎生命的决定,庄重地对待我们的生命,这是神圣而奇妙的,相信每个献完血的同学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献血是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它结束了我们接受馈赠的生活,开始了给予他人的篇章。当我们多年以后回忆大学生涯中献血的美好瞬间,这样一个时刻一定不会被遗忘。那时我们可以对自己说,我对社会的责任,就是从这里开始!
(材料学院 盛吉冰)
Ø 这一刻,很满足
儿时的记忆,如今回忆起来,只剩下伯外公的身影。我与其他小孩不同,我不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大的,而是由伯外公一手带大。每日清晨叫我起床是他,给我做早饭是他,送我上学的是他,放学等在校门口是他,深夜里辅导我写作业的也是他。小时候的我,无忧无虑,因为我有我的伯外公。
伯外公曾经是位老师,后来由于成分问题,被发配到新疆。听外婆说,那时伯外公很苦,经常有上顿没有下顿,饿肚子是常事,偶尔外婆她们将省吃俭用下来的吃食,给他寄过去,但是也只够他撑一段时间。在新疆,没水喝的时候,为了生存,只能喝尿。后来,政策变了,伯外公被安排进了当地电站,生活也得到改善,退休后,回到老家。或许是我跟伯外公有缘,有幸被他一手带大。记忆中,我的衣食住行都是由他负责的。
伯外公为人很好,周边的人都很喜欢他。表哥曾说:我的命是伯外公救的。那时才两岁的表哥得了重病,没钱医治,是伯外公掏钱治的,医药费大概是一百多。后来,我问表哥:你爸妈有还伯外公钱吗?表哥说:没有,伯外公不要我们还。伯外公还经常给周边的小朋友买书,辅导他们写作业。伯外公做的好事很多很多,或许在他心中,爱别人比爱自己更重要。
九岁那年,伯外公住院了,好像是胃穿孔,每日都要吐好几次血,一个盛血的脸盆深深的留存在我记忆中。那时,伯外公住的那个医院没有血库,每日都要从县级医院调血过来,随着调血数量的增多,爸妈决定给伯外公转院。随着救护车的离去,年少的我开始有了恐惧感,原来伯外公的病这么严重,原来不是只要输足够的血就好。这种恐惧感一直占据心头,直到听到一个阿姨说:曾经她有位亲人也是胃穿孔,后来医好了,我才安下心来。可是最后,伯外公还是死于胃穿孔,三次胃穿孔,期间无数次吐血,也无数次靠他人的血维持生命。真的很谢谢那些献出血液的人。
进入大学,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自愿献血活动,那一刻内心得到了满足。
(文学院 夏萱)
Ø 慌乱平静的第一次献血
献血前担心的,是体检能否过关。当医师宣布我可以献血时,庆幸自己身体健康,但又紧张起来,怕针扎得疼。颤抖着等待被叫去献血,终于坐到'献血专用椅'上时,我安逸了,不再紧张,不再惧怕。平静的等待针扎,好奇的望着放在天平上自己的血液。摇摆,摇摆,左右摇摆。我的手也随着心里默数一只只羊规律的一抓一放。半躺在椅子上,不能很好的看到其他献血者的表情。只是还能听到大家的笑声,瞄到已献完血的同学有些苍白却依然健康的脸和平稳的步伐。他们在志愿者的搀扶下,静坐休息,完成使命。漫长的20分钟在护士不断叫我放松,不时记录数据的过程中流逝了。拔去针头,本该如释重负,却紧张得不知该用哪只手按住伤口,又不知道是哪三个指头按住。无论是谁,献过血的,因故不能献血的,志愿者们,他们,都在中华血库中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或是鲜血,或是汗水。
(悉尼工商学院 艾乐)
Ø 传递生命的热情
很荣幸能两次参与到无偿献血的活动去。无偿献血是我们青年的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很可能这样的一次平凡的举动就能救助危重病人于水火,当我们健康、幸福地生活时,还有许多病人正期待我们众人的帮助,我们会一直将这种属于生命的希望、信任、感恩传递下去,传递生命的热情,感染身边的人。愿自己的一点付出能给另一个生命带来更多的希望。
(理学院 黄韵迪)
Ø 把这份爱继续传递下去
曾经在我最危及的时刻,你献的血助我度过了难关,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感受到一份来自陌生人的爱。如今,我成功传承了你的意志,把这份爱继续传递下去。
(理学院 周天翊)
Ø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能够为社会做出一份贡献是我的荣幸!为什么人们都说学浓于水,那是爱在其中。当看着自己鲜红的血液流出来的时候,心里面想着它能够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心中有一股莫名的自豪感,无偿献血从我做起,这便是我们为社会做出的第一份贡献。
(理学院 闻伍)
Ø 真正的快乐
当领到人生中第一张献血证的时候,才明白上面写到的"无偿献血,无私奉献"的含义,尽自己所能力,真正感到快乐。无偿献血体现了互援互助的人道主义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我们捐出的血液可能为病弱者带来新生,通过捐献血液,将生命的礼物赠送给了那些脆弱的生命。无偿献血体现自愿性,希望能有更多的、符合献血条件的上大学子投入到无偿献血的行列。
(理学院 薄田雨)
Ø 明年,后年,还会再来
又到了每年一次集体献血的时候了。由于在专业学院安排了特定的时间,没有像大一时那么拥挤,但是同学们积极献血的热情却一点都没有减少。当有工作人员来统计相关信息时,我们都纷纷表示已经是第二次献血了,那骄傲的神情表示着我们是以此为荣的!这200cc血对我们来说不算什么,但挽救的可能是一个生命,一个家庭!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拒绝给予这份微薄的爱心呢?明年,后年,我们还会再来!
(生命学院 成山)
Ø 为社会做点贡献
无偿献血,体现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对他们和社会的责任和承担。我认为,尤其是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中,若存在"献血伤身"这样可笑的思想,或者"不管他人"的自私的观点,从"无偿献血"这件事情就能看出我们的教育的悲哀,更为重要的是这个个体的失败与迂腐。所以,作为大学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伸出我们的双手,为社会做点贡献吧。
(外国语学院 林悄雨)
 
 
    校外学工活动
n 北京大学
Ø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扎实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五四主题团日活举行 (5.4)
n 清华大学
Ø 教育部党组学习贯彻李克强总理给清华大学学生创客重要回信精神 (5.6)
Ø 你是星光,为我引航——"五四"青年节前访支教志愿者 (5.5)
n 同济大学
Ø 杨浦区与同济大学反邪教区校联动启动仪式举行(4.30)
Ø "同同酷跑"引领同济师生跑出青春 (5.4)
n 武汉大学
Ø  "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成果展示交流会暨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第三次会员大会举行(4.23)
 
 
 
 
 
 
 
 
 
 
 
 
 
 
 
 
 
 
 
 
 
 

责任编辑:王舒婷     执行编辑:靳一囡 阮洁茹 蔡仁彦诸亚英
                              赵梦伟 史文慧  

上一条:学工视窗158期 下一条:学工视窗158期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