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视窗
第135期
上海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 2013年10月8日
要闻集锦
南区朋辈工作室开展团队建设活动和横幅签名宣传活动.......................... 1
学生社区管理部举行2013-2014学年员工培训第一讲............................... 1
我校举行2013港澳台学生庆中秋活动....................................... 2
2013-2014学年第一期学生政工干部学习会举行................................ 4
院系动态 ........................................................ 5
深度观察——后三年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 16
书记论坛:整合资源,协同育人........................................ 16
辅导员园地:立足专业,携手奋进...................................... 22
泮池回声:众人拾柴,共谋发展......................................... 26
校园采风
机自学院举办"迎中秋,庆国庆"大学生专业适应性座谈会 ........................ 36
经济学院围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团学干部座谈会.................... 37
办公地点:A楼403 联系电话:66132243
★要闻集锦
u南区朋辈工作室开展团队建设活动和横幅签名宣传活动
南区朋辈工作室成立以来得到学工办和南区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爱,工作室坚持"服务南区、专注朋辈互助"的宗旨,吸引了几十位成员的加入。
2013年9月13日下午4点到6点,南区朋辈工作室在南区社区学院313室进行了新学年朋辈成员见面会暨团队建设活动。活动由心理辅导中心的潘歆、季文泽和许静三位老师主持,辅导员曹惠、曹园园、郑辉、范春艳、阮杜娟老师和南区学生朋辈成员参加。活动过程中通过游戏的方式使在场的同学深刻体会朋辈互助的意义和重要性,朋辈成员彼此交流了对朋辈工作室的期望和愿景。此次活动为新学期朋辈工作室的各项工作拉开序幕,也标志着南区朋辈工作正式开展。
为了进一步扩大工作室的影响力,2013年9月17日中午朋辈成员周昱琪、元书进等12位同学和心理辅导中心的许静、潘歆、季文泽3位老师在南区组织了横幅签名宣传活动。在两个多小时的宣传活动中老师和朋辈成员们通过分发工作室简介传单、工作室书签等宣传品,向南区同学介绍朋辈工作室的服务特色及活动情况,并邀请了两百多位愿意向周围人宣传朋辈互助理念的同学在横幅上签名。
朋辈工作室是一个温暖、开放的大家庭,它为每一名同学服务,希望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加入!关注新浪微博"上大南区朋辈工作室",与朋辈成员一起用生命影响生命。
(心理中心 南区人才协同培养中心)
u让欣赏与爱托起一片蓝天----学生社区管理部举行2013-2014学年员工培训第一讲
专业学院进社区,共筑育人大平台。2013年9月23日下午,学生社区管理部在南区社区学院308室举行2013-2014学年员工培训第一讲。特邀请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邓志瑞老师做专题讲座。此次培训拉开了学生社区管理部"专业学院书记进社区"的帷幕。
邓志瑞老师以"让欣赏与爱托起一片蓝天"为题,与大家分享了他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方法的思考。邓老师从当今教育热点、社会热点讲到高校育人模式的改变。彼此欣赏、相互支撑,欣赏与爱是做好每件事的动力,欣赏与爱是与人交流的主要方式。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当今学生的特点,才能正确的欣赏和关爱学生。培养爱要从学生做起,邓老师分享了生命学院生命之鸽志愿者工作站的公益类项目,学生们用爱感染着身边的人,温暖着社会上的特殊群体。阿姨老师们表示,听了邓老师的讲座,很受启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多的学会欣赏每位学生,更多的关爱学生,更好的服务学生,让学生在社区真是体会到家的温暖。
作为学校最基层的一线员工,社区管理人员需面对的是3万多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学生们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生活园区度过。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程中,作为学生生活园区的管理人员,如何根据不同学院的学生的特点来关注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更好的做好服务工作。社区的阿姨老师们感觉责任重大,任务光荣,表示要加强自我学习,多深入了解一些不同学院的文化氛围,多了解当今的实事和当代学生的特点,用欣赏和关爱来关心每一位同学。
一句暖人的话语、一个甜美的微笑、一个友善的举止、一个善意的点头、一句温馨的提醒、一点细微的资助、一副和蔼的表情、一点诚心的帮助、一个欣赏的眼神、一点一滴的关心。让我们从点滴做起、从"十个一"做起,从点滴的欣赏和关爱做起,相互欣赏相互关爱,共同托起上海大学美好的明天。
(社区管理部)
u我校举行2013港澳台学生庆中秋活动
2013年9月15日,由我校外事处、学工办主办的港澳台学生迎中秋活动如期顺利举行。
与往年不同,今年的港澳台学生中秋节活动的主题是 "做一天上海人", 使我校港澳台同学有机会亲身体验普通上海市民的生活。精彩丰富的一日游活动使同学们受益匪浅,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欢迎。
本次活动得到了普陀区港澳台办、曹杨新村街道办的大力支持,曹杨新村街道办的领导热情接待了我校港澳台学生代表团,在街道办李展翎主任的带领下,同学们饶有兴趣地参观了曹杨新村社区文化中心,曹杨新村是中国1951年建立的第一个人民新村,有许多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都曾经陆续在此安家落户,李主任与同学们就曹杨新村的前世今生、上海人的生活等方面进行了坦诚地交流。
为了深入了解上海人的生活,曹杨新村黄主任还带同学们赶赴到曹杨二中与上海中学生进行了交流,同学们在一起饶有兴趣地玩了"滚圈子"、"掼结子"、 "打弹子"、 "跳筋子"等老上海弄堂游戏,中午同学们参观了铁路农贸市场,然后在上海市民家中做客,品尝了地道的上海菜。
当日下午,同学们又赶赴曹杨街道的"阳光之家",与阳光之家的学员们一起唱歌、跳舞,并一起并肩进行了制作中国结、剪纸等生动活泼的游戏。
此次活动增进了港澳台学生之间的友谊,拉近了同学们对上海的感情,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参加活动的港澳台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参加这次活动,"不仅让港澳台地区这些远离家乡求学的学子,难得地吃到家常菜,感受到了上海人、曹杨人的热情,而且对于曹杨新村最早的那批劳动模范的敬佩油然而生。",而且"阳光之家里面的学员,虽然他们能力上有缺憾,但是却拥有最纯洁的心灵,能够和他们互动,让我们倍感亲切,通过这些活动,使我们对中国大陆有了更多的了解,让我们港澳台的同学有了更多的沟通,感谢母校上海大学为港澳台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一个交流平台"。
(外事处、学工办)
u2013-2014学年第一期学生政工干部学习会举行
2013年9月27日上午,上海大学学生政工干部学习会在行政楼报告厅举行。本次学习会邀请胡申生主讲"坚持群众路线,践行党的宗旨"专题报告,并进行辅导员与社科学院导师团队结对仪式、辅导员手册发放仪式。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忻平、党委副书记鲁雄刚,及全校学生政工干部出席会议。学习会由学工办主任林海霞主持。
胡申生从怎样理解党的群众路线这一问题出发,厘清了群众路线的概念,并回顾了群众路线的传承。他指出群众路线事关执政党的生死存亡,新时期党面临"四个危险"和"四种考验",着重强调了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和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迫切性,希望广大学生政工干部能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践行党的宗旨。
专题报告结束后,进行了辅导员教学、科研能力提升项目结对仪式。我校自2008年就开展了"立交桥"工程,即辅导员进入"思政课"一线课堂,配合思政课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此次项目结对针对辅导员队伍发展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旨在进一步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教学、科研能力,发挥我校社科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支撑作用,促进两支队伍的深入融合,提升我校思政教育工作质量。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第一批推出辅导员与社科学院教学团队、与社科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与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三个类型的结对,共有12位导师和27位辅导员参与其中。
校党委副书记忻平、鲁雄刚为结对导师颁发了聘书,胡申生、李梁代表结对导师分别发言。胡申生在发言中结合自己曾经的辅导员工作经历,勉励辅导员要安心做事、勤于自学、善于学习、不断学习,要"干一行,爱一行",脚踏实地,不要空谈,做一个在机会面前有准备的人,进而迎来职业发展的高峰。李梁在发言中谈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主阵地,两支队伍的融合非常重要,必将对社科学院的工作产生促进作用。今后,还将在此次结对的基础上,推进两支队伍的深入融合。
会上还举行了《辅导员手册》发放仪式。《辅导员手册》由学工办、大学生研究中心组织一线辅导员精心编写,是我校探索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科学化工作的阶段性成果。校党委副书记鲁雄刚为辅导员代表发放了《手册》。他在讲话中指出,希望辅导员自觉学习、提升能力,借此促进辅导员队伍逐步由经验型向学习型、粗放型向精细型、常规型向创新型、事务型向事业型、实践型向研究型转变。他也对社科学院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的支持和做出的努力表示了感谢,辅导员队伍需要依靠社科学院提高能力,希望今后能够继续为广大辅导员提供更多、更广、更高的平台推动辅导员队伍的发展。
校党委副书记忻平寄语此次结对工作,提出我校在思政课和辅导员队伍发展中有非常好的基础,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两支队伍的融合非常重要,希望两支队伍发挥各自优势,产生1+1大于2的效果。大学的基本任务是育人,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共同承担着育德的重任,其育德能力的提升非常关键。对于此次社科学院精心挑选的导师,他希望导师们能够针对所指导辅导员的特点进行指导,从辅导员身上了解目前学生工作的特点、现状以及学生的思想动态,实现教学相长;对于辅导员老师,希望能够积极主动向指导老师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希望学工办、大学生研究中心进一步完善机制,建立健全考核评估体系,使两支队伍融合后真正推进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学工办)
★院系动态
n 校园活动
Ø 上海大学校园十大歌手嘉定赛区初赛华丽落幕
9月11日至9月17日,上海大学校园十大歌手初赛(嘉定赛区)成功落下帷幕。悉尼工商学院和数码艺术学院的学生会主席、文艺部部长以及音乐学院研究生担任了第一轮初赛的评委,第二轮评委则是由第十七届校园十大歌手优秀获奖选手以及音乐学院专业达人担任。经过两轮初赛的激烈比拼,多位歌唱达人脱颖而出,用美妙动人的歌声表现了个人的自信与活力,展现了上大学子的风采。
(悉尼工商学院)
Ø 新老干事齐聚一堂,携手放飞上大梦想
9月13日下午15点30分,数码艺术学院13-14学年团委学生会新老干事交流会在数码A楼展厅举行。数码学院副院长张良华,团委书记黄楠出席,新老学生会主席团成员,新老部长和各部门的新部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数码艺术学院)
Ø 图情档系第一支足球队正式成立
为了迎接学校第十届运动会的开展,图情档系正式成立第一支足球队。由于本系男生人数比较少,在整合全系资源的基础上,才得以组建了足球队,其中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共11名成员。在近期与社区学院理工一组的比赛中,本系成员团结一心,配合默契,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图情档系)
Ø 燃烧激情挥洒汗水——暨材料学院12级卓越班篮球赛
9月15号下午两点,在宝山B区篮球场材料学院12级材料卓越班3个班级一起举行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篮球赛。这是卓越班三个班级第一次一起举行大型运动类比赛,共21名队员参加了比赛、20位同学赶来为自己的班级的男生加油助威。院学生会文体部部长胡堃担任裁判。
(材料学院)
Ø 图情档"中国梦"主题团日活动暨中秋庆典于顾村公园举办
9月15日下午,图情档系2012级本科生齐聚顾村公园,展开了"庆中秋与放飞自己的中国梦"活动。同学们在热烈的氛围中进行野外聚餐,其乐融融;而后主题活动"中国梦"更是同学们对祖国的情感的抒发和梦想的放飞。本次活动加深了学生情谊,坚定了学习理想。
(图情档系)
Ø 材料学院凡星社团举办"十院"、"市一"志愿者培训会
凡星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秋季学期志愿者招募工作于上周结束,共有44位十院志愿者和25位市一志愿者积极报名到本次秋季学期的医院志愿者活动。为了让志愿者们更好的了解两所医院的具体志愿活动流程和注意事项,凡星在9月15日晚六点在宝山校区东区材料楼二楼阶梯教室举行了志愿者培训会。
(材料学院)
Ø 大爱融冰——馨苑慈善义工队新老干事破冰活动
9月15日晚七点,在东区材料大楼324教室举行了馨苑慈善义工队13级秋季新老干事破冰大会。近50人齐聚一堂,四十多名义工出席本次活动,材料学院学生会的八名13级新干事也参与了本次活动。
(材料学院)
Ø 悉尼工商学院与德国欧服科技大学合作举办海外学习项目
9月17日,根据悉尼工商学院与与德国欧服科技大学签订的海外学习项目协议,嘉定校区迎来了该校第一批来华学生。这11名德国国际学生来自德国欧服科技大学的各个校区,现就读于大学本科二年级。 他们将在悉尼工商学院学习13周时间,课程内容包括跨文化管理、管理技巧、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商务、学术与商务沟通、国际化过程中的融资与控制等。这是学院首次在海外学习项目上招收大量国际学生。明年3月该校将派遣第二批本科生来华。
(悉尼工商学院)
Ø 悉商学子开展"全明星"篮球赛拉开院文体节序幕
9月18日中午12点半,倍受悉尼工商学院同学们期待的"悉商杯"揭幕战之"全明星"篮球赛在嘉定校区篮球场举行。"全明星"篮球赛的参赛成员由学生投票选出,所以他们在同学中享有较高的人气。11级男生迎战12级男生,学院团委老师以及各年级辅导员前来为同学们呐喊助威。本次比赛拉开了悉商"文体节"的序幕,展现了悉商学子活泼向上,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接下来还将有更多精彩的比赛和活动繁荣校园文化。
(悉尼工商学院)
Ø 材料学院13级无机非金属卓越班中秋文化梦想之旅
9月21日,2013级材料学院无机非金属卓越班一行16人,以"文化的碰撞"与"我们的中国梦"为主题,开展了中秋班级活动。这一天,即使是与风雨同程,都无法浇灭同学们赤诚的热情。在游历了五卅纪念碑及人民公园后,同学们感受到了曾经的"中国梦",重拾了历史情怀,并对当下的"中国梦"有了新的诠释与感触。
(材料学院)
Ø 2012-2013学年通信学院慈善蓝纽带志愿者表彰大会
2013年9月21日晚,2012-2013学年通信学院慈善蓝纽带志愿者表彰大会在上海大学本部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通信学院副院长方勇、通信学院党委副书记胡乾源、上海大学团委副书记仇静豪、山海小学顾文琼校长、通信学院团委副书记庄琰等出席了此次表彰大会。
(通信学院)
Ø 图情档系2012级本科生导师结对仪式启动
梦想导师"一对一"结对是院系在全校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践行"全员全程,因材施教"的培养理念,推进精细化教育的重要体现。近日,图情档系又为2012级全体本科生举行了以"师生同心结,共筑兰台梦"为主题的导师结对仪式。延伸课堂,师生互动,愿导师结对能在本届取得卓越成效。
(图情档系)
Ø 中欧学院举办2013级团学干部新生营活动
9月,中欧工程技术学院团委学生会主办了"2013级团学干部新生营"。新干训练营共有60名左右新生干部参与,旨在培养新干的各项学生工作的基本素养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经过为期四天的新生营,9月21日,王智君老师和学生会主席管东东为新干们颁发了结业证书、优秀个人和团队,新干训练营也随之落下了帷幕。
(中欧学院)
Ø "华澳杯"中澳友好英语大赛悉尼工商学院选拔赛顺利举行
9月22日下午1点,"华澳杯"中澳友好英语大赛悉尼工商学院选拔赛在悉尼工商学院文博楼213教室举行。本次比赛由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主办,悉商人气教师Jason、Bonnie、Helen、Zing、Iris担任了比赛的评委。
(悉尼工商学院)
Ø 悉尼工商学院2013级迎新晚会精彩上演
9月22日晚18时18分,悉尼工商学院2013级"启程,向梦远征"迎新晚会在行健文体中心隆重举行。悉尼工商学院党委书记李双、党委副书记滕云、副院长吕康娟、院长助理胡笑寒、学工部主任颜丽娜,以及学院各部门老师应邀出席此次晚会。
(悉尼工商学院)
Ø 文学院足球队首战告捷
9月23日下午,文学院对阵钱伟长学院的男足比赛在校本部J区足球场进行,经过文院健将们的奋勇拼搏,许库儿同学临门抽射、队长热合曼江头球攻门,文学院最终以2:0的成绩初战告捷。
(文学院)
Ø 生命学院2010级开展毕业生意向调研工作
9月24日上午9点30分,生命学院2010级骐骥理事会主要学生干部、各班班长及团支书于东区生命大楼702会议室,针对本年级毕业生意向的调研工作进行了讨论,2010级辅导员陈皇主持会议。
(生命学院2010级骐骥理事会)
Ø 蒲公英同伴教育社参加"关爱青春共沐阳光"活动
9月24日,上海大学蒲公英同伴教育社成员丁磊和赵宇磊代表团队参加了宝山区"关爱青春 同沐阳光"项目五周年展示活动。一起出席的有众多志愿者,来沪青年,一些领导及来自河南的考察团若干人等。
(蒲公英同伴教育志愿者团队)
Ø 中欧学院2013"梦,在这里起航"迎新晚会隆重举行
中欧工程技术学院2013"梦,在这里起航"迎新晚会于9月24日晚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图书馆报告厅顺利举行。中欧学院直属党总支书记、院长钱晋武,院团委书记王智君,中法教师代表,各年级辅导员,兄弟学院师生代表及2013级全体学生出席了本次活动。
(中欧学院)
Ø "新学来潮,Show斗三国"联合迎新晚会完美落幕
9月26日晚8点,由材料学院,理学院,计算机学院三院联合主办的"新学来潮,Show斗三国"联合迎新晚会在宝山校区伟长楼拉开帷幕,为三院师生献上了一场视觉与听觉俱佳的饕餮盛宴。
(材料学院)
Ø 2013年交通银行学生专业实习颁奖典礼隆重举行
9月26日,由经济学院举办的"成长 收获 感恩"2013年交行暑期实习总结表彰会暨颁奖典礼在东区115成功举行。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和嘉宾有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个人金融业务部总经理李利、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苗俊华、员工培育发展管理中心总经理罗晓、员工培育发展管理中心俞津波、人力资源部陈煜明,上海大学学工办主任林海霞、教务处副处长徐学良、招毕办副主任汪宏斌,上海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沈瑶、党委书记王建华、党委副书记卫静芬等。(经济学院)
Ø 蒲公英携上大学子走近世界避孕日
9月26日上午九点至下午四点,在上海大学下沉式广场开展了一年一度的世界避孕日宣传活动,活动当天引来了不少同学的关注。本次活动由上海大学蒲公英同伴教育社策划举办,并有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萍萍老师、上海大学计生协老师的指导以及上海市计生委的赞助。活动通过分发世界避孕日宣传单以及避孕套、有奖竞答相关问题、万人签字等形式来普及避孕知识,将世界避孕日的主题广泛宣传。
(蒲公英同伴教育志愿者团队)
Ø "华澳杯"中澳友好英语大赛上海大学选拔赛顺利举行
9月27日,"华澳杯"中澳友好英语大赛上海大学选拔赛在嘉定校区悉尼工商学院文德楼报告厅顺利举行。经过前期初赛、复赛的重重选拔,12名来自悉尼工商学院,钱伟长学院,外国语学院,影视学院,法学院以及计算机学院的同学进入最终的决赛,悉尼工商学院党委书记李双老师应邀出席比赛。
(悉尼工商学院 周冠天)
Ø 通信学院、翔英学院成功举办第六届OLCIE新干事培训营
9月27、28日两天,通信学院、翔英学院举办了第六届OLCIE新干事培训营(Outstanding Leaders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整个活动旨在通过表演、合作、互动的形式加深新干事之间的友谊,打破部门之间的界限。
(通信学院)
Ø 经济学院主办KPMG毕马威2014校园招聘宣讲会成功举行
由上海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我的未来 我做主"KPMG 2014校园招聘宣讲会上海大学专场》于2013年9月27日在东区经管大楼蔡冠深讲堂举行。宣讲会现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
(经济学院)
Ø 通信学院翔英学院举办"优秀学长在身边"主题活动
9月28下午14:00,通信学院翔英学院在C104举行了优秀学长与新生结对见面会活动。本次活动,共有40余名同学参加,学长来自10级与11级。新生以2012级同学为主。
(通信学院)
Ø 2013通信学院翔英学院迎新晚会成功举办
9月28日晚六点二十分整,由通信学院翔英学院主办的"变身吧,小伙伴" 迎新晚会在社区学院二楼活动室拉开帷幕。通信学院党委副书记胡乾源,通信学院通信工程系党总支书记翟旭平,通信学院通信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徐群,12级辅导员郑辉,11级辅导员庄琰、陈砚颖亲临现场观看表演。
(通信学院)
Ø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银行求职专题讲座
9月29日下午,上海大学经济学院东区110教室座无虚席。经济学院的同学们齐聚一堂,聆听"走近银行"上海大学经济学院银行求职专题讲座。历时三小时的专题讲座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由中欧商学院沈磊博士为同学们深入剖析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下半场,由中国农业银行沪太路支行沈頔行长作为访谈嘉宾,从一个从业者的角度为同学们分享自己大学时代的经历。
(经济学院)
n 座谈交流
Ø 经济学院与中国银行闸北支行举行合作洽谈会
9月12日,上海大学经济学院与中国银行闸北支行合作洽谈会在新校区东区经管大楼567会议室举行。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卫静芬、学工办主任陈文婕、团委书记侯学标,中国银行闸北支行恒丰路支行行长宋华、副行长何耀华等出席,双方就进一步推进银校合作相关事宜进行了热烈友好的交谈。
(经济学院)
Ø 学术讲座:从西方基督教的相关性来理解在华基督教历史
9月12日下午,在校本部A602举行了题为:追根溯源,辨析差异——从西方基督教的相关性来理解在华基督教历史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历史系主办,邀请了柏克莱神学院Philip Wickeri为主讲嘉宾。历史系教授、上海大学博物馆(筹)馆长陶飞亚主持了讲座,历史系部分同学参与了讲座。
(文学院)
Ø 悉尼工商学院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答辩会顺利举行
9月12日中午12:15,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答辩会在文德楼一楼报告厅举行。上海大学团委副书记仇静豪、悉尼工商学院经济系主任李文宏、学生工作部主任颜丽娜、信息管理系副主任卞亦文、学生党总支副书记高举老师以及辅导员陆静老师应邀担任评委出席本次答辩会。答辩会由小组展示和评委提问两个环节组成,无论是扶贫义教、文化研究、应用设计,还是环保调查等项目都体现了社会实践项目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每一支实践队伍都传递着悉商学子的志愿精神和实践能力。
(悉尼工商学院)
Ø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与毕马威(KPMG)洽谈合作
9月13日下午,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上海分所合伙人石海云女士和人力资源部经理方炜瑾女士等一行来到经济学院,参加由学院组织的校企合作洽谈会。学院党委副书记卫静芬老师,就业专职委员陈文婕老师和团委书记侯学标老师参加了此次洽谈会。
(经济学院)
Ø 学术讲座: 1949年前后赴香港、台湾地区的大陆银行家
9月13日上午,文学院历史系在校本部A233举行了题为:1949年前后赴香港、台湾地区的大陆银行家的学术讲座,邀请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徐林博士主讲,历史系吴静博士主持。文学院历史系同学参加了本次讲座。
(文学院)
Ø 材料学院顺利举行2014届学生暑期实习汇报交流会
作为教育部首批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上海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在"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新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项目组在今年5月份召开了面向2010级本科生的暑期赴企业实习推介会,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汇报交流会上,同学们分享了暑期实习的收获与感悟。卓越工程师暑期实习计划从无到有,正在不断完善。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会有一代代材料学院学子通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成长为一个个卓越的工程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材料学院)
Ø 悉尼工商学院第七期团校暨团校第一讲顺利举行
9月16日中午12:15,悉尼工商学院第七期团校开班仪式暨团校第一讲在悉尼工商学院国际会议中心顺利举行,学院党委副书记滕云老师、团委书记张明明老师、团委副书记姜晓庆老师、学生会秘书长张洁茹老师出席开班仪式。此次团校培训针对悉尼工商学院第十九届团委学生会干部、各学生社团负责人、2013级新生班团干部,学员共计56人,培训时间跨度为两个月。
(悉尼工商学院)
Ø 悉商学生代表参加2013上海高校学生赴港交流项目汇报会
9月17日下午3点,市教委、市金融办、市港澳办联合举行了沪港交流汇报会。我院10级会计学学生金雨婷作为上海大学学生代表发言。为期一个月的2013上海高校金融专业学生赴港交流项目,今年是第二届。复旦、交大等7所高校共选拔推荐了28位学生参加了此次赴港交流活动。上海大学有4名学生入选,其中有悉尼工商学院为会计学金雨婷、张格两名同学。(悉尼工商学院)
Ø 悉尼工商学院秋季学期首次英语角活动倍受新生好评
9月17日晚18:30,悉尼工商学院2013-2014学年首次英语角活动在文荟楼218室如期开展。本次英语角以"Game Time"为主题,深受同学们喜爱的外教Jason,Joanne, Joseph以及Beoa等主持了本次活动,同学们怀着浓厚的兴趣纷纷前来。
(悉尼工商学院)
Ø "西洋消息"——教廷特使多罗来华及其反响
9月18日上午,由历史系主办、邀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韩琦教授主讲的"西洋消息"——教廷特使多罗来华及其反响学术讲座在校本部A602举行,历史系教授、上海大学博物馆(筹)馆长陶飞亚主持了讲座。历史系部分同学及其他专业对所讲主题感兴趣的同学参加了讲座。
(文学院)
Ø 机自学院自动化系举行中秋草坪联谊会
9月18日,机自学院2011级和2010级自动化系"迎中秋,庆佳节——草坪联谊会"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下帷幕。自动化系党总支副书记、辅导员邵佩玲和何山青老师为同学们送上了节日的祝福,大家围坐在草坪上以游戏的方式互相祝福,活动还邀请了电气4班的曾同学为大家弹奏了两首优美的吉他曲目。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Ø 2013级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班中秋节班级主题活动
9月19日中秋佳节这天,2013级材料学院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同学们一起前往位于兴业路76、78号的中共一大会址,进行名为"学习先辈、胸怀梦想,展望未来"的主题班会活动。这一天,天公作美,灿烂的阳光与同学们高涨的热情作伴。
(材料学院)
Ø 台积电公司来材料学院洽谈人才培养、校企共建工作
9月23日下午一点半,台积电(中国)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副总监胡恩台、台积电有限公司招募暨任用部招募专员孙丹等一行来到材料学院,就暑假期间公司与学院开展的"台积电校园之芯"夏令营活动、2013年校园招聘、校企共育人才等事宜进行交流。上海大学招生与就业办公室许明、材料学院副院长尹静波、就业主管王欢、夏令营学生代表10级电子系学生刘晓军、郑小骏等参与夏令营的同学共同参加了本次交流会。
(材料学院)
Ø 拓优顾问有限公司来生命学院座谈
为就一步拓展就业市场,广泛了解市场需求,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优秀人才,2013年9月23日上午11时在生命大楼800会议室,生命学院党委副书记邓志瑞和负责就业工作的任萍萍老师邀请拓优顾问咨询有限公司代表来生命学院座谈。
(生命科学学院)
Ø 材料学院"启航梦想播撒希望"名家校友讲坛第三讲顺利开展
9月24日晚六点,上海科技创业基金会经理黄金晶走进材料学院"启航梦想播撒希望"名家校友讲坛,给同学们做了名为"创业,从这里启航"的讲座。此次讲座,黄金晶和180多位材料学院的学生一同分享了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基金会在大学生创业方面给予的扶持政策与项目,以及就如何写好一份"商业策划书"进行了交流。她深入的讲述让同学们受益匪浅,不仅熟悉了商业计划书的写作要领及注意事项,还加深了同学们对大学生创业基金的认识,更加坚定了学生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信心。
(材料学院)
Ø 文学院讲座:Islam and the West at the time of the First Crusade
9月26日下,英国利物浦大学历史语言与文化学院院长Damien Kempf博士做客上海大学全球学研究中心,在文学院A602室做了题为"Islam and the West at the time of the First Crusade"的学术讲座。上海大学文科处处长、全球学研究中心主任郭长刚教授担任主持,来自文学院和外语学院的教师、博士生和硕士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文学院)
« 深度观察:后三年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思考
编者按:随着学校大类招生改革的推进,对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的机遇与挑战,学生工作面临着重大转型。社区学院自2011年起开始探索人才培养新的模式,并取得初步成效。随着11级、12级学生进入专业学院,专业学院如何应对分流学生,如何在专业学院更好地推进学生的课外培养,分流学生对专业学院后三年人才培养有哪些需求,让我们一起研讨和分享。
l 书记论坛:整合资源,协同育人
构建以"启思书院"为核心的文学院后三年课外培养平台
文学院党委副书记 王丽娜
2011年,上海大学开始实施以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为先导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这不仅带来了教育管理体制上的变化,更多的是关于人才培养的深层次思考。现在,改革的接力棒传到专业学院的手中,如何以钱校长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为目标,深化教育改革内涵,进一步做好专业学院后三年人才培养方案将成为重中之重,关系着此次改革的成败。
一、文学院本科"后三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通识教育是以人的终身发展为起点和目标的,这种发展应该是全面、和谐与完整的。在此意义上,我们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不能仅仅指向当下,还要放眼未来,要使学生不但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生存的必须能力,还应具备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所拥有的各种知识素养和精神价值。在这样的基础上,文学院将本科"后三年"人才培养的目标确立为:
"博文雅人,塑造心怀人类命运、广汲人文精髓的高尚之人;
转识成智,培养富有创造灵性,善于融会贯通的栋梁之才";
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注意几个关键要素:首先,人文学科的人才培养重在课外。文科人才培养的特点是"多读、勤思、好辩",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也不能的。文科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需要充分的表达与讨论,需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来开阔眼界,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尤其需要打通"课内"与"课外"的平台,形成全方位的育人环境;其次,建立情感对话式的、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对人才培养尤为重要。人文学科更关注人的精神品质养成,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精神世界的指引者,文科老师要能够在课堂外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思维碰撞,言传身教,在当下各种价值观冲击下给青年学生正确的指引,以人格魅力感召学生。最后,人文学科应是厚基础的通识教育、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和深层次的素质教育三者的结合。要充分发挥学科开放性的优势,允许学科交叉,给学生以完整的知识结构,培养具备深厚人文底蕴、创新思维能力和较强综合素质的人才。
基于以上的认识,文学院借鉴一流大学的经验,实践"学生的培养更重要在课外"的钱伟长教育思想,在以往导师制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建立以"启思书院"为核心的本科"后三年"课外培养平台。
二、文学院本科"后三年"课外培养平台建设
文学院的"启思书院"受启发于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制"。中文大学书院的一大特色是教授治院。虽然书院主要负责课堂教学以外的学生培养,但院长却无一例外都是由学术地位很高的教授出任,他们直接参与到各类非课堂形式的教育中,将他们个人的治学理念、渊博学识、高尚人格影响着书院的学生,这也成为书院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文学院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一直坚持实行"低年级学院层面配备导师"和"高年级专业层面配备导师"的本科生导师全覆盖机制,并建立了名师讲座、学生专业社团、学生专业杂志等一系列第二课堂导师制配套项目。这些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参与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热情不高,而本科生又很难融入到教师的研究领域,这使得师生间交流出现隔膜。其次,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主要由学工团队负责,辅导员在调动教师资源、紧密与课内结合等方面尚有些力不从心;另外尽管课外学习形式很多,但往往流于分散,成为点缀,不成体系。
为此,文学院在确立了学院本科"后三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整合现有资源,开拓思路,建立以"启思书院"为核心的课外培养平台,通过书院的建制,将课外培养的重点放在通识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上,解决好专业教师在学生课外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和指导力度,处理好"课外"与"课内"的衔接等问题。
(一)"启思书院"的整体架构与定位
"启思书院"是文学院学生课外培养平台的核心,重点围绕学生的课外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实现学院内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重,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并重,人格教育与思政教育并重。
启思书院院长,由文学院知名教授担任,职责是统筹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培育书院文化精神。国学部、西学部、当代中国部责任教授,由文学院知名教授轮职担任,职责是规划和组织实施各部项目运作,参与书院课外人才培养评价。全体文学院教师共同参与,职责是与本科同学结对,指导学生专业学习,指导启思项目、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指导相关启思实践,指导学生专业社团,参与启思讲堂、启思论坛、启思刊物及其他各项启思活动的开展。教学院长和学工书记配合启思书院院长及各部责任教授,协调各方资源、参与启思项目的组织策划、经费预决算和项目评价。书院下设启思刊物、启思社团、启思项目、启思讲堂、启思论坛等课外人才培养核心项目。
"启思书院"的建立就是要通过鼓励知名学者参与书院建设,调动更多学术资源,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外与教师建立更密切的交流互动,感受更深层次的人文学术熏陶;要通过设立跨专业的课外学习平台,打破人文学科的专业壁垒,以面向现实问题为导向,深化人文学科的通识教育理念,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文科人才。要通过建立学术系统、教学系统和学工系统的三方互动,发挥各自优势,把人文学术精神真正贯穿到学生课外培养的各个环节。
(二)"启思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
1、建立"学术+教学+学工"三位一体的保障团队
在此前实施一年级不分专业的"院内通识"阶段以及导师制工作中,学院实现了教学口与学工口的紧密配合;现在"大类通识"阶段,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上以"学术"为中心,实现"学术"、"教学、"学工"的三合一。"启思书院"建立起了以学术团队、教学团队、学工团队三者通力合作又各司其职的学生课外培养保障体系。学术团队负责规划不同学部的课外学习内容,依托学科团队优势,积极调动学术资源,为本科生提供学术讲座、读书会、课题研究和社会考察等课外形式的教育内容。教学团队负责协调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均衡发展,通过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压缩课内学时,增加课外学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学分和教分上确保课外学习活动的正当性和严肃性。学工团队负责协助落实书院开展的各项课外学习活动,依托现有资源,重新整合学生讲座、读书会、专业社团等课外学习活动形式,并积极拓展学生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其他形式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建立跨学科的课外学习平台和评价体系
"国学部""西学部""当代中国部"的设置,打破了传统专业系别的划分,与学科团队相结合,与研究能力为导向,建立起学院内跨学科的课外培养平台。学生进入中文历史等相关专业学习后,仍可在课外选择不同的学部加入,通过参加各学部的课外学习活动,走出自己专业的局限,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观点,实现学院内的通识。跨学科的平台也有利于形成以问题研究为导向的本科生学术研究机制,各学部有责任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和社会调查。学工口也将协同各学部,设立文学院本科生学术奖学金,有别于各专业负责考核学生的课堂学习成绩,启思书院则对学生的课外学术能力做出评价。
3、建立教师课外教学活动的制度保障
学院在考虑"后三年"本科教学计划时,思考如何通过对教学工作量、考核方式的相应改革,来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提高教师对于课堂外、书本外、专业外教育的重视程度,确保教师精力、注意力的有效、可靠转移,让教师真正参与到学生的课外培养中。同时,文学院拟将"读书会"、"研讨班"、"创新项目"、"社会调查"等也纳入"学生课外学时",并通过学分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样也对学生的学习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符合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
4、打开更为广阔的师生互动交流空间
随着"启思书院"的成立,将打开更为广阔的师生交流互动空间,学工团队将进一步梳理原先相对分散的学生课外活动形式,尤其是课外学习活动,使之能够与书院有效对接,与学术团队的合作不但有利于更多校内外优秀师资参与到本科生的课外培养工作中,同时依托学术研究,也获得了更丰富的师生互动平台,激发本科生挖掘自身的研究兴趣和潜力,参与到教师的前沿学术研究中,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型创新性人才。
当然,无论是与课内有关的课外活动,还是与课内无直接关联的课外活动,都是"启思书院"作为学生课外培养平台需要的部分,要实现学院所提出的"提升人文素养,完善人格教育,心怀人类命运"的育人理念,还需要探索更多样化的学生课外培养形式,促使学生全面均衡发展,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并找到自己将为之终身努力的方向。
"耐心聆听,细心引导、用心服务"
——通信学院后三年培养方案实施一年体会
通信学院党委副书记 胡乾源
2011年上海大学实行了大类招生改革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有利于学生文理贯通,有利于学科交叉,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对专业学院来说,就是做好大类分流学生如何顺利地过渡到专业的学习。2012年7月2011级350名学生分流到了通信学院,怎么样做好无缝衔接,大家都没有经验。我院教学改革从以往的课堂教学过渡到了课内课外齐头并进的局面,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全院教师共同参与,设置了课程项目,这对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应,学生也要跟进。对学工队伍来说,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做好"桥梁"的作用。
过去一年中,学院学工队伍广泛深入学生中去,召开多次座谈会和问卷调研,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课程改革的适应情况,将了解到的学生需求、学生迷茫以及意见建议,反馈给学院教学,便于教学口掌握学生学习状况,采取一些可行措施,在"双适应"的过程中做到互通、教与学共同推进。上一学年秋季学期一门课程项目的小试牛刀到冬季学期的三门课程项目,以及春季学期的两门课程项目,学生从无从入手到随心应手经过了很大转变,自学能力大幅度提高,虽然很忙,很辛苦,但很充实,看到自己的项目作品在2012级新生中展示,学生们纷纷表示收获很大。团学也策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课余生活增添活力。
经过一年的实践,同学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动手能力的提升,在团队合作意识、领导力、集体观念、自主学习方法、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相信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目标会逐步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会大幅提升,全面发展。
美术学院关于2012级大类分流学生的培养计划与思考
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王海燕
一、美术学院2012级大类分流学生概况
大类分流按时报到进美院的学生共38人(其中建筑系进理工大类31人、史论系进人文大类7人)。目前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良好。
二、分享
美院培养学生的方法和目标是:秉承务实创新、渗透融入、润物细无声的传统,传承开放包容、务实创新、追求卓越的海派美术教育精神,不仅重视学生的专业基础学习,更重视合格公民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日常工作中踏实践行钱伟长教育思想,培养全面发展的海派美术人才。
借鉴2011级美院大类分流学生的实践经验,我们坚持以下做法,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
1、隆重简洁、平等尊重的接待、善意真诚地指出不足:开放日及报到日,院、系两级党政领导及教师代表、辅导员、教务办以正式、简洁、温馨的方式接待了所有同学及家长,给予他们充分地尊重、欢迎,同时也平等善意地指出他们的问题。使他们感觉到美院的真诚与可信。
2、美院认同感的培养:尽管美院只招收38名分流的学生,但美院开放日及报到日,都精心、专门为学生准备:布置画展、参观工作室、院、系领导、老师介绍讲解相关问题,播放美院院史的专题片。
3、学生工作围绕融入渗透在周密安排的专业学习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归宿感:38名学生在报到的第二天就投入到专业学习实践中去了,他们和艺术类的学生在课堂学习及社会实践中相识、交友、互助。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了他们文化基础好、学习习惯好的优势,也表现出了他们艺术专业的弱势,老师从中指导、牵线搭桥,使他们能很快对专业和学院有归属感。
三、问题与思考
1、38名学生成绩都很好,连史论系的7名学生最低绩点也是3.09。如何培养好他们?
特别是建筑系的学生,学习习惯和成绩都好,但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理性思维,对人文和艺术学科的知识涉略很少甚至缺乏美术天分及艺术欣赏能力,如何引导他们在短短的4年里完成5年的专业学习?如何发掘培养他们的人文艺术能力?从2013年起,美术学院建筑系只招收理工大类的学生(不再招收艺术类学生),美术学院的建筑学如何在与同济大学的建筑学相比之中彰显出特色?是美院和学校在实践中需要思考探索的问题,也是院校进行教学教育改革的创新点之一:建筑系的学制一般是5年,如何在4年之内充分发挥学生在通识教育中得到的培养成果:发掘自身的学习潜能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事半功倍地学习效果?
2、史论系的7位大类学生如何发挥好鲶鱼效应的作用?他们原有的良好学习习惯如何避免被艺术类学生中一些不良行为"同化"的危险?仍需我们思考实践。 2013年是史论系最后一次招收人文大类的学生,以后只招艺术类学生,这个决定是否合理?
3、大类分流学生的培养工作是个系统工程,要围绕学习能力、专业知识培养,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点滴融入做人、合作、做事、成才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不能脱节,要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少搞花样形式,扎扎实实地为学生做事,才能真正培育出积极健康有理想有知识祖国建设者。
l 辅导员园地: 立足专业,携手奋进
关于我校大类分流之感受
生命学院辅导员 任萍萍
2011年我校推行了大类分流政策,这一举措可以让大学生在大一期间更好地了解专业,更多的机会接触学院,更多的时间选择专业,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在培养学生上是一个进步,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好事儿。但任何事情都像一把双刃剑,这也会给学校各个部门、各学院、相关的老师带来不小的挑战。
对于我们辅导员来说,面临的挑战更是不小。我们面对的学生整体情况有很大变化,教学有变化,很多相关的政策有变化。我们要提前预见问题,不断更新知识,灵活地应对问题,也要更好地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尽快适应学院,调整好自己,为自己的后三年做好计划。
我是带2011级第一届分流到我院的学生,要迎接他们时,内心是忐忑不安的。他们整体会是什么状态?他们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成"老油条"了,会不会不听话?学生一般对刚进校的老师和学生是很有感情的,我是他们的新辅导员,他们会认可我吗?等一系列问题想个不停。分流进来的前几天,我们收到了分流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情况、生源地、政治面貌、选择专业等,我们马不停蹄地分析数据,在原有的培养方案上尽可能全面地制定后续方案。
全方位了解学生特点,知道每个学生需求 首先全方位了解学生,他们的家庭背景、成绩、生源地、思想状况、大一表现等,尽可能多的了解,以便更好的与他们沟通,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同时也要了解他们选择学院的原因:热爱专业、没有目标随便选还是迫于无奈等。这样可以更好地协助他们制定新的三年规划,不荒废剩下宝贵的大学三年。同时也要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展示机会还是别人对他们的尊重和肯定还是其他的资源。
努力形成正能量,不断推动学风建设有针对性地在年级营造氛围,组织学生抱团学习、一对一结对、学风督导等。帮助学生改善学习环境,经常深入学生寝室进行学风检查,与同学们交流和考试鼓劲。与家长沟通并建立公平合理的奖励机制,使得原来成绩稍微落后的同学也受到积极带动。通过这些举措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产生学习热情,形成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比进步、创先进、争优秀的良好局面,使正能量发挥到最大值。
鼓励学生自我欣赏 不断增强集体凝聚力 除了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外,学生人格以及软技能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公益性活动和班集体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感受自己的亮点和优势,更加自信的生活。有更多的机会互相接触,提高班级凝聚力。这些活动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年级成为融洽、和谐,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大家庭。
探究人才成长规律 强化学生职业规划意识 学生对自己我的认识及规划是极其重要的,接纳自我、欣赏自我,肯定自我的价值,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人格特质与价值观,学会表达沟通,乐于与人分享与合作,正确建构自我的生涯蓝图对他们一生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积极协助引导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珍惜并且充分利用大学时光是十分重要且不易的。
每个学院都有不同的特点,面临不同的问题,大家都积极为学生着想,尽全力把自己的学生培养好,相信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学生的培养会越来越好。当然在工作中会有挑战和困难,需要我们善于总结经验,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建立合理的制度和规范来保证学校各项活动有序进行。
2012级建筑学专业大类分流生第一年培养计划
美术学院 曹小燕 刘雪梅
美术学院建筑系针对来自社区学院的2012级大类分流生,采取了"优势导入、专业衔接、内外共促、平台开拓"等手段,力争使进入专业学习第一年的本科生出色地完成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以较强的能力进入后续三年的专业学习。
进入美院建筑系的分流生均为理工大类综合排名前5%的优秀学生,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学习能力较强,在社区学院打下的基础也较完善。在转入专业学习的第一年,我们将激励学生延续旺盛的学习动力、树立较高的学习目标,将优势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导入专业学习中去;基于建筑学专业的艺术特性,来自理工大类的分流生还将面临着知识面、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的转型。针对理工背景的学生,建筑系将依托美院的各工作室,循序渐进地引入设计、造型训练,锻炼动手能力,让学生实现大类基础与专业基础的衔接;根据分流学生的高素质特点,建筑系还将在教学计划上加大课外学时的设置,并配置能力较强的教师对学生的课外培养活动予以辅导,以"内外共促"的手段来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学习;为了给新一届分流生提供更多开拓视野的机会,建筑系拟推动与国内外著名建筑院校之间的"工作坊"交流,如与法国拉维莱特建筑学院、同济大学、央美等高校间的Workshop等。
依托美院平台,开设艺术类、设计类课程,循序渐进地衔接专业基础
建筑系为2012级大类分流生在2013-2014学年分别开设了综合艺术基础(1-2)、美术C(1-3)、建筑形态设计基础、建筑概论、计算机辅助设计、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A、建筑设计初步(1-2)、建筑力学与结构A1及写生等专业基础入门课程。
综合艺术基础系列课程运用课堂讲授、展示及参观实践引导学生掌握大材料的概念,了解观念和情境决定材料的选择与处理方式;美术及写生课程使学生熟练掌握素描色彩及写生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表现形体和结构;建筑形态设计基础使学生系统了解建筑形态构成的基本原理,掌握建筑形态构成的基本操作;计算机辅助设计使得学生们掌握最新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建筑设计初步使学生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与基本表现技法,为建筑设计方案图表现绘制奠定基础;以上课程在动手实践方面为建筑设计奠定基础;建筑概论使学生初步了解建筑学的基本内涵及基本构成要素;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A主要培养绘制和阅读建筑施工图、建筑阴影与透视的基本能力及空间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建筑力学与结构使学生了解一般力学概念和建筑结构的基本原理,掌握建筑结构的选型方法;以上课程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建立理论平台。
课内与课外培养并重,促进设计类课程学习习惯养成
基于建筑学学科特点,建筑学教学方法也有别于其它专业教学方法。就建筑概论等理论课程而言,除运用多媒体进行一对多的课堂授课外,老师们还会安排课外参观、课外答疑及推荐相关书目的拓展阅读,师生互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电话、QQ、邮件及微信等多种交流方式都成为课外培养的平台;而就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而言,集中讲授布置任务书、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勘察设计基地或对象、根据勘察实际情况搜寻相关资料、着手设计草图甚至制作模型、指导教师一对一改图。从2011级大类分流生一年修读情况来看,建筑学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多元,极大地打破了他们原来的线性思维,使得他们对待专业的学习不敢有懈怠。
提供相应的平台,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工作营或实践活动
学科竞赛在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们鼓励并适当组织学生们积极参加学科竞赛。例如每年同济举行的同济建造节、国际联合工作营。利用学院及学校平台,鼓励学生积极申报相关课题比如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等。若有可能,挑选有创新意识并有意愿的优秀学生进入到相关老师的项目(课题)中,协助完成项目(课题)中相关调研任务。
邀请校内、外建筑学及相关领域学者前来作学术讲座
学术讲座所涉及到的一般是专业领域内前沿性的研究和进展,也有一些基础性的理论及一些好的研究方法及手段。建筑系拟邀请校内、外建筑学及相关学科领域学者不定期为学生们作学术讲座(拟每月1次),开阔学生视野,以利学生了解新的观点、方法和知识,养成复合型知识结构及创新型思维。
从问题出发看人才培养
文学院兼职辅导员 李嘉路
大类招生至今已经两年了,连续有两届学生进入文学院。为了在新的模式下培养好学生,文学院依据自身特点,不断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借此机会来与大家进行交流。
我们在对大类招生的学生进行后三年培养中,有成效的地方不少,比如:学院通过选择专业能力过硬又具有亲和力的年轻教师作为学生的班导师(相当于班主任)来配合学工团队(辅导员)对学生进行辅导,并通过团委、学生会的工作在新生中发掘骨干,搜罗人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如女生节、启思论坛、环保宣传等),效果辐射到广大的学生,培养了他们的归属感。学院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课外读书会、读书平台(如"一间书屋"),用元典、名著引发新生的阅读兴趣,鼓励新生与师友在课堂上共同讨,并结合已成体系的"启思讲堂"在学生中传播专业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学术热情。在人才的应用方面,学院根据许多学生选择直接就业的需求,尽力拓展合作单位,与包括闸北区宝山路街道、六十中学、鲁迅纪念馆、巴金故居等单位有合作共建的协议,同时与华映传媒、迟翰拍卖公司、烟波致爽阁、复硕正态公司等许多单位有着良好的交流关系,学院就业、辅导员团队积极为应届生提供就业指导,对学生就业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在日常工作的同时,也产生出一些问题。比如,即使是经过双向选择,进入学院的新生所抱有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有些是十分理想化的,觉得文学院是造就文人、作诗填词的地方;有些是十分实际的,只是打算通过后三年学习领取一张文凭;还有些是想法比较模糊的,需要慢慢去发现自己的真实想法。对于各自目的不同的同学,考验学工队伍的是如何因材施教、正确引导,使"文艺青年"接触、认识实际社会,使"入世"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文化作为一种人文积淀所具有的作用,使暂时还犹豫不定的学生能够尽快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又如,一场又一场的讲座、读书会,参与其中的同学有些是因为热爱而参加,有些则是仅仅因为班长或者年级里的通知而去参加,两者对活动的感兴趣程度有差异,接受到的信息强度、效果自然也大相径庭。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的出勤率问题、"考前突击"问题一直存在,作为辅导员应该怎样配合任课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督促他们不缺课、引导他们注重平时的积累(因为人文学科重在课堂外的阅读和积累)。
此外,在帮助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积极求职的学生到毕业前还在等待,有offer的学生嫌待遇不高迟迟不愿意就职,一心盼望学院推荐的学生在笔试、面试中的表现不如那些经历丰富、"四处拼杀"的学生更吸引用人单位。后三年发展作为一个大命题,毕业是检验发展成果的考试。我们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既不能忽视前期的长时间努力,也要尽力帮助学生在踏上社会时能够踢好"临门一脚",同时又不能过度帮助,阻碍学生之后在工作岗位上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
大类招生进行已经两年了,目前首批学生正处在三年级阶段,本科学习还有一半的征程。如何做好他们的思想、学习、就业工作,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不断努力。
l 泮池回声:众人拾柴,共谋发展
编者按:我校实施大类招生改革已有三年,改革多半是摸石头过河,进行探索。对大类招生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方法以及专业平台的建立,我们相信兼听则明,学生们的建议是改革与完善的源泉。
Ø 对学校大类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意见:
1.学校对于大学生的四年发展缺少前瞻性的规划与合理安排学业发展规划不合理。分流的初衷很好,让大家在明确自己的兴趣之后再进行专业的选择。但是相较于国内其他实行该制度的高校,例如浙大,我们的分流实在太晚,要耽误整整一年的专业学习。而且大一限制学分的制度令2102级后三年学业任务大大加重,单单就法学院而言,大四要参加司法考试,我们要用两年学完其他高校用三年学习的专业知识然后匆忙应试。
2.学生工作的规划不合理。在社区学院,自管会是一个相对重要的学生工作平台,但是我们2012级直到分流的最后一刻也不知道学校对于大一的自管会工作未来规划是什么,到底是要解散、回归楼管会还是进行延续?到现在一切也就是不了了之,指导员老师调走了,原先队伍感觉就是默认解散,可偏偏又有一个楼管会需要原先自管会的人力资源,令大家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无人问津。
3.总之,希望学校能够做出五年规划,十年计划,不要到学年末开始讨论某一届学生的下一步培养规划。对于2012级,貌似到大一的尾巴,学校还在讨论宿舍搬与不搬的问题。希望学校不要让我们部分学生觉得是在走一步算一步。
建议: 1.大一时学分开放,防止大一一年过于空闲,后三年学业压力过重
2.实现大类教育的文化传承,开展人文大盟联、经管大联盟联、理工大联盟,打通各专业之间的信息。
3.若能实现大联盟,希望大联盟可以进驻学生公寓,实现学生工作上的文化传承。学校决策民主化,多多征求学生意见,学校的反馈机制要双向,学生上达的意见学校都能给予下达的反馈。
(法学院2012级 裴若佳)
Ø 来自社会学院学生的建议:
1.大学信息量大,各种信息过于分散,不全面。所以希望在进入专业学院后,学院网站能够完善让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院的安排可以提早挂在网上,对社区学院的学生来说不失为一个了解学院的好方法。
2.大学课程分散、教室分散,有没有可能将一个专业的课程固定在某个教室或者某幢楼。课程如此分散,如果班级要进行活动,时间难以协调。
3.13节课的制度使得一些学生赶不及去食堂吃饭,连午睡也成为一种奢侈。
4.大一上限学分规划不合理。造成大一十分空闲,以及后三年课业负担重。13届的学分上限有所提高是比较合理的。
5.小班化教学。我们学院初步想将我们社会班分成两个小班。这样便于开展活动,但是真正上课还是在一个教室,我认为在课业根本上并没有什么改变或者效果。所以不得不提下导师制,完全按照自己的能力和了解选择导师。我们大概是2到3人一个导师,这个可以组成一个小团体,形成学习交流小组,但是不需要有硬性规定,否则这种交流也会变成一种负担。
6.学院或者老师能够提前获知信息,如果可以,可以提前告知学生,比如演出、讲座等。
(12级社会学院 阮洁茹)
Ø 社区学院与专业学院学生工作的异同
从社区学院到专业学院,我一直从事着学生工作。然而,社区学院和专业学院对人才的需求有很大的差异。专业学院对人才的需求趋向于全能、专业化。就以我所在的宣传部门来说,不仅要会使用Ps、Premiere还需要学会AE、AI等比较专业的视频、图形编辑工具;对海报、视频作品的设计也更趋向于专业化。除此以外,由于专业学院的讲座、活动较多,还要求我们具备较高的摄影水平。所以,进入专业学院后,我们更多的是需要专业化的技能培训。
(理学院 胡涵)
Ø 对专业学院的需求和建议
专业学院能够给我们更多去实践的机会,比如说亲临现场看一些展会之类的,而且老师现场的分析肯定会给我们更多以后观展和设计展会的思路。
另外,学校能不能给我们专业开设更多的关于多媒体操作的课程,毕竟只是单一的文字内容并不能够满足当下社会需求,所以我想更多的操作课程不仅能丰富课堂内容,更能拓展我们的能力。比如说开一些影工的实际操作课啊什么的,学习一些电脑软件之类的。
(12级影视技术艺术学院 丁思辉)
Ø 浅谈社区学院与专业学院
相信很多同学和我一样,对上海大学大类招生很好奇,通过大类招生,我们进入社区学院学习一年,然后专业分流,进入专业学院。
我想社区学院建立的初衷是给我们一个缓冲期,让我们在大一的时候接触到不同的专业知识,更好地了解每个专业,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适合的专业,这一点通过通识课的设立,确实达到了,不过同学对自主选课的认识还有待加强,不能一味选择所谓绩点高的课程,应该从自身兴趣爱好出发。社区学院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会开展很多课外活动,会给我们提供专业分流的各种信息,就专业分流我个人觉得,我们了解的还不够多,虽然学校提供了很多了解信息的渠道,比如专业开放日,但是学生的这种想去了解的意识不是很强烈。有一些同学依据上学年各专业综合排位作参考选择自己的专业,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社区学院的初衷。
进入到专业学院已经有一个月的时间了,与社区学院最大的不同就是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专业身份,开始学习专业课程,课程难度有所加强,时间分配上需要自己合理安排。我遇到几个原来大一时候的同学,感觉他们的课程、作业都变多了,当然这和专业有关。
首日教育的时候,辅导员和我们特别强调,因为刚刚进入专业学院,由于适应性等等问题,秋季学期放在首位的还是学习。我们要做的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心态、时间,尽快适应到专业学习中。
(12级土木工程系 丁敏玲)
Ø 浅谈大类招生的后续影响
经上海大学自2011年起实行了大类招生,在大一年级整个学年中不固定学生专业,以各类通识课与公共基础课为主要内容,兼具各类专业分享与讲座,使在中国应试教育国情下成长的学子们能够更好的了解之前不曾接触到的专业内容,更好的认清选择好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新的改革举措,总会有思虑不周全的地方。作为一个正巧赶上上海大学第一届大一大类招生后分流的学生,我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首先是对于整体大一年级新生,学校并没有一个相对正规的各个学院的统一介绍,而是由各个学院自行安排各种讲座活动来吸引学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都跟我们当下的课程时间有冲突,学生们总会需要舍弃一部分。
其次是网络上的学院专业介绍,虽然现实中毕业的就业率和薪资是很重要,但一味盲目的追求这些丧失了学习和工作原本的意义,我作为一个选择生物工程有些偏冷门和难就业专业的学生,想提一句自己内心的感受,因为热爱生物所以选择这个专业,那么我就有理由相信自己可以学好专业知识,就算就业难就业率低,学得好的学生依然有很好的发展,如果只是看就业面广而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专业,以上大的修学分制度,或许毕业都成了难事,何谈好工作好发展,所以我觉得学校在鼓励学生选择专业方面,可以略多提倡爱好,不要把重点放在就业率这上面。
最后一点是觉得社区学院和各个学院衔接并不那么完善,不论是从专业课程角度上还是从大学里最普遍的组织活动角度上,跨学院后学生都明显有些失去方向,大一年级学生只能参加校学生会导致学院内学生会新陈代谢有些混乱,也是一个小问题。当然,这项举措最大的收益还是学生,学校尽心尽力,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大学这样相对自由的环境中,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与未来,做出对整个生命旅程都至关重要的决定来,比起在高考前后慌乱茫然的选择专业不知道先进了多少倍。另外一点是建议学院的,希望能够多建立年级间交流平台,让学长学姐们能够多分享经验教训,年级优势和经验优势都是明显摆在那里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也迫切的想要学习到这些书本和老师那里没有的知识。以上都是个人浅显的一些见解,不恰之处敬请海涵。
(生命科学学院2011级 邱 玥)
Ø 我们想要一个教室
我今年大三,唯一的心愿是考研。身边的同学或多或少也都有了自己的方向,有人在准备出国,有人在准备实习,也有人在准备公务员考试。我希望学校能够针对不同志向的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对于像我一样的想要考研的学生来讲,现在最迫切的是希望能有一个固定的学习环境,比如一个不需要拿来上课、专门用于自习、可以通宵使用的教室。
(经济学院2011级 王双双)
Ø 后三年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思考
作为2011年入学的上大学子,亲身体验了大类招生的改革,经过在校学习和生活的这两年,对于这项改革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去。
首先,不可否认大类招生的先进性。将决定大学生人生发展的专业选择放在对专业有进一步了解之后,可以让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有更明确的规划,而且通过大类招生,大多数的同学都可以选择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其次,大类招生也加强了对于大学生的通识教育,让大学生不再只专注于自己的专业,开拓视野,有更加广阔的知识面。
这项改革在某些方面也让我们有些担心。比如,由于大类招生,专业课的学习时间就相比于从前缩短了一年,再加上上大的短学期制,很多课程的课时缩水很大,可能会造成对专业的不精。再有就是,很多学长学姐从大三开始,就可以每周空出两到三天去实习,但因为大类改革,我们大三的课程很多,就没有办法去参加实习,我觉得这对于我们能力的锻炼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大类招生的确对于大学生来说有很多的优点,但以上问题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希望可以通过完善,改善以上问题。
(生命科学学院2011级 贾玉洁)
Ø 大类招生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作为上海大学2011级的新生,也是大类招生通识教育改革后的第一届学生,我认为我们自身对于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感受是切切实实的,同特别是进入学院后,通过与没有进行大类招生通识教育的学长学姐们的交流,确实更使我们对这项改革的实施有了一些深入的思考和自己的建议。以下归结为四点来加以阐述。
因为大一一年的大类教育,使我们在大一期间只能修基础课程而完全无法接触到专业课程的学习,这使得我们的课业负担难以均衡,特别是到了大二大三课业负担较重的情况,同时,大二大三之后,很多同学还要兼顾实验、实习、考研以及出国等其他繁杂的事情,这势必会对我们造成很大的压力。
因为大类招生的缘故,使得我们进入专业学院的时间推迟了一年,与老师接触的时间也晚了一年,我认为这非常不利于我们在实验方面与老师的交流,导致很多同学在还不了解老师的研究领域以及实验方向的情况下就盲目加入实验小组或者对"找老师做实验"这件事毫无概念,这对于学习生命科学的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情况。所以,我认为学院应该打通这个环节,可以通过组织同学和课题组、实验组老师以及学长学姐的见面会等形式使得同学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率地加入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当中。
学院应该多注意任课教师的课堂效率,按时组织任课老师进行课堂教学任务的反馈和汇报,广泛地听取同学们基层的心声。
学院在课程安排上也应该不断地积累经验,从而进行有益的调整,例如,较为重要且难度较大的专业课程应尽量安排在上午而不是晚上,周一至周三而不是周末,考虑到同学们接受限度的问题应调整为两节连上而不是三节连上;再比如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前后搭配问题等等,这些虽然是很小的细节问题,但日积月累都会或多或少影响到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学习劲头等方面,所以建议学院能够重视这方面的情况,花一些功夫在这些不起眼的问题上,做一些调研和有益的探索,从而做出更加合理的而人性化的课程安排。
(生命科学学院2011级 王超)
Ø 渴望多一些学习、锻炼的平台
我希望学校能多给我们一些学习的平台,因为课程都安排的节奏都很快,老师又不怎么容易找到,这样有疑问的话不太容易得到解决,希望能多安排一些机会让我们能与任课老师交流,答疑。还有就是,学校里的学生会之类的管理类组织,前阶段都在招收新人,但是对能力的要求很高,但是,我觉得这样不是很好,有许多同学以前没机会,或没时间组织一些大型的活动,去学生会面试,就是为了借这个机会能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然而学生会却不给这样的同学机会,当然,我知道学生会也有自己的顾虑,但是,这样下去的话,那么没有经验的同学就永远得不到锻炼,而对于有经验的同学,让他们去办事,他们只是在做和以前做过的类似的事,没有太多的提高,这样岂不是违背了促进大家全面发展的宗旨了吗?所以希望学校里这些组织,能够给没有经验的同学们一些机会,让他们也能得到锻炼,就算效果不尽如人意,但是对于同学们人生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
(13级金属材料工程卓越班 金洋帆)
Ø 渴望科创、交流的平台
对于大一的我们而言,对金属材料这门专业的了解少之又少,但我仅想表达一下我对学院的所需及我所希望获得的平台。其一,我希望能有一片科创的平台,能让我及我的伙伴与导生,导师共同实验,探索。其二,我希望能有更多交流的机会,能让我拓宽视野,汲取他校的优势,学习并交流各自对于专业的理解。最后,上大的资源已经十分完备,我希望我能利用好这些资源,成为我今后路上的砖石。
(13级金属材料工程卓越班 李浩然)
Ø 完善课程体系,实验平台开放
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有着许许多多的课程,貌似到现在我们都没有接触的一些相关内容。当然,现在想着好像有点操之过急。但是,我想我们应该多多接触一些这一方面的知识。实验这一块在我们这一专业中占着很大的分量。关于各个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实验的基本操作,我想我们应该要有所了解。当然,只是了解,这也是不行的。所以希望学院能够提供让我们实验的平台,并且在我们实验的过程中好好的督导我们,让我们能够好好的认识这个实验,了解这个实验,并且安全地完成这个实验。
(13级金属材料工程卓越班 何星)
初进大学,学院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初识便认为是一群专业相近的同学们的聚集地,而后才知道不仅是同学,还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升级的科研水平。如果说,同学们上课所学所得是一把船桨,那学院所提供的便是推动船向前的一阵风。我觉得,学院应该平时开设一些特定时间的实验课,让同学们在所余时间可以在实验室与导师做一些实验,开拓自己的眼界,同时满足自己的好奇。目前虽然没有专业课,但是建议学院提前让同学们熟知自己所学专业的内容、范围等。另外,优秀的学长学姐,资深的教授导师更是同学们完成学业一剂良好的催化剂。希望学院予以重视。
(13级金属材料工程卓越班 张黎)
Ø 选择专业,把握未来
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我已经在土木系这个新的大家庭里生活学习了半个学期。在专业学院的这半个学期里,我接触到了专业知识,能够更合理的规划自己的课余时间。比起社区学院的日子,我仿佛更成熟了一些。而这,是社区学院带给我的锻炼,是大类招生让我们进入专业学院后能更快更好的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上海大学从2011年起开始实施大类招生政策,这一创新举措无疑打开了一个新的话题。在2011届学长学姐们经历了第一次大类招生之后,到我们这一届,大类招生政策已经更为成熟并且有了新的发展,虽然不知道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在2011年的实施情况,但从我们这一届,从我本身来看,从各方面通识知识的接触,到专业分流前的各学院宣讲;从进入大学的懵懵懂懂,到大类学习一年之后果断写下自己的志愿;从进入大学后的理工大类,到现在所属的土木工程系。是大类招生,让我更广阔的知道各方面的知识,让我更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意愿方向。
在分流之前的一个学期,也就是春季学期的时候,各个学院开始了自己的宣讲与开放日,网络平台开放,各种数据对比也都清晰的展现在我们眼前。然而,作为一名经历了专业分流的同学,我也明显感受到身边同学的一些需求。以下几点为我的小小建议:
1、开学最初,就加强对开放通识课的目的进行宣讲与教育。通识课,不仅是要让我们开阔眼界,丰富自己的知识,更是一开始就给大家接触各个专业的机会。然而新生进入学校,充满好奇,想拿高分,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课固然是好,然而更多学生询问的,是哪个老师给高分,这样一来,学生便不会从通识课的选择和听课来决定自己的专业取向,所以,一开始就提醒新生是十分必要的。
2、学院开放周阶段,除了安排宣讲和学院活动,最好能给同学们发放有各学院专业课课表及教室,让想要试听专业课程的同学能够合理安排时间,前去教室听课。
今年已经是大类招生第三年了,希望能够更好的帮助13级的同学们选择自己的专业,决定自己的未来!
(12级土木工程系 章旋)
Ø 工科生需要加强动手能力
我觉得像我们这样注重试验的学科应该加强对试验的训练,注重学生的动手 能力。在未来的工作中,会有很多时间要亲自动手解决问题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不能纸上谈兵。
关于对学院平台的建设:
个人认为学院的平台建设很好了,十大平台,囊括中外。我自己了解的并不多,但是我认为,平台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一个好的平台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而一个不好的平台可能将浪费学生大量时间。希望学校在现有的平台基础上再创辉煌。
(13级金属材料工程卓越班 张让)
学院给予了每个同学很多机会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同时,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觉得,材料学院作为一个工科类的学院,可以在平时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去实践,至少,可以在日常教学中,灌输给同学们更多关于动手实践的意义与经验方面的信息,让同学们养成一种要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意识。至于学院的平台,应该说建设得已经较为完善,继续保持并在管理运作上不断改进和提升,可以提高平台的影响力和含金量,使学院建设越来越好。
(13级金属材料工程卓越班 黄欣霖)
Ø 对材料学院的需求和建议
作为一名材料学院的学生,我对专业的认知程度还不是很深厚,我对材料科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了解的层面,在此,我就我浅薄的认知,来发表一下我对学院的渴求和希望获得的机会。
首先就广义的大学生来说,每一个学院都应该给优秀的大学生出国交流的机会,给他们一次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机会,让他们去体验前沿的科学与文化,去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这样,他们不仅开阔了眼界,胸襟,能力得到锻炼,心灵得到洗礼,气质也会非同凡响。就这一点,我觉得材料学院做的比较到位了,我们有与美国知名企业的跨国交流项目,但是,我觉得我们的力度还不够,通过各种学术交流以及多种多样的媒介,与世界更多的国家建立学术联系,让我们更多的学生,不仅仅是那些top学生,那些仍在不断努力,仍在不停奋斗的runners也有机会去丰富他们的人生。其次,我觉得作为一名致力于材料科学学习的学生,我觉得我们应该拥有与前沿科学家对话交流,去前沿实验室钻研的机会,没有实践与交流的科学史一败涂地的,而且科学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不能紧跟时代潮流的科学教学也是失败的,因此,我希望学院能给我们大学生创造一流的科研条件,及时展现最新的科研成果,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就是我作为一名大一新生对学院的需求和一点浅薄的建议。
(13级无极非金属材料卓越班 卢冬莹)
Ø 对材料学院的需求和建议
我是一名材料学院的一名学生。对于这个专业,从情感上说,很想在材料这个专业上追逐青春的梦想,有所成就。但我更渴望的是一个趋近于国际化的学习而不是仅限于现在的专业。虽然学院有出国交流的名额,但毕竟人数不多,所以我希望学院可以给我们更多的机会出国交流。而且我也建议学院开展一些更加多的课程为了更加接轨国际化,进行一些双语的授课。我觉得在这一方面对学院更是对自己的一个很大的挑战。并且我们这个专业对于专业器材的要求高。所以我希望学院可以加入更多的专业器材。作为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专业,我们需要的更多的是多种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学校也能更改给我们做实验的机会,从大一做起,让我们体会到这个感觉。这样我们未来的材料之路更加的平坦。我也希望学院给我们参观各种实验的机会。我相信在这样更加深度化教育和实验化的教育下,提供我们更大的发展空间,为我们的职业生涯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13级无极非金属材料卓越班 李沁轶)
Ø 建议多一些国际交流的机会
我是13级材料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班的包艺拯,作为一名新生,我感到很荣幸能够进入上海大学学习我最感兴趣的内容材料学。作为一名新生,我更有着对材料学院许多的憧憬我希望,能够和国内相同或类似专业的大学院系进行学术交流,聆听学术报告。或者希望学校能给予我们直接前往国外大学就读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机会。或者能给我们大学生在暑假,在一些国内外相关企业,学习,参观,交流甚至实习一段时间的机会。我知道,这其中很多都是我不切实际的空想,但是,我希望其中一部分合理的愿望能得到应允。无论如何,请允许我再次表达谢意,各位能给予我们新生一次表达心声与梦想的机会,实是感激!
(13级无极非金属材料卓越班 包艺拯)
Ø 不打无准备之仗
我们11级是首批大类招生的学生,学院的一切对我们都是新的。新事物或许让我们受益良多,比如近期的"大师大学"项目,又比如导师制,都锻炼了我们参与学术的能力。课程上,中文系的课开设得很全面,但在10周内掌握大量内容和参加考试,很多同学都说是考完就忘记了。我们真想和任课的专业老师进行更多、更深的交流啊。
我和我身边11级的同学目前处于徘徊期,是要考研还是找工作?我们很希望有讲座来获取信息,让我们不打无准备之仗。
(文学院 11级 周琴语)
Ø 叩访名师,悠游学林
由于大一实行大类招生改革,我们没有接触专业课的学习,目前刚升入大二的我们在专业素养方面稍显薄弱。希望学院能针对各个专业,整理出比较完整的知识系统并制作成电子资源,让大家能够各取所需地学习自己想要的知识,叩访名师足迹,悠然漫步学林。同时,我和身边的同学都觉得需要可供借鉴的榜样,如能定期请专业方面的权威与同学们交流,可以促进我们的反思和进步。
Ø (文学院 12级毛寻寻)
« 学工视点
机自学院举办"迎中秋,庆国庆"大学生专业适应性座谈会
为了解2012级专业新生进入学院后的学习和适应情况,进一步调动大二学生学习专业的热情,增加对学院的了解和归属感,9月18日,在中秋节国庆节即将到来之际,机自学院组织了"迎中秋、庆国庆"大学生专业适应性座谈会,通过活动详细了解大二新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情况。机自学院党委书记费敏锐老师、院长屠大维老师、党委副书记吴蔚老师代表学院党政领导出席此次座谈会,和2012级学生代表及部分2013级卓越班新生共计20余名提前共度佳节。座谈会由吴蔚老师主持,2012级全体辅导员也参加了座谈会。
参加此次座谈会的同学,涵盖了2012级机自学院各个专业的学生,他们来自祖国各地。座谈会上,大家积极踊跃发言,结合目前所学的专业与课程,畅谈了自己进入学院后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也表达了自己对专业学习和未来发展的困惑。费老师和屠老师不时与发言的大学生互动沟通,进行了充分深入地交流,在对大学生们关心自身发展、积极上进的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的同时,也对同学们提出的一些中肯的建议和意见给予了回应,对他们在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方面给出了具体的指导并提出殷切的希望。
通过2个小时的面对面的座谈交流,2012级学生代表和2013级卓越班新生们纷纷倾吐心声、畅谈感想、共话体会、描绘前景,进一步加深了相互间的沟通和了解,增强了专业学习和自身发展的自信心。会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要进一步立足专业,坚定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展现自我才华,体现自身价值,把青春和梦想放飞在最美好的大学校园,实现与学院的同成长、共发展。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经济学院围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团学干部座谈会
2013年9月25日,经济学院领导与团学干部座谈会在东区经管大楼567会议室成功举行。出席本次活动的有经济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华、党委副书记卫静芬、团委书记侯学标,以及来自学院多个学生组织的负责人。本次活动重点围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题,以座谈会的形式,广泛听取和收集学生干部们对推动学校和学院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以有效促进学校和学院的长足进步。
王建华老师首先谈了自己对学院学生工作的总体评价,并肯定了各个学生组织所开展的工作。但他同时也表示我院的学生工作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紧接着,学院各个学生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在王老师的鼓励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表达了自己对学校和学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各个团学干部一致认为要加强学院不同学生组织、部门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共同发展。期间,大家从多个角度讨论和指出了现在学生组织发展遇到的种种问题与困难,包括活动场地、经费以及专家顾问等资源的短缺等。与会领导一一为之做出了解答,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案。
整个座谈会气氛热烈。学院领导老师平易近人、幽默风趣,会议室欢笑声连连。每位参与者积极投入,分别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这为建立院领导与学生干部沟通机制、改进学生工作方式打下了良好基础。
(经济学院 侯学标)
责任编辑:张乃琴 执行编辑:王双双 向彬彬 张浩怡 张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