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海 大 学
学生工作办公室
上大学2012第(1)号
上海大学2012年学生工作要点
2012年我校学生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领会九届市委十六次会议树立的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坚持钱伟长教育思想,以文化建设为手段,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平台建设为基础,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大力加强课外培养体系建设,实践"学生培养更重要在课外"的育人理念;以纪念钱伟长诞辰100周年为契机,围绕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持续开展仪式教育;创新工作方法,以制度与平台双线推进学生工作,健全学生工作研究的长效机制,提高学生工作的前瞻性和预判性;继续探索通识教育背景下基于学生需求的有效育人模式,不断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与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而努力。
一、传承全员育人理念,打造全天候、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软环境
1、以四评为抓手,提升党建质量。
以评选优秀学生党员、优秀学生党支部书记、优秀学生党支部,推进党建工作的品牌化,提升党建工作对中心工作的贡献度。继续开展党员核心小组工作,摸索基于不同生活、学习空间的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机制。继续以海外交流学生为重点,研究流动群体中党员的有效管理与教育机制。
2、以社区为基地,实施"六位一体"育人。
强化辅导员工作的"三同机制",把社区作为熟悉学生、走进学生、贴近学生心灵的平台。完善特色寝室评选、星级文明楼评选工作,增强学生对社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以培训为手段,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体现服务中育人的理念,充分实现社区"思想教育、学业辅导、文化建设、生活服务、行为指导和安全防范"功能。
3、以家校合作为手段,提升家校合力育人成效。
贯彻高中大学德育一贯制的理念,提升家访工作质量,由面上的情况了解深入到高中行为习惯的获知,提升大学阶段育人的针对性。继续办好家长学校,针对重点关注学生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以大类招生的需求为前提,探索更为切实有效的沟通方式,开设家长学校网络平台,适时情况下开设家长论坛,家校合作形成品牌,体现一定的社会效应,成为宣传上海大学育人理念与特色的窗口。
4、以成才服务为契机,提升帮困中的育人实效。
贯彻落实帮困育人资助理念,创新资助工作体制机制,提升成才服务中心的业务水平,建立院系帮困辅导员的职业共同体。继续完善资助育人工作的科学化与信息化水平,提高常规资助工作的效率。开拓勤工俭学岗位,寻找经济困难学生成才的实践平台。开通基于校级层面的经济困难学生直接认定通道,体现资助工作中的人文关怀。继续开展慈善文化节,营造互相关爱的校园文化氛围。
5、以三级网络为重点,推进心理危机干预的全天候。
加强基于班级、学生宿舍的心理辅导三级网络建设,通过培训提升三级网络发现心理危机学生的意识;通过奖励机制激发同学参与危机干预的热情。开设心理危机干预热线,为有需求的同学提供及时的服务与心理疏导。在原有基础上加大二级网络的培训力度,提升工作的有效性。
6、以优秀生培养为龙头,开展分层分类培养。
继续加强人才学院建设,培养胸怀天下的学生领袖,并实现人才学院的培养成效对普通同学的辐射。继续加强钱伟长学院建设,培养具有较强科创能力的优秀大学生,探索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鼓励各院系以项目、社团等方式,持续开展优秀生培养工作。关注后进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建立重点关注学生档案,做好危机事件的预案。
7、以乐乎、易班为先导,摸索思政教育的新空间。
继续加强乐乎的日常管理工作,推进学校相关部处基于乐乎开展服务工作。关注乐乎的舆论倾向,建立乐乎信息收集、分析团队,及时做好应对工作。加大对易班工作的投入,加强易班工作人员的培训,发挥易班的虚拟班级建设功能,提升通过易班推进各项日常工作的力度。
8、以基层班团建设为基础,提升学生参与管理的能力。
探索社区学院班团建设的最有效形式,建立基于大类招生模式下的班团工作路径。加强基层院系班团组织建设,以此作为培养大学生集体荣誉感、归属感的重要平台。加强基层院系团学组织建设,尤其是学生会与社团建设,提升学生自治组织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加强主题团日活动与主人翁项目建设,摸索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工作的方法。
二、发展多形式育人模式,探索适应综合教育改革的学生工作路径
1、以纪念钱伟长诞辰100周年为契机,围绕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持续开展仪式教育。
2012年是钱伟长诞辰100周年,围绕大学精神、大学文化,深入思考文化育人的途径与平台。固化新生开学典礼上四色新生服、院旗展示环节,打造"起航梦想"的新生开学典礼;以感恩、成长为主题策划好校长奖颁奖典礼,树立"标杆"对广大同学的引导作用;做好毕业典礼的前期策划准备工作,把毕业作为一场庆典、盛典来做。通过开学典礼、校长奖颁奖典礼、毕业典礼,再配以日常的仪式教育,实现滚动式、持续性的典礼活动教育模式,产生"叠加"式育人效应。开展"永远的力量"为主题的纪念钱伟长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培养具有自强不息精神的上大人。
2、继续强化阶段性的主题教育,推进实践育人。
针对学生需求与阶段性工作,以学期为单位开展全校性的主题教育,集中力量解决大学生发展中的心理、情感、生涯等问题。大力推进实践育人活动,既抓好暑期、寒假集中性的社会实践,也依托党课、团课的实践环节提升育人成效。全校通力合作,为实践育人提供更多的平台与形式。
3、继续凝练常规教育形式,推出分年级的常规教育指导手册。
把日常教育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梳理大学生日常教育工作,分析基于不同年级、不同院系背景的共性与特性,在全校层面上制定分年级的常规教育指导手册。建立新生适应性教育、军事训练、无偿献血、征兵工作素材库,用于辅导员适时开展教育工作。充分发挥一年级活动课对于大学生教育的重要作用,开展主题教育评比活动。
4、继续强化学籍管理科学流程,探索海外交流学生的管理方式。
加强对基层院系学籍管理的指导,培训学籍联络人,推进学籍管理信息化,完成学籍管理新平台的试用及推广工作。把学籍管理与思想教育、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建设文明服务窗口,实现服务育人。注重前期调研,仔细分析中外合作办学、国际交流学院、暑期海外实习项目等多种情况下的学籍管理情况,探索海外交流(来华)学生的学籍管理办法。
5、改革优秀学生评选条例,对接多样化发展的人才培养需求。
调研当前奖学金实施效果,在2012年初形成新的奖学金条例,将目前的综合测评奖学金改为学业奖学金、领导力奖学金、公益奖学金、体育艺术专长奖学金等并存,把奖学金的功能由"奖励先进"转变为"引导多样化发展",更好地发挥奖学金的育人导向作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拓校友资源,设立各类专业奖学金,提高奖学金对学生的覆盖面。修订优秀毕业生评选条例,做好大学生最后一次荣誉的评定工作。
6、完善重点关注学生跟踪机制,把关注落到实处。
以学籍管理的科学化与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做好重点关注学生在信息平台的标注工作,并建立该群体的档案,实施跟踪培养、教育与服务。做好重点关注学生群体中心理危机学生、试读学生的突发事件预案,与家长协同做好育人工作。辅导员要做好与专业教师、社区管理部门、心理辅导中心、成才服务中心等部门的沟通,实现对重点关注学生的全员关注、全员教育、全员帮助。
7、优化基于学生需求反馈的辅导员工作方式,引导学生成长。
以社区学院为先导,构建学生问题快速处理机制;探索课内外联动机制;适时分析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及时调整工作策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的辅导员工作模式。实施辅导员退半步、学生进一步的工作策略,加强学生团队建设,鼓励学生群体抱团成长,在专业学习中开展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大学生自主成长。
8、充分发挥辅导员协会职能,提升学生工作队伍的幸福指数。
召开辅导员协会改选大会,建设辅导员协会网站,开展辅导员沙龙活动,组织辅导员到校外参观、交流,定期进行辅导员素质拓展,把辅导员协会建设为一个交流工作、生活、情感的平台,一个提升工作水平的平台,一个凝聚团队的平台。依托辅导员协会,做好学生工作的长期规划,实现辅导员与学生的同步成长、同步发展,进而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三、创新工作方法,以制度与平台双线推进学生工作
1、推出大学生成就系统,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在2011年深入调研、思考、设立指标体系、试运行的基础上,2012年初面向社区学院学生正式推出成就系统。在使用中继续完善成就系统的页面设置,提升指标及其量化标准的科学性,改进登陆界面,对接奖学金评定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外人才培养。要把成就系统建成一种"非标准化的标准评价体系",一个信息化社会、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高校学生多元测评系统,一个"高校标杆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2、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做好稳定工作。
借鉴国内外突发事件干预理论与实际经验,整合全校资源,完善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组建一支突发事件干预队伍,涵盖突发事件所要涉及的各个部门;落实突发事件的第一负责人制度;培训突发事件干预团队与分管书记、辅导员队伍;建立一个高效运转的突发事件处理、协调机制;建立突发事件处理成效评估指标体系。把突发事件的预判、处理与善后情况纳入院系学生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3、制定《辅导员工作手册》,推进学生工作的科学化。
以《辅导员工作手册》为切入点,推进学生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推出涵盖辅导员日常工作指南、辅导员主题教育开展方法、辅导员重大学生事件处理办法、不同年级学生教育侧重点等方面内容的辅导员手册。辅助推出辅导员的结对帮扶制度,资深辅导员与新进辅导员结对,帮助其尽快成长。
4、改革聘任制度,开展职业能力展示大赛,展现学工人职业魅力。
对接《上海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五年规划》,修订《上海大学学生专职辅导员聘任办法》,提高辅导员晋级过程中的科研能力要求,打造一支具有较高研究能力的思政工作者;修订《上海大学辅导员考核工作的实施意见》中部分条款,对辅导员的考核由面上的指标转到过程与实效的认定;推出上海大学辅导员职业能力展示大赛,打造全校层面的辅导员风采展示平台;遴选重点培养对象,帮助一批辅导员脱颖而出,成为学生工作领域的专家与核心。
5、加强大学生研究中心建设,实现育人工作与科学研究的即时互动。
把大学生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学生思想动态调研平台,对全校学生开展深入调研,建成上海大学学生成长数据库;提升中心作为思政科研项目发布平台的功能,强化课题的前瞻性与对工作指导的实效性的结合;提升中心作为思政研究队伍培育平台的作用,通过外聘内培,建设一支学科背景、学历结构搭配合理的专家队伍;对接市教卫党委宣传处、市教委德育处、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承接大型课题,建设全市辅导员数据库,提升大学生研究中心的区域辐射力度。
6、启动学生工作特色基地建设,助推基层院系学生工作的品牌化。
整合院系资源,突出院系工作优势,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品牌,推进学生工作的科学发展,着力建设"上海大学学生党建工作特色基地"、"上海大学学生学风建设特色基地"、"上海大学学生社会实践特色基地"、"上海大学学生班级导师工作特色基地"、"上海大学学生科技创新特色基地"等第一批学生工作特色基地。基地由院系申请,经学工委评审,给予挂牌及相关支持。
7、探索课外培养体系,实现课内外育人的无缝衔接。
根据钱伟长教育思想"学生培养更重要在课外"的理念,着力构建学生课外培养体系。确立课外培养的目标与路径,制定学校与各院系不同层面的课外培养方案,并推进课外培养部分环节的学分化;搭建校院两级不同的课外培养平台,实施针对不同学科的差异化培养方式;制定课外培养的考核机制和奖励政策,提高基层工作的积极性。课外培养成功的标志不仅是学生的活动能力有所提升、课程成绩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有较大改观,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
8、建设校园文化品牌,发挥文化的熏陶作用,标杆的引领作用。
建设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大学文化。继续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把新航星演讲比赛、新航星辩论赛、新航星校友论谈、上海大学十大歌手比赛、上海大学金话筒主持人大赛等活动打造为具有引领作用的校园文化品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细节工作,借助学生社区的楼幢文化、后勤集团的菊花节等活动,实施环境育人。通过大学生年度人物、校长奖学金、宝钢奖学金等评选工作,着重培养一批学生标杆,引领大学生发展。着力打造开放、创新的学工文化,推进院系之间的资源共享;通过上海市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等工作,培养一批学工典型,做好树人立魂工作。
2012年是实施上海大学"十二五"人才培养的关键之年,也是以大类招生改革为契机的创新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学生工作既要对接国家及上海市的人才培养精神,又要建立基于学生需求的工作方式,还要加强队伍建设,整合校级层面资源,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上海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
二〇一二年一月十日
上一条:关于选聘优秀研究生(直研生)担任社区学院驻楼辅导员助理的通知
下一条:我校在第七届上海高校辅导员论坛中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