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正文
上海大学学工委2015年工作规划

创建日期 2015/03/23 张乃琴   浏览次数   返回    
字号:   
 

 


         上海大学学工委2015年工作规划


学工委2015年工作规划

 

一、形势分析

   高等教育在跨越式发展的过程当中,与社会需求和国家与人民的期待有一定的差距;在内部管理上治理体系行政化严重,基于学生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模式亟需完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大力推进必将重新厘定人才培养目标、路径与科学有效的流程,最大程度地激活基层院系和学生组织的活力。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关键阶段,能否把握住机遇,主动适应甚至牵引改革的方向,是每一个教师的天职。

面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等新要求,当前德育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破解:一是德育目标不明、教育主线不清,缺乏整体的德育内容顶层架构;二是德育内涵不到位、课程德育功能缺位,缺乏系统的德育课程和教学体系设计;三是德育资源没有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缺乏具有规范性和实效性的德育实践教育体系;四是德育课程教师与德育教师相互疏离,育德能力不高,缺乏德育队伍的有效融合和育德能力建设;五是德育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体制机制割裂、管理缺乏合力,缺乏具有整合性的育人工作体系。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一方面是宣传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与日俱增,西方意识形态的侵入方式更为隐蔽,并且越来越有"人类关怀的情感色彩";另一方面是青年学生的成长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但是满足青年学生成长需求的空间和平台也越来越多元。辅导员要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不仅要具有更高的理论涵养,敏锐的意识形态辨别能力,还要有更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更科学规范的服务学生的能力,以及发自于内心的对这份事业的忠诚与热爱。

 

二、工作思路

回归以生为本,按照"需求驱动、问题倒逼,构建平台、制定规则,聚焦中心、激活主体,注重内涵、发挥作用"的工作方针,围绕立德树人的主线;托住安全稳定的底线;筑牢意识形态的防线;架设学校、家庭、社会的热线;疏通部门间工作的管线,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三、2015年工作布局

(一)让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坚定:价值引领

1、让学生触摸更接地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梳理国家宪法日、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建党节等重大节日和传统文化精粹,形成系列教育方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入脑入心。

充分运用新媒体进行"形象化"教育。通过微信平台"团聚上大"的建设,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深奥的概念直观化。探索"网上团课",实现教育资源网上共享,扩大主题教育的覆盖面,增强主题教育的时效性。

融入与推进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借鉴"大国方略"授课模式,着力加强辅导员讲师团建设,配备理论指导教师,结合重大时事政治,推出学生喜欢的解读版。

 

2、让学生组织作用发挥更强大的引领作用

根据《党员发展工作细则》与相关部门协同,形成《上海大学党员发展工作细则》,重构党员发展流程和培训内容;实施一支部一项目支持工作;推进党建工作品牌,形成有社会影响力的党建品牌3个。

推进卓越班级建设,培养一批在全校层面上学风建设卓有成效的班集体,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质量,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

发挥学生理论社团的引领作用,开展由学生自发、主导的学生理论及社科类社团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果研讨交流;通过"社团研习营"的形式,从当代青年视角深入学习和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支持自管会基于生活园区开展满意度调研,拓宽学生参与园区管理的渠道,确保社区事务更加尊重学生的合理诉求;支持基层学院探索学生组织参与院系改革发展、党团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好的做法。

3、让学生生活在更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中

筹建上海大学学生自媒体中心,改版乐乎论坛,整合易班、上大信使、乐乎社区的功能,建设一支以学生为主体的上海大学网宣队伍,牢牢把握舆论宣传的主线,配合人才培养中心工作,形成正向"意见气候"。

注重网络舆情分析,建设一支网络骨干队伍,在既有网络宣传员工作基础上,推进组建网络文明志愿者,形成网络舆情工作新机制,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有序。

继续与党委宣传部、文明办、音乐学院协同,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加强对文艺类社团活动的支持和指导;改进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校长奖学金颁奖典礼的举办方式,提高仪式教育育人成效;打造优秀学生校级展示平台,推进人才标杆工程。

 

(二)让学生更具社会竞争力:能力塑造

4、让学生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在《社区学院2013级学生状况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围绕新生自我适应、学习适应、人际适应、日常生活适应、管理方式适应等新生适应性问题开展工作,建成新生适应多媒体素材库、新生适应宝典、新生适应案例集、新生适应关键时间点及重要时间段重点工作手册。

建立新生信息采集和分析系统,每学期开展学生需求与满意度调研工作,逐步提升新生对上海大学的认可度。

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新生适应性教育模式,建立新生家长信息库,定期推送学校人才培养的相关信息,与家长群体有效互动;改进家访模式,调查重点由学生基本情况转变为学生高中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方式的了解。

引进校友资源、人才学院学员、专业学院优秀学生等担任同辈导师,提早介入新生适应性教育工作,力争同辈导师数量与新生比例为1:4

整合校内学生实践平台,构建全校性的学生实践信息发布平台、遴选办法、考核激励办法,让校内实习岗位更有社会属性。

 

5、让学生具有更强的学习力:

依托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举办7项公共基础课程课外学业竞赛活动;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类的学业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公共基础课程的积极性。力争公共基础课总体通过率比上年度提高1%

延伸通识教育,探索本科生课内外联动培养新模式,举办不少于1000场与专业学习方法、专业认知、学科素养提升的报告、读书会等活动;低年级学生参与率达100%

继续深化延期毕业学生工作方案,探索学业预警制度与课程设置、课外培养方式、生涯规划与指导以及生活园区服务和心理辅导工作的联动机制,让每一个延期毕业的学生都有一个定制的帮扶方案,每一个学院都有一套契合学科专业特点的延期毕业学生工作方案。

 

6 、让学生具有更强的创业能力:

开展创新创意创业能力培养,组织校级层面"五大类型"赛事(上海大学专利设计大赛、新业态创新大赛、创业金点子大赛、创意设计大赛、"自强杯"创业大赛),争取年参与各类比赛的学生占到在校生的10%;接受创新创意创业教育(包括课程、讲座、培训)的学生占到在校生总数的40%;参与指导的教师达到450人。

对接国际事务处,设立学生访学项目(创新创业教育专项),组织学生参与校外创业培训和实践教育。

利用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的各类资源,提供学生创业指导和资金扶持。

 

7、让学生具有更强的领导力:

建设上海大学学生素质拓展基地,本年度学生参与素拓人数达到1000人次,提高新生尤其是社区学院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与综合素质。

做好学生骨干分层分类培养,围绕"专业素养、社会责任、创新思维、国际视野"四个维度进行深度培育,基层学生党支部书记100%进行党性修养与党务知识的培训;基层团支部书记、班长100%进行团学知识和业务培训。

加强人才学院建设,扩大人才学院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成立优秀学生智库;开展"院友讲坛"、"学子讲坛";对接职能部门,参与学校民主化管理,推进学生大局意识和责任担当精神的培养,发挥人才学院更大的辐射效应。

完善党团组织学生骨干与普通同学对接的网格化工作机制,通过实际的帮扶工作,提高学生骨干的担当意识与组织能力;完善奖学金评审办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业拔尖人才的领导力培养。 

 

 

(三)让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公民:人格养成

8、让学生行为养成更健全:

基于生活园区做好学生行为养成工作,开展每月一期的园区生活小课堂系列活动,开展"上大十佳特色寝室"园区秀活动,新增3间温馨厨房、10间学生公共交流多功能用房。

结合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开展法制思维和法治意识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作弊等违纪行为的专项教育管理活动。

与教学联动,以学生组织为主体开展课堂文明工程,针对上课迟到、早退、缺课、看手机、吃东西等不文明行为进行专项整改。

 

9、让学生心理更健康:

开发并试用新生心理普测网上平台,为每一名新生建设一本健康成长档案。

推进心理健康数据和校医院、保卫处等数据的整合,形成上海大学学生健康年度报告,探索建立立体化危机干预方案。

推进心理辅导中心与学生社区的对接,构建"区域-楼幢-寝室"的三级心理网络,建立基于生活园区的健康服务机制。楼幢内设立心理健康宣传展板50块、吐槽箱20个。

推进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申报创建,对接上海希望24热线,为学生提供全天候的服务。

 

10、让学生具有人文关怀:

提升实践育人质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关注国家发展。与政府、"青年家园"等专业社会组织联动,为青年走向基层、走进社区、深入社会提供多样化选择和空间。聘请不同学术背景的专业教师和媒体专家,成立社会实践"金牌导师团",对实践团队一对一指导。

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培育人文关怀素养。针对爱心支教、关爱弱势群体、专项志愿服务等重点志愿服务团队组建志愿服务联盟,尝试与各专业社会青年组织、社会资源对接,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科学化水平;依托志愿品牌项目,建立志愿服务枢纽型组织,引入来自多方志愿服务评价体系,扩大志愿服务影响,通过志愿服务、文明传递来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志愿者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治理主体活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公民责任意识。

整合慈善爱心屋、慈善文化节、慈善义工队,建立上海大学慈善精神培育的统一平台,引导学生学会助人自助、感恩责任。

 

(四)让学生得到更优质的服务:支撑体系

11、让学生办事更方便:

推进服务平台的整合,实现A400、南区本科人才培养协同中心、社区学院学生事务中心功能互补、业务联动;

开发一站式服务中心线上系统,实现80%的业务工作可以通过网络完成;

完善一站式服务中心空间功能规划,吸引更多的业务部门入驻办理业务;

调整本科人才培养协同中心三楼的空间功能,建设满足学生创新创意创业需求的新空间;

完善学籍管理信息平台、生活园区PIM(个人信息管理)信息平台,让学生办事更方便。

改进成就系统,提高登陆、展示、查询等功能的便捷性,开展更多的线下活动,提高成就系统的黏度;调整成就系统活动分类模块,更好地对接人才培养理念。

 

12、让学生信息获取更便捷:

开发和推出校园APP,整合成就系统个人面版、乐乎论坛、校园生活服务、学术报告、读书会、创新创业项目、基础学科竞赛项目等人才培养相关通知通告进行发布。

试点建立面向新生的信息推送平台,从新生入校时进行校园邮箱绑定,培养学生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接收、解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依托校园APP,建立学生成长信息需求采集、分析、推送相关业务部门的工作机制。

 

 

13、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服务:

建立大学工、大校友、大安全的人才培养格局,全面落实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

大学工:加强学生工作委员会机制体制建设,充分发挥学工委的统筹、指导、协调功能;整合和梳理学工办、团委、社区学院(社区管理部)等部门工作业务和工作资源,形成各部门工作联动、互补的新格局;利用教育综合改革的契机,谋划建立校级层面的德育工作小组。

大校友:利用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引进校友资源,推动创业人才培养和新生适应性教育工作;对接通识教育改革,与就业、对外联络处等部门协同,对2011级学生进行跟踪调研。

大安全:加强与武保处、安全办的联动,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开展系统的安全教育与消防演练,提高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加强与党办、宣传部的沟通,做好意识形态的把控工作。

 

14、让学生得到更专业化的指导:

推进学工智库建设,聚焦发展形势,开展前瞻性研究,激活队伍的创造力。建立学工办领导与分管书记层面的智库,为学校发展提出建设性方案至少3项;建立学工办科长和骨干辅导员层面的智库,为学生培养提出建设性方案至少5项;建立团学工作智库,多学科引入10名以上专家学者参与团学日常工作和理论研究工作;建立优秀学生骨干层面的智库,为学校发展提出好的建议至少10条。

提升队伍职业能力,更好地指导学生发展。建立上海高校辅导员素质拓展基地,培训20名素拓师;培育和设立10个左右校级辅导员工作室与工作培育项目,树立人才培养工作标杆;推进辅导员到企业、政府部门挂职,了解社会的用人需求、对专业的设置的意见和建议,给予学生更具体、更有效的指导。

完善辅导员职业发展制度,提供多元化的成长空间。明确思政高级职称岗位职责和岗位要求,发挥引领作用;调整辅导员职级制评审办法,构建鼓励和支持优秀辅导员脱颖而出的机制和氛围;制定辅导员转岗办法,促进队伍有序流动;优化辅导员专兼结构,加大专业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的比例。

 

15、让学生培养工作得到更科学的评估

制定针对不同学科背景院系的学生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估考核办法,形成新的有利于发挥基层活力的考评机制。在原有学生工作全系统管理数据采集的基础上,由院系根据自身学院发展定位及学科特点自拟学生工作KPI指标,年终进行指标自评和考核答辩。

上一条:2015年"大学工"工作要点汇总版(学工办、团委、社区学院、社区管理部) 下一条:关于2015年上海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