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2013第(1)号
2013年我校学生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与上海大学第二次党代会工作报告,充分体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理念,围绕"提升学生教育管理质量"的核心任务,积极融入学校"十二五"发展战略的进程中,切实加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事务科学化管理水平,协同推进课外培养内涵建设,整体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执行能力、创造能力和协同能力,推进学生工作的全系统管理,进一步凝练特色,形成优势,助推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坚定不移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与实践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依托社会实践、校园网络、主题活动等载体,提高教育实效性。发挥党团组织与学生社团的积极性,自主开展多样化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
2.切实发挥大学生党建的引领作用
加强调查研究,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抓好学生党建工作;以学生党建四评为契机,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探索大学生党员素质发展激励评估机制;强化党员意识,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大学生党员主人翁计划。
3.提升主题教育和仪式教育的效果
探索首日教育菜单式选择模式,结合大学生全人发展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挖掘校园仪式活动的育人价值,推进仪式教育的系统化与全程化;基于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塑造提升仪式教育的吸引力与亲和力。
4.改进学生德育工作特色基地建设工作,提升学生工作品牌的示范效应
在特色基地设立的基础上,凝聚建设思路,发挥德育工作特色基地的辐射效应。推出基地的考核、淘汰与激励措施,凝练基地的发展方向。把学生工作特色基地与课外培养体系和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结合起来,推进依托基地培养学生、发展队伍的双赢。
二、基于大类招生通识教育改革,提升学生工作科学化水平
1.深入探索住宿学院式的教育管理模式
健全基于新生需求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学生社区为载体,与新生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相衔接,逐步推进大学适应性训练、新生团队建设、学业发展指导、专业认知导航、创新意识培育为主体的大类培养内涵建设,切实提升新生自主能力和新生教育管理质量。
2.继续探索分流过程中社区学院与专业学院的有效对接,改进学生融入新环境的适应性教育
依托成就系统,建立健全"新生成长电子档案",为专业学院提供学生第一年个性化的成长记录与个性特点;改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课程,依据学生成长需求调整授课内容、方式与时间,为专业学院提供适应性教育平台,为新生发展提供系统化指导;继续开展大二学生专业学院适应情况的专题调研,并反馈到教育教学改革中。
3.创新学生事务管理平台,重点建立学生事务管理与发展支持系统
部分学院先期试点学生事务中心建设,积累相应经验。整合学工系统资源,择机建立校级层面的"学生事务中心"平台,接待学生个人成长咨询与指导。先期启动上海大学学生中心建设工作,规划与学生工作相关的教务、财务、后勤、信息等部门的整合与窗口服务。营造贴近学生心灵的学生社区育人氛围,增强学生对社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关心关爱困难学生的全面成长,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科学化与信息化水平;完善心理辅导三级网络,提升危机预防和干预能力。
4.加强学生事务研究,推动学生事务管理科学化
依托大学生研究中心,开展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交流与考察,研究学生管理质量评估的科学化标准;完善辅导员工作手册,探索学生工作质量监控观测点,实现有效的学生教育管理质量评估。
三、基于学生成长需求,积极推进课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推进课外培养项目的菜单式选择
在推出《课外的田野》的基础上,继续凝练我校各层面、各类别课外培养项目,对接易班、成就系统拓展课外培养的网络平台;与通识教育相融合,积极推进校内跨学院、跨年级的课外实践项目的建设,提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样性选择。
2.开发优秀生课外培养项目
在学生中开展"领导力培训项目"参与意愿的调查,以学生的需求为目标寻求合适的海外交流合作伙伴,设计"领导力培训项目"内容,洽谈项目合作、推动项目开发,开展以领导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学生课外培养项目。
3.探索激发学生成才自觉性的实践育人项目
与课程教学实践和专业实习环节相衔接,加强社会考察实践基地、志愿者服务基地和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学生公民意识、创新意识和文化自觉意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加大对大学生创业苗圃的扶持力度,探索基于学生社区建立"大学生创新创意中心"平台,以学生创新团队为主体,自主举办专业发展指导、生涯发展导航、创新实践交流等内容的课外活动。
4.发挥学生组织的自主管理作用
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尤其是对学科性、专业性社团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加强党组织建设,把基层党支部建设思想先进的集体,创新智慧与创新能力凝聚的集体。切实关注基层班团组织建设,把课外实践与创新作为班级凝聚的核心,提升学生的归属感。
5.深度开发成就系统,推进学生工作的信息化进程
拓展成就系统业务系统,强化服务功能;完善指标体系,强化展示功能,将成就系统建设成为指引学生成长的正能量数据库。对成就系统学生行为数据进行深度挖掘,研究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改进学生工作重点。依托成就系统,完善奖学金改革体系,注重过程激励,优化课外综合素质评价方法。把社区管理、党建、团建、教务等信息平台与成就系统后台对接,搭建学生全息图景网络平台。
四、基于队伍结构优化和能力提升,切实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
1.进一步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改善辅导员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健全辅导员岗位评聘、岗位柔性流动管理和岗位考核的管理制度,逐步调整解决辅导员队伍中年龄、学缘、性别、专兼比例等结构性矛盾问题,促进多样化培养和校内外优出机制的建立。
2.推出辅导员卓越团队培养计划
深化辅导员梯队建设机制,加强以学生组织培育、学生事务管理、课外培养项目、职业生涯指导、心理健康咨询为重点的辅导员专业化团队建设。推进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推进辅导员攻读思政相关专业博士工作,推进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打造全校层面的辅导员风采展示平台。
3.加强分管书记与校级层面学生工作者队伍建设
继续实施分管书记队伍的岗前谈话制度,加强对新上岗分管书记的指导。加大分管书记的培训,多途径开展各岗位交流。继续开展上海大学优秀思政工作者评选工作。建立校级学生工作部门与基层学院的交流、对接机制,推进相互之间的人员流动与工作融合。
4.加强辅导员协会建设,建设开放、创新、团结的学工文化
充分信赖和支持辅导员协会开展各类工作,建设辅导员协会网站、定期进行辅导员素质拓展,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把辅导员协会建设为一个工作、生活、情感的交流平台、工作水平的提升平台、团队合作的凝聚平台,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归属感。
5.依托市级平台,提高上海大学学生工作显示度
依托上海市辅导员年度人物、上海市辅导员数据库与上海高校辅导员发展报告,强化上海大学队伍建设与研究在上海高校的地位。依托上海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拓展上海大学辅导员的培训资源,形成上海高校辅导员交流的副中心。依托大学生研究中心,与社科学院战略合作,提升辅导员的科研能力。
6.促进人才培养和学生事务管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应对国际高等教育的挑战和竞争,逐渐推出香港、台湾和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和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为内容的学习考察交流与培训项目,拓展辅导员队伍的国际化视野,促进德育工作创新发展。
上海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
二〇一三年一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