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夏的阳光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倾泻下来,地面上印满铜钱大小的粼粼光斑,不远处的莲花塘让人有世外桃源的感觉,这就是全国文明村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也是社会科学学院开展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察团的实践地点。
一、两次考察,九天历程,走访10位村干部,访谈82位居民,参观26栋建筑
2012年7月2日至7月6日,社科学院09级至11级本科生8名学生在学院团委副书记陆耀峰的带领下,驱车前往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进行为期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第一阶段调研与考察活动。此行的目的,在于考察、学习以常德盛书记为代表的蒋巷村党员干部、村民员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从中体现出来的党员干部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
2012年9月8日至9月9日,在前期考察实践的基础上,社科学院2名学生再次前往蒋巷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调研与考察,此次考察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析蒋巷村居民对党员干部的满意度,并进一步分析党员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积极作用。
初到蒋巷,学生们就被这里宁静而祥和的气氛打动了,虽然未能在第一时间见到"全国道德模范"常德盛书记,但还是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学生们首先在会议室观看了蒋巷村发展的纪录片,篇幅虽短,但发人深省。接着,村委书记秘书唐主任又为学生们介绍了蒋巷的现状,还赠送给学生《村官常德盛》一书。之后的座谈会中,社科学子与村委干部就蒋巷村的民生、经济以及党员干部工作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交流结束后,热情好客的"蒋巷人"也带领了学生参观生态园和民俗馆。
在之后的几天社会实践中,学生们分组展开社会考察,有的拜访了老年公寓并参观老人们的房间,一应俱全、简洁方便的生活设施让学生感到蒋巷老人们的幸福;有的与常德盛书记等蒋巷村委领导交流新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有的去蒋巷村农民剧场广场,参与村民的活动,亦和当地或外来的居民攀谈并了解民生问题。有的时刻用影像与文字记录着所见所闻;有的连续2天跟随、观察并学习常德盛书记工作,从早晨6:00一直持续到下午16:00;有的汗流浃背地发放着调查问卷,并努力与带有乡音的农民们进行交流;有的走访大学生村官,深入了解蒋巷村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与生活质量。而每天晚上,同学们也会集中起来讨论一天考察的所见所闻
在蒋巷村的7天时间里,学生们在全方位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同时,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以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一对一访谈以及深度座谈等方式,对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作用进行了深入调查。而蒋巷村带给学生的不仅是优美的风景、整洁的别墅、气派的工业园、生机盎然的生态园,而且还有蒋巷人民在常德盛等一大批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勤劳致富的艰辛历程。
二、学生眼中的村委干部
常德盛,蒋巷村党支部书记,十八大党代表、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常熟市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农业实干家、优秀企业家、优秀党务工作者、十佳共产党员等称号,中国现代社会农民杰出代表人物。
"他非常平易近人,和我们谈了很久,从过去的蒋巷到未来的发展,从言语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在跟着他一起工作的两天时间里,从村里的老年公寓到生态园再到千亩良田,他一边看一边指挥着工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走到蔬菜大棚时,有村民看到常书记来了,并一起给学生新鲜的黄瓜;走到养猪场时,主人又分给学生西瓜。一路上,村民见到常书记总是很亲切地打招呼问好,让人感动、震动、佩服。途中也会遇到前来参观的游客,书记会跟他们打招呼并合影留念。顶着似火的骄阳,午后‘暴走’告一段落,常书记回到办公室稍作休息,换件了衣服就又开始了紧张的接待工作。在要离开蒋巷村之际,常书记寄语我们要经常的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家乡和国家命运的人,做一个爱国、爱党的人。常德盛老书记的讲话深入浅出,也显示出他那朴实而又崇高的人格魅力。"
李君,蒋巷村党委副书记、村旅游发展公司党支部书记、常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他是毕业后作为江苏省首批大学生村官被分配到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工作,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在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留村工作,获得了从国家到地方的多项荣誉。采访中,李君的许多观点都让我获益匪浅。在谈到大学生村官时,他指出国家初衷、政策推广是好的,但不同地方的落实差别性较大,人才资源没有充分发挥。究其原因,其一是大学生方面,认为村官是暂时的、中转站,作为晋升平台,不是好好工作,而是一心想走,对农村了解不够,热心不够。工作浮躁表面化,为真正扎进基层,主动性不强。其二在于领导不重视,能力培养不够,只图专业效用。而当他谈到对大学生有何建议与期望时,这位"前辈"语重心长的说,要端正思想,加强学习锻炼,不固守满足自己文化上的优越;要放下架子,要谦虚、自我培养提升和重视长效性;实践、经验不仅仅来源自书本,还是要实打实的工作,扎根农村,走基层。"
"小平姐姐",大学生村官。
"她是蒋巷村本地人,大学在南京就读。大学毕业后,许多同学都选择了留在南京,她却决定回到蒋巷,成为了一名村干部。提起回到家乡的原因,她笑道,蒋巷村的生活一点都不比城里差,而且自己性子喜静,比起喧闹的城市,她更喜欢蒋巷的宁静生活。况且作为一个女孩子,比起在城市打拼,回到父母的身边可能更适合自己。谈到自己现在的工作,小平姐姐表示非常的满意。她现在主要负责的是妇联的工作,给村民们讲解计划生育政策或是接受咨询等等,同时也分管村里的各项宣传工作,这与她大学所学的广播新闻专业有所契合,使她能将所学运用于实践。她说常书记是个非常好的领导,教会了她许多工作经验,而常书记那永不懈怠为民服务的精神也时时地鼓舞着她。在常书记身边,她学到了很多。在待遇方面,小平姐姐表示,蒋巷村民从来就不担忧生活方面的问题,她的工资随着所呆的时间在逐年递增,再加上每个村民拥有的股份分红,小平姐的收入对于在蒋巷的生活来说绝对是绰绰有余的。"
探寻、追踪蒋巷村的发展历程还在路途中。放眼今朝蒋巷美景,走过了春的旎旖,迎来了夏的蓬勃,是这般的缤纷着绚丽,灿烂着热烈。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走出蒋巷村之后,更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开始。
蒋巷村背景资料:
40年前的蒋巷村,还是一个"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的偏僻闭塞的苦地方:穷土恶水、河沟坑洼、土地破碎,血吸虫流行,粮食产量极低,村民绝大多数住的是泥墙草房。但是,蒋巷人不甘心贫穷、不甘心落后,他们在村委的常德盛书记的指导下,凭着"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信念,与恶劣的自然条件展开了数年的斗争。他们挖沟渠、填洼地,从提高粮食产量入手,逐步甩掉了穷帽子。
进入改革开放以后,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蒋巷人开始大力发展主体工业、扶持民营经济、吸引外资、扩大联营,在工业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蒋巷村增加村民收入、增加社会事业建设和社会保障投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等各方面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2012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