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
12
月
10
日
下午
13
点
30
分,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社会科学系列讲座在上大宝山校区
J103
准时开始。应上大影视学院院长金冠军的邀请,
80
后动画设计制作专家、世博会中国馆动态清明上河图主创团队成员,以"世博中国馆动态清明上河图背后的故事"为题,为影院师生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的讲座。
作为亚洲规模最大的数字视觉技术及服务供应商水晶石公司的技术人员,陈亚飞参与了
世博中国馆展示项目的竞标、构思、制作等全过程。
讲座伊始,他便首先谈起了这幅动态清明上河图诞生前的艰辛。
":要得到这个项目就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当时有
四十个来自海内外的竞标团队,一起竞争,而中国馆方面也为竞标者提出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师法自然、和而不同’的
16
字方针也要求颇高。"回想起当初激烈的竞标过程,陈亚飞仍旧感慨万千。而说起为什么要选择清明上河图作为其创作的基本蓝本时,他仅用一句话便赢得了场下师生的热烈掌声:"清明上河图作为我国的国宝级文物,它本身是最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面貌,还反映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动态清明上河图是无声的?"在随后的对细节部分的讲解过程中,陈老师首先就用一个反问句纠正了大众对于这幅动态清明上河图在认知上的误区。随后他为大家播放了中国馆中清明上河图的部分动画镜头,并嘱咐大家细心聆听现场配乐。他解释道":这幅清明上河图的声音部分,在制作的时候我们一共启用了
24
根音轨。即使是图中人物的对白,我们也考虑过河南话,普通话,粤语等多种地方语言,可谓精心打磨。"
夜景部分被誉为这幅动态清明上河图的精华所在,并受到外界的广泛赞许。谈到这一部分的创作过程,陈亚飞不无骄傲。":驾驭这样一幅历史文化名作,对于我们创作人员本身也有着很高的要求。我们查阅了许多文献,发现宋代已经取消宵禁,百姓都开始有了夜生活。《生活杂志》选出千年来影响人类生活的一百件大事,第五十六件是宋代饭馆和小吃也包括客栈和通宵夜市。开玩笑说那时候就有了
24
小时便利店。"制作这幅作品俨然让原本在自己眼中对历史兴趣一般的陈亚飞变成了一个研究宋史的专家。
随着讲座的深入,陈亚飞也渐渐将话题引入了专业动画制作的板块。他先是耐心地向大家讲解了这幅长
130
米,高
6.5
米的动态清明上河图中的各类人物的形态和动作的制作过程,并展示了包括原图,设计图,和三维图在内的设计稿。之后,他又以"一个小孩追着猪跑"这个画面为例子,向大家揭示整个创作团队对于动画细节的高品质要求。
讲座接近尾声,陈亚飞饶有兴致地向大家展示了许多作品制作过程中的失败案例,并提出了"缺少戏剧冲突和互动性","沉浸感不强"是他本人对动态清明上河图的一点小遗憾。
最后的互动环节,陈亚飞认真的回答了影院学生们问题并向全体上大影视学子提出了自己的期望:"希望大家可以走出国门让更多人感受动版的清明上河图,创作更多以中国传统书画为题材的新媒体作品。"
2
个小时的讲座时间,陈亚飞以深入浅出,精彩幽默的语言分享了世博中国馆动态清明上河图背后的故事,也为大家做出了一个职业传媒人的典范,博得了现场的热烈掌声。
影视学院
张铭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