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正文
影院社科新论讲座:中国大片路在何方?

创建日期 2012/03/31 郝秋华   浏览次数   返回    
字号:   
 

2012年3月30日下午,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社会科学新论讲座在宝山校区J103成功举办。本次讲座了邀请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王秀文导演。王导曾担任影视学院客座教授,因此,学生对他并不陌生。在讲座中,他生动形象地点明 "中国大片路在何方?"。
王导围绕三部分的内容展开讲座:电影《金陵十三钗》为什么没有入围奥斯卡;定位不准的《辛亥革命》以及可圈可点的《金陵十三钗》。
在讨论影片之前,王秀文教授提及到了"中国大片"名称的由来,例举了十年前,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十面埋伏》、《三枪拍案惊奇》、陈凯歌导演的《无极》以及冯小刚导演的《甲方乙方》、《没完没了》等等影片票房都超过了一亿票房的事例,从而衍生出"大片"一说。张艺谋的电影相对而言更加贴近民心,而陈凯歌的电影则是文化色彩浓厚些,王导指出如今的大片人文关怀较少。
王导对于电影《金陵十三钗》没有入围奥斯卡进行了举例分析、讲解。此片在放映前的呼声太高、投资将近6亿人民币,在电影史上是史无前例的。《金陵十三钗》在2011年国内电影卖座趋于首位,并在2011年8月荣获第15届华表奖"最佳影片"的称号。此片的票房的成功在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各方面的联系。同时,王导提起了张艺谋导演在10年前荣获最佳奥斯卡华语片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与之相互比较。他表示,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影片注重于人物造型的塑造以及艺术的表现形式,强调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影片应具有世界性,给予观众足够的视听盛宴。然而,对于《金陵十三钗》而言,人数较多,并且必须在短短的两小时内讲所有演员的角色都描述清晰较为不易,属于群戏的影片,不能与单个角色描述的那么直接与清晰。
随后,王导为听众们播放了影片《辛亥革命》的片头,谈论了此影片的定位不准问题。从影片的开头可以看出,画面中秋瑾的出现使此影片往教化片、艺术片的方向发展,但对于影片中黄兴的扮演者成龙的戏码却强劲了风头,从而使得主角不清晰。并且,对于黄兴的个人形象而言,把握较不到位,从而使得一开始印象中的教化片成为了一部商业片。在此片中体现了喧宾夺主、正不压邪的意味。因此,王导强调说,对于影片而言,定位要准确,应拍出真实的历史事迹与历史人物。
对于影片《金陵十三钗》的可圈可点之处,王导表示,张艺谋导演作为一名中国导演,在制作影片中敢于运用好莱坞国际团队,因此使影片增色不少,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先河。王导总结,此影片有三"可",分别为:故事可信、人物可爱和思想可学。对于影片的介绍,花费了3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邀请好莱坞团队制造出真实的战争镜头,在电影中符合艺术片的一般规律,开场十分讨巧。而导演对于人物的描绘中其中的小女孩形象也属于本色出演、还描述到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情感心态以及一改原先中国英雄呼风唤雨的形象,将此影片中英雄人物的形象起点放低,从而能够更好的深入民心。
讲座的最后,王秀文导演表示,中国电影市场百花齐放,对于电影的评论也是百家争鸣,而他的讲座也仅仅只是一家之言。王导对于中国电影充满了期待,发现了东方露出的明亮曙光,相信中国电影在将来一定会不断进步发展、越来越迈向国际。
 
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庄聪婷

上一条:中山大学教授鞠实儿做客上海大学社科学院 下一条:社科学院哲学兴趣小组见面会顺利召开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