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视窗
第137期
上海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 2013年11月5日
要闻集锦
辅导员协会赴山东大学、青岛大学开展调研交流........................... 1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的小伙伴们----学生社区管理部举行.................. 1
学生社区举行2013-2014年度特色寝室宣讲活动........................... 2
华中科技大学学工部来我校调研学生工作................................. 3
院系动态......................................................... 4
深度观察——大学生的质疑精神与表达能力之养成.................... 14
辅导员园地:质疑缘于好奇,表达缘于自信.............................. 14
泮池回声:大胆质疑,合理表达......................................... 27
校园采风
第三届莎士比亚戏剧节之外国语学院2013年度大戏献演伟长楼.............. 41
人文社科学工联盟优秀校友与毕业生及家长交流会圆满举行................. 42
校外学工掠影.................................................... 44
办公地点:A楼403 联系电话:66132243
★要闻集锦
u 辅导员协会赴山东大学、青岛大学开展调研交流
近日,在上海大学辅导员协会联系组织下,由辅导员工作室主要成员、辅导员协会理事成员及辅导员代表等组成的考察团,赴山东大学、青岛大学开展了为期两天的调研和交流。
2013年10月17日,辅导员协会考察团首先来到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学工部副部长王浩、学生工作部张伟及学院辅导员代表与考察团成员们进行了交流座谈。双方围绕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理念、学生工作品牌建设、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及其他特色工作展开深入交流。随后,在参与交流老师陪同下,考察团成员们一同参观了山东大学图书馆、山大校史纪念展和化学与化工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
10月18日,辅导员协会考察团赴青岛大学,与青岛大学学生工作团队进行座谈交流。青岛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吴世珍,副部长宋立峰,国际教育合作学院等学院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及辅导员代表等出席与考察团成员进行了交流。座谈会上,宋老师着重介绍了青岛大学学生事务中心的相关情况,包括事务中心的组建理念、过程以及成立八年多来遇到的问题和不足。座谈结束后,考察团参观了学生事务与发展大厅,期间考察团老师们仔细了解事务大厅的功能及运作情况,学生讲解员和工作人员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做了详细解答。
(辅导员协会)
u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的小伙伴们
----学生社区管理部举行2013-2014学年员工培训第二讲
专业学院进社区,共筑育人大平台。2013年10月22日下午,学生社区管理部在南区社区学院308室举行2013-2014学年员工培训第二讲。特邀请中欧工程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志芳老师做专题讲座。宝山校区的全体管理员和办公室 人员参与了本次培训。
李志芳老师以"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的小伙伴们"为题,与社区老师们聊聊她的心路历程,李老师分其职业经历,对学生的了解、对辅导员工作、社区管理工作的理解,详细分析了中欧学生的特点,中欧学院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方法的思考和举措。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的特点,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寻找学生的成长规律,寻求每位学生背后的故事。最后,李志芳老师引用辩经解答了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小伙伴们: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指导学生。
作为学校的基层一线员工,阿姨老师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更多的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学会更好的欣赏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让学生在社区真正体会到家的温暖,与学生共成长,与上大共成长。
(社区管理部)
u 学生社区举行2013-2014年度特色寝室宣讲活动
10月24日下午2时,学生社区在新世纪13幢2楼多功能厅进行"特色寝室"活动宣讲会。宣讲会由社区管理部文化建设主管褚凤灵老师主持,宝山校区校内、新世纪和南区各区域的区长、部分管理员老师和各公寓楼的楼长、宣传委员参与了本次宣讲会。
宣讲会上,褚老师首先向到会的老师和同学简单介绍了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主要活动和取得过的成绩。之后,褚老师又向大家详细讲解了"特色寝室"活动的性质、内容范畴、评选方法和活动奖励等主要内容。"特色寝室"活动自2007年开始举办,是学生社区的品牌活动,共有"学高示范"、"党徽熠熠"、"才艺之星"、"体健行美"、"和谐温馨"、"红帽之歌"、"自强有为"、"科创之星"、"艺苑新葩"、"外语天地"等十个特色类别,评选范围涵盖三个校区的所有学生寝室。社区将以申报初评、评审团评议和现场答辩及展示的形式评选出年度十佳特色寝室。
接着2012-2013年度十佳特色寝室之一来自校内的S1-407的秦海龙同学与我们分享了他们和谐温馨的寝室氛围:严厉的舍五条、欢乐和谐的舍歌、激发能量的荣誉墙一个和谐温馨的理工男寝室,带给我们很多积极向上的青春正能量。
最后,由各小区区长为各获奖楼幢颁发了2013-2014年度"青春助力中国梦特色寝室展风采"黑板报展评活动的奖状和礼品。
宣讲会后,各寝室楼楼长,特别是新生楼长纷纷表示,对"特色寝室"活动有了新的认识和更进一步的了解,回去后会及时与楼管会和管理员协商沟通,及时制定或调整参评方案,以期在即将到来的评选活动中取得心仪的称号。
(社区管理部)
u 华中科技大学学工部来我校调研学生工作
2013年10月31日上午,华中科技大学学工部(处)副部(处)长刘婵娟一行来我校调研学生工作及人才培养情况,与我校学工办、部分学院相关人员在南区本科生人才协同培养中心进行了座谈。
座谈会上,学工办主任林海霞首先对华中科技大学一行表示欢迎,她从我校与华中科技大学的历史渊源谈起,对去年我校组织德育工作特色基地所在学院赴武汉高校调研时给予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并对我校学生工作总体情况作了介绍。随后双方就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家校合作、社区育人、学生党建等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各自学生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条件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座谈会氛围热烈,通过交流,提高了认识,加深了了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双方都表示今后要继续保持联系,让友谊延续。
学工办副主任孟祥栋、社区管理部副主任张洁、环化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宇华、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刘亮、社区学院党委副书记吴国琴、土木系直属党总支副书记秦凯丰等参与了此次座谈交流。 (学工办)
★院系动态
n 捷报频传
Ø 环化学院为我校争得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总决赛一等奖
2013年8月22日,第七届"中国石化-三井化学杯"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落下帷幕。我校环化学院以雍平为队长带领的"环五烷—III"团队继2013"立科杯"华东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暨第七届"中国石化-三井化学杯"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华东赛区预选赛获得特等奖之后,再次荣获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同时,大三学生奚馨带领的"SHU-光之队"也喜获全国二等奖。
此次竞赛共有来自全国164所高校的1200多支队伍报名参加,分为华东、华南、东北、西南等8个赛区,最后遴选出48支队伍进入全国总决赛。我校今年首次入围全国赛,可谓具有里程碑意义。
(环化学院)
Ø 社会学院作品喜获第十三届全国"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特等奖
在10月18日刚刚结束的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中,2010级本科生阿里木江带领的团队项目《流浪儿童何以"流浪"——新疆少数民族流浪儿童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和吴文兵的个人项目《新农村建设中移民新村的社会网络与建构区隔和融合——基于江西省修水县移民新村礼物交换网的调查研究》分别获得全国特等奖和二等奖。此次大赛获奖是我校挑战杯科创大赛项目历史上首次取得特等奖的新突破。
(社会学院)
Ø 社会学院学生荣获第七届上海市本科生社科论坛特等奖、一等奖
10月26日,第七届上海市本科生社科论坛开幕式暨复赛、决赛在上海财经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政法大学等上海市九所高校的老师、同学共同参加。社会学院2010级本科生杨思琪和2011级本科生章世园分别斩获本届论坛的特等奖和一等奖。
(社会学院)
n 校园活动
Ø 2013"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上海大学选拔赛决赛完美落幕
10月18日,2013"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上海大学选拔赛决赛于上海大学行政楼报告厅完美落幕。经过两个小时的精彩比拼,悉尼工商学院2011级的李冲同学最终荣获比赛第一名。"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上海大学校园选拔赛自举办十二年以来,涌现出了许多外语水平高、知识面宽、思维缜密的优秀学子。
(外国语学院)
Ø 蒲公英同伴教育工作总结暨破冰活动开展
近日,在上海大学东区生命学院700教室,蒲公英同伴教育志愿者团队开展了队员破冰活动兼工作总结。整个活动由新老队员们一起参与,通过表彰,游戏和讨论的形式轻松有效地明确了蒲公英的主题,加强了队员间的互动。
(生命学院)
Ø 外国语学院首届日语短剧大赛决赛顺利举行
10月18日,上海大学第三届莎士比亚戏剧节之日语短剧大赛决赛在南区308活动室顺利举行。参赛队伍采用原创剧本,上演精心编排的短剧。场内掌声阵阵,笑声不绝。决赛历时两个小时,最终角逐出金、银、铜以及优胜奖共5项团体奖。
(外国语学院)
Ø 数码艺术学院举行"Young At Heart"2013级迎新晚会
数码学院"Young At Heart"2013级迎新晚会于10月18日下午13:30在大礼堂隆重举行。数码学院院长仲星明、副院长张华良、来自各个系部专业老师作为嘉宾来到现场。本次晚会的举办,充分拉近了同学们之间的距离,展示了数码师生的独特风采:活力,年轻,张扬,个性,理智。
(数码艺术学院)
Ø 悉尼工商学院成功举办首期社长论坛
10月18日下午14时,悉尼工商学院第一期社长论坛于文德楼一楼报告厅召开。学院团委书记张明明老师、学生会社团联合部部长陈璟家浩、学院各大社团主要负责人出席了此次论坛。首期学院社长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各社团提供了更多交流机会。
(悉尼工商学院)
Ø 文学院海纳百川社举行中外联谊主题假面舞会
10月18日晚,由文学院海纳百川社团与海外实习交流协会共同举办的以"YOUNG国际联欢"为主题、旨在促进中外学生友好互动的假面舞会在上海大学校本部西门Luna`s Café酒吧举行。来自美国、瑞士、加拿大,法国、韩国、泰国等多个国家的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共同参加了本次舞会,分享了一段青春激扬的美好时光。
(文学院)
Ø 经济学院第十届Success学生成长训练营成功举办
10月18日至20日,经济学院第十届Success学生成长训练营成功举办。18日晚6点,开营仪式在南区306隆重举行。本届训练营主题为"大航海时代",围绕"航海"展开了一系列素质拓展活动。在接下来两天时间里,学员们经历了"破冰启航"、"永恒指针"、"青春航行"等一系列培训环节,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收获了坚定的友谊,明确了扬帆启航的理想。
(经济学院)
Ø 上海北片区同伴教育"艾滋病"专题培训顺利召开
10月19日,在上海大学区生命大楼230教室,蒲公英同伴教育社团举办了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的培训活动。本次活动由上海市红十字会主办,由蒲公英社团协办,参与学员主要来自上海震旦大学,科技大学,邦德大学,东海大学,济光大学以及上海大学三十余人。上海大学生命学院党委副书记、校团委沈青松老师以及蒲公英团队负责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培训围绕艾滋病教育的主旨展开。
(生命学院)
Ø 经济学院第六届红卡干校顺利举办
10月19至20日,经济学院第六届红卡干校在东区经管大楼234顺利举行,院团委书记侯学标老师莅临现场,团委全体成员积极参与。红卡干校是针对团干部开展的学生骨干力量培训项目,培训内容包括团学工作概况、党团理论知识、入党程序流程、支部活动策划、班团活动宣传等。此次红卡干校提高了经院团委新干事们的工作素质,对于有效地开展以后的团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学院)
Ø 外语学院基层团支部主题团日活动蒸蒸日上
在上海大学校团委主办的2012-2013年度主题团日答辩活动中,外国语学院2011级日语团支部和2011级英语第3、4团支部分获"活力团支部"和"活力团支部提名"的荣誉称号。在学院团委书记于梅欣的带动和在各辅导员的积极配合下,外院团委组织部积极引导各位团支部书记,集思广益,以同学们最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举办主题团日活动,激活了基层组织的每一个细胞。
(外国语学院)
Ø 机自学院学业与科创发展中心为理工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平台
随着期末考试的临近,同学们纷纷投入紧张的学习和复习中。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整合学习资源,帮助理工科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顺利过渡到专业学习中,由理工大类联盟主办,机自学院学业与科创发展中心(SSD)协办的"志愿小讲师"活动近日起在宝山校区南区开展。该活动从秋季学期第八周起开展,将于第十二周结束。每晚18:00—22:00在宝山校区南区305和307教室提供平台,供学生自习与答疑。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Ø 机自学院"优秀学长在你身边"活动正式启动
10月22日晚6点30分,机自学院"优秀学长在你身边"活动在南区308室正式启动。本次活动旨在为低年级同学提供一个优秀学长分享成功经验、解答学业科创等困惑的平台。本次活动由机自学院学生会主办,学院党委副书记吴蔚老师,团委书记何山青老师,团委副书记高红梅老师参加了本次启动仪式。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Ø 中欧"新生杯"辩论赛决赛暨第六届"活力在基层"闭幕式圆满落幕
10月22日晚,中欧工程技术学院"新生杯"辩论赛决赛暨第六届"活力在基层"闭幕式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J102教室成功举办。中欧学院团委书记王智君、2013级辅导员孙霞萍、上海大学辩论协会蒋康磊等同学作为评委嘉宾参加了本次活动。
(中欧工程技术学院)
Ø 悉尼工商学院举行第七期英才计划招新宣讲会
10月24日中午,悉尼工商学院第七期英才计划招新宣讲会于文德楼一楼报告厅顺利举行。学院英才计划工作组负责人徐娴老师就新英才培养实施方案给大家做了简要介绍;优秀英才导师孙覃玥老师向同学们分享了她的指导工作体会。最后,英才优秀学员王冠琦同学与刘珅佳同学分别分享了自己的英才成长之路,并进行了英才计划工作组招新宣讲。
(悉尼工商学院)
Ø 土木系举办"城建杯"第十届华东地区高校结构设计邀请赛
10月24日,由土木工程系承办的"城建杯"第十届华东地区结构设计邀请赛开幕式在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校党委常委、校长助理、组织部部长徐旭,竞赛委员会主席、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熊海贝、校团委书记胡大伟,教务处副处长徐学良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开幕式,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东南大学、华侨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同济大学、青岛理工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昌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上海大学12所兄弟院校的参赛代表出席了本次开幕式。
(土木工程系)
Ø 通信学院2011级各班召开秋季学期班级主题班会
秋季学期第八周,通信学院2011级各班组织召开了主题班会,本次主题班会的主要议程是民主推选校"优秀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各班级班导师和辅导员参加了此次班会。主题班会解决了长期以来在班级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大家清醒认识到自己各方面的不足,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通信学院)
Ø 2013年度香港福慧美国"赵氏廷芳"奖学金上海大学颁奖典礼隆重举行
10月27日下午2:00,2013年度香港福慧美国"赵氏廷芳"奖学金上海大学颁奖典礼在校本部J201隆重举办。香港福慧基金副会长严崔常敏居士、杜佩玲女士,美国"赵氏廷芳"基金会主席赵元修先生、辜怀箴女士以及上海大学党委常委翁培奋、材料学院院长张捷宇、影视学院党委副书记陈伟平、成才服务中心主任汤琳夏、以及来自各学院的老师和同学参加了本次颁奖典礼。
(材料学院)
Ø 人才学院第八期宣讲会在通信学院如期举行
10月29日晚上6点,面向通信学院的人才学院八期招生宣讲会在A116举行,来自人才学院的黄鹭苇等七期学员详细介绍了人才学院的高端讲座、学员论坛、素质拓展、学子论坛、学风结对、导师结对六大模块,期间,还为在场同学们答疑解难,现场气氛活跃。本次宣讲会的目的是让通信学院2012级同学全面了解人才学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通信学院)
Ø 中欧学院面向法国留学生举办Homestay主题活动
近日,由中欧工程技术学院法语社举办的Homestay活动在火热报名中拉开帷幕,经过层层筛选,最后确定由2013级新生徐培东、丁灵丹和贲海漩同学带领三位来自法兰西的留学生Marie、Thibault和Pierre度过为期两天的Homestay活动。
(中欧学院)
n 座谈交流
Ø 图情档系举行学生微积分座谈会
为解决图情档系同学微积分成绩不理想这一问题,图情档系于10月11日中午在东区会议室举行了微积分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同学们各自阐述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老师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还计划举办一个微积分答疑班来帮助同学。这次微积分座谈会是图情档系特色活动"周末下午茶"的一部分,也是图情档系贯彻实施延伸课堂计划的表现。
(图书情报档案系)
Ø 文学院举办Inventing Beijing(构想北京)讲座
10月17日下午,应文学院文化研究系邀请,来自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S.Carletti教授在A楼602教室作了题为"Inventing Beijing(构想北京)"的报告。报告由文学院文化研究系郭春林教授主持。Carletti教授列举不同时代的作家对北京的描述,透视出北京几百年来城市风貌及文化特质的变迁。
(文学院)
Ø 外语学院开展"英语下午茶"系列活动之专四经验分享会
为了更好地让2012级分流进英语专业的同学适应专业学习,了解英语专业并增强学习兴趣,外语学院学工办与英语系共同推出了"英语下午茶"系列活动。10月18日,专四经验分享会在南区306成功举办。本次分享会让同学们对专四考试有了初步的认识,指导了大家如何高效备考。
(外国语学院)
Ø 文学院举办"抗日战争的胜利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学术讲座
10月19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大学特聘教授、民国史著名学者汪朝光先生应邀在文学院A602会议室作了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与中华民族的复兴》的讲座。在持续三个多小时的讲座中,汪教授阐述了抗战胜利对中国的重大意义,同时还提纲挈领地分析了抗战胜利的原因、当前有关蒋介石与国民党研究的一些问题、当前抗战研究的不足及前景广阔之处,以及如何评价二战中中国战场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
(文学院)
Ø 图情档系举行"周末下午茶"活动——与学生干部面对面
10月20日下午,图情档系在东区举行了"周末下午茶"活动。参加此次活动的有图情档系党委副书记韩晶老师,团委书记崔明老师,辅导员王伟霞老师以及2013届全体学生会干部。本次活动旨在倾听学生干部的工作体会,分享工作心得,了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老师们了解到学生会目前工作的整体情况,有利于后期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活动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增进了师生感情。
(图书情报档案系)
Ø 文学院"中国音乐与中国文学"主题讲座顺利进行
10月22日上午,上海音乐学院杨赛先生在A602会议室为文学院中文系师生做"中国音乐与中国文学"的主题讲座。讲座上,杨赛先生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地为同学们讲解了中国古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并且言传身教,现场教授在座师生学习吟唱古诗歌《斫竹歌》、《关雎》、《阳关三叠》、《木兰辞》、《极乐吟》。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样的讲座,大家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对学习古诗词的兴趣都提升了不少。
(文学院)
Ø 材料学院开办"启航梦想 播撒希望"名家校友讲坛
10月22日周二晚六点,台积电(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副总监胡恩台先生来到材料学院"启航梦想 播撒希望"校友讲坛,给学生带来了题为"大学生活与职涯发展"的精彩分享。台积电(中国)有限公司招募暨任用部专员孙丹、材料学院就业主管王欢以及200名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坛。材料学院副院长尹静波老师担任本次讲坛主持人。相信在座学生通过此次讲坛,都会在所思所感之余广受启发。
(材料学院)
Ø 外国语学院开展"英语下午茶"系列活动之英语朗读比赛
10月23日下午4点,外国语学院"英语下午茶"的终结板块---英语朗读比赛在南区社区学院306成功举行。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国建老师、导生吴蕾担任嘉宾,专业老师张建琴、虞怡达、李俐担任评委。
(外国语学院)
Ø 中欧学院举办"数学离我有多近"学习方法讲座
10月23日晚六点,为进一步强化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解决2013级新生在高等数学学习过程遇到的困难,中欧学院特别邀请了数学系优秀青年教师、院长助理姚锋平副教授在FJ303为同学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数学离我有多近"学习方法主题讲座。姚老师对数学的应用领域及重要研究成果进行解读,使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了高数的魅力,领略到了高数的奥妙。
(中欧工程技术学院)
Ø 莘远总经理戴国庆为文科学生做出国留学专题讲座
10月24日上午,上海莘远国际教育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戴国庆先生在BJ204为文科学生作了题为"国际化教育与人生发展规划"的精彩讲座。他针对文科生就业专业不对口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在座的学子们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参加讲座的同学表示受益良多,希望之后学校能提供更多类似的活动、开展更多出国留学平台。
(文学院)
Ø 文学院开展村上春树"零时代"专题讲座
10月24日下午,翻译家施小炜教授应上海大学中文系邀请,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J103会议厅开展了题为《村上春树的作家前史》的专题讲座。讲座由中文系讲师石圆圆主持,来自全校各个学院的二百余名本科生及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讲座中大量珍贵原始资料的引用、翔实的注解以及严谨又不失幽默的语言,让在场师生对于"零时代"这个主题以及它所处的二十世纪60、70、80年代的亚洲的文化背景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文学院)
Ø 机自学院校友分享会之"职场任我行"顺利举行
10月25日下午两点,由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职场任我行——校友分享会"在上海大学延长校区一教319顺利举行。机自学院党委副书记吴蔚、就业指导中心高红娣老师出席活动,数百名同学前来参加。4位来自500强企业的优秀校友为大家分享了职场经验,解答了疑难困惑。同学们反响热烈,受益匪浅。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Ø 美国索思摩学院孔海立教授、作家章小东女士做客文学院
10月28日晚,在上海大学文学院A602会议室,来自美国索思摩学院现代语言文学院的孔海立教授携夫人即作家章小东女士,为文学院的师生作了题为"王家卫的香港三部曲:对时空观念、人际交流及生存意义的反思"的讲座。讲座由中文系主任陈晓兰教授主持。演讲引起了到场的同学们极大的兴趣,也引发了许多疑问,孔教授都给予了细致和精彩的回答,现场气氛轻松愉悦。
(文学院)
Ø 悉商学院开展心理三级网络集体学习
10月31日中午,悉尼工商学院心理三级网络集体学习在文博楼311举行,会上由指导老师王利和心理社团的社员以及三级网络的心理委员共计30多人一起讨论了"大学生危机干预的话题"。王老师就"谈危机干预五法宝"这个话题进行了深刻详细的阐述,让大家了解了心理危机事件的各种症状和表现,明白了健全心灵、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悉尼工商学院)
n 志愿慈善
Ø 图情档系沈泾渭同学国际志愿之旅圆满结束
2013年的夏天,图书情报档案系2011级的本科生,沈泾渭通过"AIESEC"非盈利海外志愿者组织参加了坦桑尼亚志愿活动。他远赴非洲,用行动传递了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传播了积极的正能量,激励着每一个在追梦途中的人。
(图书情报档案系)
Ø 材料学院吴杰同学赴京参加中国扶贫基金会培训
10月17日,材料学院馨苑慈善义工队2013年"善行100"项目负责人吴杰同学,应中国扶贫基金会的邀请,前往基金会北京总部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培训。"善行100"前身为"爱心包裹项目",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一项全民公益活动。材料学院馨苑慈善义工队在项目活动中表现优秀,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积极奉献、投身慈善事业的优良风貌。
(材料学院)
Ø 材料学院凡星志愿者服务社组建上海动物园"科普志愿者"服务队
经过一个月学校范围内的召集、培训、试讲,我校共召集了57名志愿者,并最终确定下26名志愿者。10月27日,我校的上海动物园志愿者在动物园进行最终的考核时表现优异,得到了动物园老师的肯定与好评。愿他们再接再厉,树立起上海大学动物园志愿者的良好形象。 (材料学院)
« 深度观察:大学生质疑精神与表达能力之养成
编者按: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精神不仅体现了个人思维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许多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没有质疑精神和良好的表达能力,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本期深度观察,得到了上海大学南区区域性人才培养中心"质疑精神与表达能力"辅导员工作组的大力支持,工作组成员纷纷撰文畅谈他们关于如何培养质疑精神与表达能力的思考,让我们一起分享。
l 辅导员园地:质疑缘于好奇,表达缘于自信
大学生质疑与表达能力培养之我见
机自学院 高红梅
曾经看过哈佛的公开课,课堂不时有学生发问,提出质疑,问题问的也很有思辨性。对比我们的学生,上课的情形大多数是不知道发问,不会发问,面对手边的书籍、聆听演讲,更不懂得从哪里楔进去与之搏斗,质疑很少,思辨性不高。
但这样对比其实很不公平。在美国,"Critical Thinking"(可翻译成质疑精神)已经被列入从高中到大学的基础课程,大大小小的考试,如"SAT""GRE"等,基本上都是在考质疑和思辨能力,所以,对他们来讲,提异议就如家常便饭。反观国内,前段时间宁波某个小学生写了篇作文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老师比喻成园丁?"他觉得更像个导游,就作为热门新闻被各大媒体疯狂转载,这听起来多么的可悲。可以说国内的中小教育、家庭教育这块基本上缺失,到了大学,突然又要求要质疑,要表达,确实是有点强人所难。
到底什么是质疑和表达能力呢?英语里有个词叫"Critical Thinking",国人翻译成批判性思维,感觉质疑能力可能更为贴切。它应该包含很多内容,最重要的一点我觉得是"保持怀疑"的科学精神。就是假设白纸黑字呈现出来的论题未必是对的,而是值得考量的,不盲目迷信权威,不偏信,不盲从,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具体一点,我理解的具有质疑和表达能力的大学生,应该是"敢于质疑,能够提出好的问题;思维多元,能包容别人对问题的不同认识;心胸开阔,能批判性的接受别人的建议和答案;善于表达,能换位思考用讲理的方式说服别人。"从而最终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作出更理想的决策。这就是具有质疑和表达能力的价值所在。
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粗浅想来,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创造一种氛围。营造爱书、读书的氛围,通过主流引导、活动开展,创造爱好阅读的校园文化。大量阅读是独立思考、质疑思辨的基础,是质疑能力产生的土壤。通常大多人之所以没有疑问,主要原因是脑内空空,问无可问。所以,通识教育、倡导阅读并不仅仅大一的事,应该是延续大学四年的一种习惯养成。
倡导一种价值。倡导一种鼓励质疑,鼓励表达的价值观,创造宽松和谐的校园氛围。第一课堂老师的授课中尽可能有更多地允许学生提出问题和表达的平台,并给予反馈。在学生管理和培养中,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表达用于创新。
开发一种培训。批判性思维和质疑能力和表达,经证明是可以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力。国外的"Critical Thinking"课程相对比较成熟,国内相应开设的课程较少。它不仅仅应该包括具体而实用的"学会提问、学会包容、学点理性、学点选择"等简单的对学生实践指导的部分,还应该包括如最基本的逻辑学、思维推断等课程,这些都是质疑能力培养所不可或缺的敲门砖。
开展一类活动。将课外培养和质疑表达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开展班团为主的锻炼大学生质疑、思辨、沟通、表达的主题活动,并给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励。搭建更多如锻炼沟通演讲和表达能力的,类似于Toastmaster Club 的公益组织。将质疑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外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落实到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
但是,这个远远不够,对于大学生来讲,第一课堂应是培养质疑和表达能力的主要场所。老师在课堂上的传授知识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影响更大。总而言之,质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需要整个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探索培养大学生质疑精神的现实路径
理学院辅导员 周青利
早在2000年前,孔子就提倡"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强调"学而不思则冈,思而不学则殆"。孟子对没有怀疑精神者批评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宋代理学大师张载则指出:"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陆九渊则进一步强调:"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在质疑精神在中国教育领域的源远流长。大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和能力,首先应该从培养质疑精神开始。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质疑精神便成为大学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一)培养学生慎思笃行的独立人格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升学压力的不断加大,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学校逐渐只是把教育作为既有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学生反思质疑能力的培养。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为了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把注意力放在知识要点的掌握上,实行简单的"知道主义",拘泥于书本,迷信权威,对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不敢质疑。其关键因素就在于学生独立人格的缺乏。通俗地讲,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本质上是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主体判断、主体选择和主体行为的能力。只有具备独立的人格才能在研究领域不人云亦云,才能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从而独立解决问题。其实,教育的本质目的之一就是要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促进独立人格的生成。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先生就极力呼叮,学人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二)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辩证否定观
唯物主义的辩证否定观告诉我们,任何事物自身都蕴涵着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肯定因素规定着事物原有的状态和属性,否定因素规定着事物的消亡和向它事物的转化。因此,质疑是对事物的一种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一个缺失辩证否定观的人,必定是缺失质疑精神的人,这样的人或者是随心所欲地指责一切、全盘否定一切,或者是一味地崇尚权威、固守陈规、眷恋旧事物[①]。人类社会的进步史表明,无论是理论创新还是实践创新,都是从理性质疑开始的。哥白尼质疑托勒密的地心说,提出天体运行的日心说;伽利略质疑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猜测,提出自由落体定律;爱因斯坦质疑经典物理学的绝对时空观,提出广义相对论; 因此,培养大学生的质疑精神,必须引导大学生坚持唯物主义的辩证否定观看待周围事物。唯物主义辩证否定观为质疑精神提供理性思考的方法论,离开了唯物主义辩证否定观,质疑就会完全情感化,就会失去质疑的先导价值。
(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科研创新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科研创新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综合性和独特性。奥苏伯尔就指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在其认知结构中应有同化新知识的相关观念"。他们只有在联系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尝试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只有解决了低级认知问题,并在头脑中建立起能接纳更高级知识的认知结构,才有基础、有能力变被动接受学习为探究式学习,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②]。
(四)培育勇于质疑的开放性教育教学环境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上海大学老校长钱伟长在谈到如何培养创新精神时强调:"在课堂上,注重的不是解题过程、公式运用,而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关键在于'授之以渔',关键在于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教育教学环境作为质疑精神培养的外在重要条件,有时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质疑意识的强弱。马克思一生的座右铭是"怀疑一切",爱因斯坦强调"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着力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热情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质疑,让他们想问、敢问、善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让所有学生都有"我要质疑"的欲望,大胆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刍议质疑精神与表达力
(机自学院辅导员 陈铭)
回望新上大成立的19载里,以通识教育为核心的大类分流是继合校构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后的又一座里程碑。此刻,再度沉思上海大学"求实创新"校魂,如何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既是审视我们学生工作的历史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
从创新形成机制看,创新能力的不足、动手能力不佳等一切弊端的根源,是质疑精神的缺失。秋季学期笔者志愿填报南区工作组分到"质疑精神与表达力",完全基于自身思政素质严重不足。感谢学工办的核准,同时随笔交流一下"质疑精神与表达力"建设的认识和摸索。
"质疑精神"是经验主义最好的医生
实际工作中,一些辅导员会自然把更多的精力盯住玩网络游戏的学生,期末后也总是只找成绩掉队、试读警告群体学生谈话,为他们搭脉开方、指点迷津,在卓著的战斗力保证下,的确能从面上遏制了"问题学生"的学业危机。但另一方面,过于依赖绩点等学业指标,迷信成绩尚可或成绩进步者毫无问题,这于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来说,显失公平。拿我自身所带班级来说,数据显示,试读警告重复率一直很低,这个角度审视工作,不得不说是惨痛的教训。
"质疑精神"培养在学生工作中的探索
"质疑精神"培养在学生工作中,难度颇高,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教师层面,透过专题研讨或学生工作"会诊"等形式,以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热点难点来激发同仁们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
主阵地探索上,主要是通过活动课主题班会(观摩科技产品发布会写感言),易班项目申报,以及与卓越班学生建立咨询关系,以"假如我是苹果CEO,我会在不久的将来发布……"等为题头脑风暴的畅议。上述活动不仅让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品质,深刻认清自身的优势,培养学生卓越发现力,更让引发学生对机械电子产品的现状的反思。苹果,戴尔都是全球IT创新的代名词,从他们丰富的产品线看,凝聚了对整个世界的质疑!30多年前,当全球计算机专家和厂商都专注于CPU芯片字长位数速度等处理能力的时候,乔布斯并没有盲目做别人正在做的事情,他深耕青年用户群体,深刻体会到电脑应该是一个讲求外形、颜色的工作娱乐管家,他质疑当时所有的功能性电脑,重新定义苹果电脑,将产品精准推广到适应消费者,使苹果获得了市场的支持。
"表达力"是辅导员的第一张名片
表达力也是笔者弱项所在,刚开始工作的前几年,我总以为深研思政某一领域,是实现辅导员专业化提升的必由之路。"主阵地"的工作对象只有18-22岁,基于这种龄群的认知模式,我们更多的是需要与学生有共同话题内容、表达平台、体验方式,而不是像思政教师那样系统性地讲述某一个政治观点或强调某种行为的重要社会意义。并且从辅导员工作职责要求来看,对全面性的工作方法有着严格的要求,具体体现在综合表达力、应变能力、决策能力等方面。我办公室有位年长誉高的老师,总能找到瞬间拉近距离的谈话技巧,譬如受话女生来了,她先从"你的围巾好漂亮"启题,让学生瞬间有被重视被认可的感觉,渐渐地愿意敞开心扉聊生活、学习愿景,在自足中诚恳找出自己还存在的不足。有的时候,她可以通过"尝点我刚买的点心,你肯定刚下课还没来及吃饭",让男生在母亲般关怀、依赖和包容中,学会勇敢承认错误。语言力在学生工作中太重要了!我想,提升表达力,可借鉴的方法有:1、情景模拟,诸位老师的语言表达会产生出的不同效果,请专家点评,辅导员在比较中选择和学习。2、辅导员舌尖擂台,以训练快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力。3、辅导员表达力案例撰写。有效的表达,需要沉淀和固化。
大胆质疑,合理表达
——"培养大学生的质疑精神与表达能力"之我见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 李志峰)
明代哲学家陈献章曾曰:"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他言简意赅的阐明了"为学"与"质疑"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质疑精神是一个从事科技工作的人必备的一种品质。历史上伟大的发明创造,几乎都与"质疑"脱不了干系,牛顿若不质疑前人的论断,就没有日后的牛顿力学;乡村医生琴纳若不质疑奶牛场的女工从来不得天花,就没有日后天花疫苗的发明。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研究者所具有的良好的质疑意识是研究活动的催化剂。创新人才要创"新",就不能只是重复前人的工作,而是要有新发现和创造。这种发现与创造,就是从"质疑"前人的工作开始的。大学生作为未来创新人才的后备力量,在大学中培养质疑精神至关重要。质疑精神培养,更是培育创新人才所必须的一个环节。从一定程度上说,培养大学生的质疑精神比培养大学生的解疑能力更为重要。
笔者认为,因我国大学之前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大学生虽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但在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有欠缺。这就需要在大学的学习中从头开始培养大学生的质疑精神。结合当前实际,笔者认为培养大学生的质疑精神,需要预先营造一种敢于质疑,大胆质疑的氛围和环境,而不是按照传统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更不能让学生继续死记硬背已有的知识,继续树立权威,让大学生不敢也不想去质疑。区别于欧美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初步完成的质疑能力培养(当然其基础知识教育相对于我国较弱),我国大学生的质疑精神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等"是"等"不得的,快马要加鞭,响鼓需重锤!作为一名辅导员,个人以为应该鼓励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做学习的主人";应当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论对于什么事情都要心存疑问;鼓励学生质疑他们所学到的东西并提出问题。同时,要通过与专业教师沟通,为学生营造轻松开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能有勇气质疑,对于质疑要鼓励,要帮助大学生丢掉思想包袱,破解"唯书,唯师,唯众"的心结;改变之前应试教育形成的被动接受,机械记忆的习惯;培养善于提出问题,不迷信老师,大胆提出质疑的新习惯。笔者相信,起步虽晚,但只要我们用心构建良好环境,大胆质疑的大学生会越来越多!
敢于向一些理论、学说挑战,这是科学质疑的重要原则。质疑是一种精神状态和精神境界,是对已有理论学说、观念思想的一种态度。但笔者认为大学所培养的质疑精神并不是怀疑一切进而批评一切和打倒一切的态度,而应当是对面前的事物的一种审视态度。拥有质疑的权利不等于可以无条件地滥用。
辩证的否定需要革命的批判精神,但是"大胆质疑"也是"无理取闹"的邻居,一不小心就会越过界线而自己却浑然不觉。这就需要培养大学生合理表达的能力。唯有"合理表达",才使"大胆质疑"不会变为"无理取闹"。表达能力与质疑精神同时培养方能相得益彰。年轻容易气盛,情绪比较激动,学生在表达中会夹杂太多个人情绪而忽视一些实践证据,故"其言不让"而"夫子哂之"。笔者认为,培养我国大学生表达能力,要结合我国国情和社情传统,较之于开朗奔放的欧美,我国传统文化更讲究含蓄内敛,尊崇"礼"的往来。故在培养我国大学生表达能力的时候,要注重"礼"的教育。培养大学生即使有"理",也要有"礼"的习惯。个人认为不应当鼓励大学生当面反驳老师,当场提出异议这种在欧美较常见的方法;而应该鼓励大学生利用其他方式,如:电子邮件,私下沟通等新技术或合乎中国国情的方式方法进行合理沟通,使得大学生的"大胆质疑"通过"合理表达"更顺畅的开展,也使自己的质疑有"礼"、有"理"、更有"利"!
鉴于当前我国在高等教育之前,应试教育仍然是主流的形势,培养大学生的质疑精神与表达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确又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故让我们携起手来,坚信"疑者,觉悟之始也。"为培养更多具有"大胆质疑"精神和"合理表达"能力的未来创新型人才而共同努力!
关于质疑精神与表达能力之思考
(社科学院辅导员 陆耀峰)
质疑来源于好奇(一)
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幸福在哪里》,有一只小狗,问妈妈:"幸福在哪里?"妈妈说:"幸福嘛,就在你的尾巴上啊!"于是小狗就转着圈儿地想咬住自己的尾巴,转啊转,终于晕倒了。待它醒来,满怀悲伤地以为永远也抓不住幸福时,妈妈慈爱地说:"孩子,其实你不用费力地想去抓它,只要你抬起头向前走,幸福就会永远地跟在你身后。"
是的,我们每个人几乎都在寻求着幸福,而追求幸福的路途上,似乎央视的新闻采访和主持人白岩松给予了我们答案,但相信每个人心中仍会有不同的解释与期待,而这也就产生了一个核心的观念,就是质疑。正因为存在着质疑,我们依旧会问这么两个问题,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那么,质疑来自于哪里,质疑的产生因素有哪些?那么此时,我们就已经走上了质疑的大道。
可以说,人类文明的起源来源于质疑。在远古时代,人们不知道为什么太阳会从东方升起、为什么人会死亡、为什么打雷时会发生森林大火等等,因为无知与恐惧,所以出现了原始的图腾崇拜。但人类并不止步于此,而是开始产生疑问,疑问也通过实践得到了解答,而解答的成果也成为了记录,进而能够与他人一起共享,例如结绳记录天数、陶器记录收获、壁画记录庆典等。可以看到,远古的积淀使得经验通过口述、器皿以及竹纸等方式得以继承并不断完整,从而形成了当下的知识体系。也正是因为质疑,才会对原有的知识体系不断进行补充与更新。
那么质疑来自何处?应该说,质疑就来自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与工作之中,我们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人、事、物,也总会产生自己所不理解的内容,这些困惑就是质疑的一部分,但我们没有寻找到质疑的本源。为了寻找本源,我们已经尝试过从历史的源头寻找,但似乎历史离我们过于遥远,即使找到也容易产生一种与当下脱节的直观感觉,那么就从我们每个人出生开始寻找质疑的起点吧。
幼年时,我们会对身边的人产生兴趣并模仿他们,在0-3岁之间的无意识模仿状态之后,我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形成了主体与客体的观念,发现他人与自己的不同,模仿也不再是无意识的,而是有意识的记忆,在这一阶段,我们似乎仍然没有寻找到质疑,因为我们习惯了将质疑与"为什么"、"怎么会"等画上等号,但幼年的语言体系尚未形成,以这些词组来确立质疑的存在是不合适的。那么我们说,当自我意识形成之后,我们就已经踏上了质疑的道路之上。差异性与冲突性是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认识到自身与自身以外的不同,认识到自身需求以及理念与现实不同,从而可以这么说,非同一性是质疑产生的基本因素之一。而认识到非同一性之后,则需要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也就是非同一性的原因。这种以因果逻辑为导向的思维模式,也就形成了质疑的轨道。但在轨道形成前,我们需要一个动因,而我认为质疑的动因则是好奇。当然,也有人说是求知欲,但在我们尚未形成意识之前,很难说,我们会有求知欲,而是对世界的好奇才产生了婴儿手舞足蹈的需求表达。
但我们现在又要问,好奇在哪里?现在的我们可能会怀念身揣《十万个为什么》的自豪,会怀念无法无天的"小邋遢",会怀念睡前的《一千零一夜》,而现在呢?时光的巨轮似乎将我们的好奇都打磨殆尽,应试的教育也似乎只注重了质疑的结果而不是起源。去除一些功利性的目的,让我们重新拥抱"好奇",或许这样,我们的质疑才是完整的。
表达来源于自信(二)
一般我们提到表达能力,首先会联想到口才好、妙语连珠等衡量标准,而这种语言表达能力也只是表达能力的一个方面。可以这么说,人类通过表达来实现自己的需求。原始社会在没有语言的基础上,会以声音的长短、大小来传递不同的信息;而新生的婴儿也会以啼哭来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并告诉他人自己可能会存在的需求;而我们的一个眼神、表情或是身体的扭动都是在向外界传递着信息;同时,我们还会通过文字、图片以及影像等来反应自己的相关理念与看法。可以说,这些都是表达的一种方式,而这种方式也会产生了相应的量化指标来加以衡量,换句话说,表达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不断完成、提升相关指标与要求来实现的。
表达看似简单,但其发生过程可以说是有些复杂。那么,让我们以发生学的方式来一起探究一下"表达"吧。首先,我们作为婴儿时的表达一般可以称之为本能或者无意识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表达方式将减弱,随着而来的是有意识性的需求反映。其次,有意识性的需求反映是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的,要将自己与客观世界划分开来,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与客体的存在,进而意识到,客体作为资源能够满足自身的需求,从而产生表达的原动力。第三,在生存、安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进一步加强,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表达。
我们认为表达是一门艺术,表达是将个体自身多样性的需求以一种他人能够观察到并能够接受的形式进行展开;同时他也是一种手段,其核心是信息的传递与交换,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自身需求的最大满足。这似乎有些功利主义的色彩,但往往我们发现有些人表达了很长时间却不能说明自己的观点与立场,往往就是没有认识到,表达是实现需求的一种重要手段。
而"表达"也是需要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先会帮助"表达"能够"站起来",然后帮助"表达"能够"健步如飞",最后帮助"表达"能够"腾云驾雾",而这个朋友就是自信。为什么说自信是表达的基础呢?应该说,人一旦认知到自身作为个体的特殊存在之后,就会产生与外界的冲突与不解,"自洽性"需要进一步加强,而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真"与"对"的概念,何谓真、何谓对也成为了逻辑思维的重要内容,而这种逻辑思维的能力往往会给予你以自信。仍是因果关系的逻辑思维成为主导,从而出于好奇,我们会去探究更多的问题,随着问题的不断得到解答,自信也就不断增强。
培养学生质疑表达,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机自学院辅导员 林欣)
当前大学教学分析式、接受式和封闭式教学现状制约着高校课堂,它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学生没有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和自己一样具有实践和认知能力的个体,把能力培养、知识获取的优先权、主动权交与学生,不轻视学生,而教学的突破口在于如何活跃课堂,关键是教师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和表达的精神。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勇于质疑。好的课堂,要改变教师为主体的旧形象,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去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不去激活学生的表现欲和求知欲,不去抓学生的消化和落实,那么,即使这个教师口才出色、知识丰富。到最后,他所讲的也不过是倾盆暴雨下到了水泥地上,水势虽小,但终归只湿了地表,渗不下去,流跑了。
创设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爱表达、爱读书,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语言交流课、实践课。教师善于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质疑、表达的精神是教师培养出来的,让学生乐于表达、敢于发言,最后,才能有学生的真知灼见。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无拘无束的平民化环境,观众感到放松、舒心,才能轻松表达。我们的教师若填鸭式的教学,一味的拿着教材在讲台上照本宣科,最终会使学生感到毫无兴致。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质疑精神,让学生学会质疑。目前陈旧的课堂教法依然存在,一是学生长期受传统教法的束缚,只习惯于听老师单项的"讲",没有养成课堂大胆质疑、积极思维的习惯;二是有的老师虽有引导学生质疑表达的想法,但缺少系统的教学方法,实行起来并不理想,因此没能坚持下去。
我觉得,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着手培养学生的质疑和表达,使之逐步具有"批判家"的眼光。这需要教师大力的启发和引导。重视学生的看法,让学生在质疑和鼓励中树立自信。学生的质疑、表达水平是在老师的鼓励中不断提升的。"好孩子是夸奖出来的""你要提倡什么,就赞美什么"。这就是教育的魅力和逻辑。质疑是一种不满足和探究。倡导、珍爱、鼓励质疑,符合学生的求知欲望,有了这样的观念并努力践行才会有学生质疑和表达的尝试,才会激发学生质疑的热情,培养他们的质疑习惯和能力。有了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那才是充满活力、高质量的课堂。培养质疑、表达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善于发现,提升想象力、顿悟力、观察力,尤其是培养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的能力过程,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喜欢教师,喜欢课堂。质疑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是激活课堂教学的关键。
从一张请假条看学生的礼仪表达
(影视学院辅导员 万喃喃)
从事辅导员工作,不时会接到学生递交给我的请假条,或者看到学生交给其他老师的请假条。几年下来,我发现在请假条里面很难感受到学生在人际交往上的礼仪表达。
首先是用来写请假条的纸张,大多数是从笔记本上撕下来的一页,有的只有巴掌大小。其次是请假条往往没有称呼语,能落笔先写上"老师:"的同学不多,能写上"尊敬的X老师:"的更少,请假条通常落笔就"直抒胸臆"——"我由于何事需要请假一次"。再者,请假原因书写结束后,能写上"望批准"的已经非常不错,能想到写上"给您增加了麻烦"的学生实属凤毛麟角。
请假条是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的一种中介和载体,我认为请假条应该采用信笺纸或者A4大小的白纸来撰写。首先应该使用敬语来称呼接受假条的老师,在清晰地说明请假事由之后,应该表达歉意并恳请老师的批准。
请假条一般寥寥几十字,它展现的往往不是文采的高低,而是个人礼仪的一种修炼和表达。为什么大学生们往往忽略了自己的这张礼仪名片呢?也许一是缺乏礼仪表达的意识,二是缺乏礼仪表达的训练,三是缺乏来自老师的礼仪熏陶。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如果老师希望面对一名有礼貌的学生,首先老师自己必须尊重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将礼仪符号传递给学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礼仪对待,就能够引发学生相应的礼仪行为。二是作为辅导员,可以通过首日教育、班会、个别交谈等渠道,将礼仪表达用主题讨论、团队训练等方式进行议程设置,强调礼仪意识,进行礼仪行为训练。三是可以引入外援,如请用人单位的HR来给学生讲讲职场礼仪。
辅导员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人生何其浩大,在短短的大学四年中,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处,需要交流、碰撞、升华的事情太多太多。毕业后,学生会如何记住我们?也许只是你教会他的一件小事——比如写请假条。
观影《泡沫人生》,启发学生质疑精神
(影视学院辅导员 朱亦春)
活动课上给学生看了《泡沫人生》,这部影片改编自法国鬼才小说家鲍里斯·维昂同名畅销小说,由导演米歇尔·冈瑞亲自执笔剧本,法国著名女演员奥黛丽·塔图联袂罗曼·达瑞斯领衔主演。给学生看这部电影主要想给学生以下启示:
1、艺术的表达应该充满想象力,是多维角度的,是自由的,是跨界的,不应受到拘束。正如小说中所描绘的:玫瑰色的云团会裹着恋人散步,钢琴会根据不同的音乐调制出不同的鸡尾酒……这支预告以美国民谣乐队The Lumineers大热单曲《Ho Hey》欢快的旋律串起富有想象力的浪漫场景,清新动人,彰显着童话般的魔力。唯美的镜头下,连34岁的奥黛丽·塔图也仿佛回到了《天使爱美丽》的纯真年代。
2、影片中充满存在主义,消费主义,未来主义的表达。后工业化进程对人类精神家园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人,不可能再象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的存在了。机械的打字,质子枪的孵化,流水线的操作,工厂的冷漠和科林对爱的最后挣扎形成鲜明对比。对影片的阅读有一定的难度,也督促学生去查阅资料,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3、对于艺术的态度,在消费文化和快餐文化的今天,大家要在一定程度上抵御过于商业化的表达,我们不能躺在《小时代》等类似电影的废墟上自得其乐,否则,文化将走向何方?后果将是没有出路!
质疑精神是不能离开专业空谈的,不是空中楼阁,对于文科的学生来讲,必须建立在广泛的阅读和思考上,才有可能产生怀疑的态度,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
创新来自质疑
(美术学院辅导员 宋洁)
《辞源》说"质疑"是"心有所疑,就正于人",是利用证据来提出疑问;"创新"是一种再创造的实践行为,它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而且事情往往是这样发展的,有了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正是这样的循环来驱动社会发展前进的步伐。
"学贵有疑",学生只学不问是一种可怕的状态,提不出问题一方面的原因可能是头脑的僵化,另一方面就是不自信;所以对大学生来说,培养他们如何自信的放开自己的思路比让他们"学会"更重要。
毕竟,对于创新这个过程来说,质疑正是启动开关。
l 泮池回声:大胆质疑,合理表达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表达能力?
(社会学院12124361 阮洁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诗一首:"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这种每事问的质疑精神正是当今大学生所缺乏的。据调查,学生"不问"有两种情况:其一,有疑而不敢提,不愿提;其二,不思考或不善于思考而提不出。
以我亲身经历为例,有了次上英语课,老师故意说错了某位名人,大家起初一片安静,然后老师问"同学们觉得哪里不对劲吗?"这才渐渐有人反应过来。
众所周知,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产生问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学生在认知、实践、探索等活动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这样就会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力。但在实际生活中,"惟书"、"惟师"现象在大学校园里仍然普遍存在。我们总是佩服那些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有自己独到见解的人,那么我们自己为何不能成为那种人呢?这些年,一直在讲创新意识、创新人才,若是没有质疑精神,连疑问都提不出又如何做到真正的创新。
本人上过两门比较锻炼人思维的通识课,一门是社会学院顾骏教授的"社会学思维",一门是蓝箭老师开的"智慧地球与人类生活",一文一理。前者重在分析社会热点事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后者则是对宏观的人类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生活的展望。采取的都是课堂交互形式,课堂气氛较之"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更为活跃。我还记得在当堂的手写论文上,老师把我自己的观点圈出来,当时很感动,因为老师真的是认认真真把我粗糙的文章看完了。蓝老师则善用网络平台,他一直鼓励我们课下发邮件与他交流,每次我发的邮件,他总是能抽空看完并且给予回复,每次收到老师的邮件都是忐忑不安又略带惊喜。第一次上课的PPT上有一句话"创新源于好奇,梦想成就未来。"正是这样的质疑和好奇,促进了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类今天的美好生活。这样活泼的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是我所期待的。作为一名有理想的大学生,大胆质疑,合理表达,是我力所能及的,也许一时的突发奇想,便能造就更好的明天。
真正的大学,应该是文化精魂的滋养之地,文化风骨的养成之所。所谓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不应缺乏质疑精神和表达能力。抛却流于形式的口号标语,或虚无飘渺的空中楼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表达能力,是学校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质疑精神与表达能力之养成
(机自学院2012级 郭青)
首先,大学生要大胆尝试,更要去创新。美国莱克兄弟试飞成功的一年前,德国著名科学家普遍认为,比空气重的物体不能飞起来。但是莱克兄弟不被当时的结论所迷惑,而是用事实否定了被认为已是规律的错误观点。可见人类挑战自然过程中,认识自然是不全面的,现在也一样,作为大学生更不要过份地认为现在一些东西、观点都是正确,应去用创新出的事实来检验它。这一点爱因斯坦是我们的榜样。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但当时大多数科学家并不赞同他的观点。可见即使是知识水平很高的人,有时也会被迷雾所缚而不敢去敢新,去否定。所以大学生要创新必须要敢于创新,要有想法。
其次,积极思考,培养开拓创造能力,这很重要。不断的思索可以让思维活跃,可以让问题越来越容易解决.经过思索的过程,一个人的思维层次可以不断提高,思维层次提高了,就可以灵活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久而久之思路就广了,就可以把一些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在学过思想道德这一课后,我越来越感到联想很重要,就像学高等数学一样,虽然知识杂乱无章,但是仔细思索会发现其实这些知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懂得这道理后,用联想的眼光看问题,我发现高数理解在一次次加深,思路不断拓展,在坚实的基础上,才能灵活解题。同样创新更离不开思索,这是同样的道理。
大学生要创新,必须有承受失败的准备。因为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世界上许多的科学家都认为"失败乃成功之母",只要有毅力,有恒心,一定能达到目标。创新的过程本来就是一次偿试,而且外界还有一个接受适应的过程,作为大学生应该有正确对待失败的态度,如果失败了,千万不要放弃。虽说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失败过后,应振作精神,对失败原因进行分析、思索,这样的态度有利于创造,有利于事物发展。作为一名大学生,现在正是构建知识大厦的黄金时期,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学习文化,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在大学这个好的环境下,应具备创新的想法,而且通过学习和接触社会来培养创新的思维,逐渐成为一名适应将来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卡耐基曾说过:"其实每个人身内都有原子,但是很少人能释放它;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金矿,可是有很少人能开采它;每个人身后都沉睡着一个巨人,但很少人能唤醒它,人的潜力像太阳一样,只要你让它发光"。朋友,你有潜力,快步入创新的殿堂吧!正像硅谷对人材要求:"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勇于创新不断进取"那样去做吧!
社会的激烈竞争要求我们必须要转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理论教学模式,只有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符合不断变化的社会的需求。因此,如何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永恒的课题。而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更应该敢于创新,勇于实践。虽然创新意味着可能会犯错,实践意味着可能会失败,但那又如何?正如我们对于青春的选择:不求无过,但求无愧!
质疑精神与表达能力
(管理学院12120570 李歆彤 )
质疑就是一个提出疑问的过程,其核心也就是思考力的锻炼。对现有的结论提出不同的假设,通过寻找足以支持假设的论据,通过逻辑思考得出结论。这整个过程需要的是思考的技术。也就是说光会质疑是没用的,质疑之后需要对假设做出思考以得到解决的方案。
表达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语音语调、表情、行为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表达以交际、传播为目的,以物、事、情、理为内容,以语言为工具,以听者、读者为接收对象。表达是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和阅读的综合运用;是各种学习能力、智力的尖端反映;几乎包括了一切高级行为、一切艺术、一切表露出来的情绪。
质疑精神
提出质疑的前提是思考,而思考恰恰是现在大学生最最缺乏的一个方面。我认为,现在的大部分大一大二学生都还沉浸在高中的学习氛围中,以书后答案和老师说的为准,很少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上大的通识课课堂中,老师往往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努力思考,这算是比较好的一点,然而在近代史、马克思、思道修等必修课课堂中,能做到很认真的听课不玩手机不开小差就已经很不错了,更别提思考一些深刻的哲学经济问题了。大学生的思考能力在逐步变弱,与此同时,质疑精神也得不到很好的培养。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教授,针对大学生的成长与自我完善,建议学子们应秉持一种质疑精神。"不要完全相信你老师跟你所说的话。"他说,"每一个理论、每一个想法都是会有一个理论作为前提的,但是这个理论不一定是完美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花一些时间把这些问题找出来并解决。"
所以我的观点是,要培养大学生的质疑精神,就必须先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不仅要学会灵活多变,还要很深入地挖掘其问题的内涵所在。经过我的采访,有同学表示,要培养大学生的质疑能力,就是要自由,要脸皮厚,多练。其实培养质疑能力我认为需要老师和学生一起努力,老师要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度,而不是填鸭式的教育。而学生也要做好自己的本分,质疑是没错,但不能过分。
表达能力
有了质疑精神,就会要求有一定的表达能力,要用明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思路,将自己的想法呈现在大家面前。
那么怎么培养大学生的表达能力呢?
首先是努力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仅口才论口才是远远不够的。君不见那些伶牙俐齿的"巧舌媳妇",尽管能说会道,但却登不了"大雅之堂"。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其实是由多种内在素质综合决定的,它需要冷静的头脑、敏捷的思维、超人的智慧、渊博的知识及一定的文化修养。为此,可努力学习有关理论及知识、经验。如学好演讲学、逻辑学、论辩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还有救是积极参加各种能增强口头表达能力的活动。如演讲会、辩论会、班会、讨论会、文艺晚会等活动。要多讲多练。凡课堂上老师讲的或自己在书本学到的知识都尽可能地用自己的话就出来,也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要有刻苦精神,要持之以恒。只要我们勤于学习,大胆实践,善于总结及时改进,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一定能不断提高。
浅谈创新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社区学院2013级理工大类 孙文文)
江泽民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换个角度来说,如果失去创新精神,无论是一个个体,还是一个集体,都将可能面临被淘汰。尤其是在高速发展的21世纪的今天,创新的重要性更显明显。因创新而逐步辉煌的人层出不穷,同时,因缺乏创新而失败的传闻也屡见不鲜。
从乔布斯创造的第一台"苹果"个人电脑到现在风靡世界的iphone5s,苹果一直被人们视为一段神话。然而他们的成功绝对不是偶然,而在于他们的不断创新。在苹果公司,创新想法可能来自于员工在走廊上不期而遇的随意交谈,或者是某个人产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好主意而临时召集的6人会议。在苹果公司的历史上,似乎从未克隆过其他公司的产品。从苹果II到乔布斯重返苹果公司的十几年时间里,苹果在微机史上创造了许多第一。即便在经营最困难的时候,苹果公司也不曾改变创新;即便在产品非常畅销的时候,苹果公司也依然推陈出新。对创新的热爱甚至偏执,应该是苹果公司能够坚持到今天的一个关键因素。
我们都知道,在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清王朝也曾辉煌过。那时的中华民族就是世界的权威,其他的国家都要像我们俯首称臣。然而,略微成功的清政府就因此而停下了发展的脚步,从此闭关锁国,过着自以为太平安康的日子。直到有一天侵略者的火枪大炮打开了我们的国门,满洲的皇族才开始恐慌,接着就被迫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赔偿各种无厘头的赔款,给中华民族的史书上抹上了屈辱的一笔。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缺乏创新意识,没有紧跟世界发展的步伐,所以才有了后来惨痛的教训。
集体尚且如此,更何况个体。一直生存在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我们,似乎习惯了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去探索和创新。常有老师对学生说:"这一章的内容考试不会考,我们就不讲了......."。这样我们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吗?我总相信这样学的知识只能是课本上的理论,不会在实践中产生很大价值。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使命,如果我们不懂创新,不去创新,中国的社会主义何来特色?
青春里的大学生活应该是充满梦想和想像,脑子里应该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想法,然后脱离陈规俗套去学习和创造的光辉岁月,绝不是拘泥于课本,总是循规蹈矩地模式化工作的机器。缺乏创新意识的大学生就像被削去棱角的立方体,没有一点个性和思想可言,在很多问题上也没有自己的立场。一个优秀的大学生不仅要学会如何学习,更要有能力把这些学来的知识在创新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才行。创新应该是每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
"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的"。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表达能力
(经济学院2012级 朱悦)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 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对当代大学生的一项重要素质要求。然而根据多项调查,我国大学生质疑素质状况不容乐观。但我国大学生的质疑素质确实令人担忧,那么怎么才能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呢?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对新异事物或未知领域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 是创造性活动的内驱力之一。一个人只要对某一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以致达到痴迷的程度, 他就会去努力地钻研它, 在拨开迷雾的过程中, 就有可能有一些惊人的发现、发明和创造。在现实生活中, 有一些老师对于学生的好奇心往往不加重视, 甚至予以扼杀, 认为学生爱钻牛角尖爱刁难人, 久而久之, 这些学生中本来很难得的创新精神的火花被熄灭了, 渐渐沦为四平八稳的庸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就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 并加以适当的引导, 要允许并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是做好一件事情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也是质疑精神的心理依据。教育家魏书生鼓励学生:"要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放声高呼, 我能成功","只要信心之火不熄,大器可以晚成"。很难想像,一个对自己缺乏自信的人, 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既要倡导学生敢于质疑, 热情保护和激发创新的内在动力, 又要引导学生善于解疑, 让他们逐步掌握前进和成功的有效方法和正确方向。要督促学生努力学习和掌握专业科学知识体系, 积累丰富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底蕴。
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表达能力呢?我认为可以设置相关的课程,尝试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有所谓的"三艺"即文法、修辞、逻辑,专门用来训练思维的"三艺"在现代也应是课程的基础。高校的管理者应该转变原来的教学理念,考虑在大学开设相关的课程。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大都是以讲授为主,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力推广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这也是对教师的要求,要提高每个学生写作水平,师生之间需要在课堂内外频繁的交流。组织一批有能力的教师,以保证教学的质量。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后,教师们可以开始评估不同教学方法的效果,最终推广效果最好的方法。
总之,不管是大学生的质疑精神还是表达能力,对学生的自身发展都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表达能力在某些方面比单纯传授知识来的更为重要。
"培养大学生的质疑精神与表达能力"之我见
(土木工程系2012级 张浩怡)
首先,我想说质疑精神的重要性。质疑精神是推动改革的动力,而改革是发展的源泉。由于我们不可能生活在各种方法制度都完美的世界里,所以质疑身边的事物就尤为重要。没有质疑就会陷入盲目生活的混沌状态。所以大而言之,质疑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大学生正可谓天之骄子,而且我们尚未进入社会,未被各种条条框框所限制。所以我们的思维应该更宽广,更敏锐。我们也更应该具有强烈的质疑精神,并且把我们的质疑合理表达出来。如此才可真正践行我们的大学之道——奋斗不息,创新不止。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表达能力?我认为质疑精神是与生俱来而勿需培养的,小孩子总有十万个为什么,大学生也一样。只不过质疑的对象不同。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质疑的是前人未解之惑,如此一来我们正是潮前观浪之人。但是,对于质疑精神的表达,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是有所欠缺的。由于受到传统儒家观念的限制,我们懂得要尊师重道,要三思后行,要致于中庸。夫大国,稳定压倒一切,所以我们中国人总在乐于维系一个已经稳定的状态。觉得存在的必然合理。因此即便心中有质疑也不表达,这是比较危险的。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在学校中,愚以为老师要放下身份,学校要放下架子。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建议。并把可取之处对已有事物进行改正,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质疑的效果。这样才能更好激励学生的质疑与表达。第二,质疑有时是在比较之中产生的。"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像他们一样做"、"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像他们一样做"。我们总在比较自己和其他高中同学所在的大学,为何不安装空调,为何没有补考制度,为何没有固定课程的等。我们也在比较我们的国家和其他的国家。为何我国没有全民社保,我国不能实现民主选举,我国没有多党分治。质疑本身有合理也有不合理,但是在我们探寻质疑事物的过程中,就会明白为何要这样,为何不要那样。所以说,开阔眼界,开阔思维,是质疑产生的条件。
总而言之,学校,老师需要更虚心。同学们需要更开放。当然,在表达质疑的时候,我们仍要谦虚谨慎有礼貌,不可让质疑成为随意发牢骚。学校、老师与同学之间亦可相互交流,使质疑之风起于校园,为将来改造社会打好基础。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质疑精神与表达能力
(经济学院2011级 王双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语里的"大学"不同于现如今的"大学"。但某种意义上那种发掘人类至善至美的目的,倒是不合而同。大学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在慢慢地走向成熟,形成思考问题的意识。时代也正是在无数的质疑与改善中,填充新鲜血液,不断发展、完善,进而一步步进步的。
我认为要培养大学生的质疑精神与表达能力,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校环境。蔡元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成功唤起了新时代青年的质疑精神。任何特立独行的想法,都需要一个相对比较包容的环境作为它成长的土壤。
自我意识的觉醒。人往往都是风险厌恶型的,总喜欢选择比较安全的方式来自我保护。从众、随大流,让自己不至于太过孤独,意识慢慢开始迷失,以至于到最后忘记究竟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要突破这层障碍,就必须学会独立思考,慢慢唤醒自己的意识。
敢于表达的勇气。质疑代表着与众不同,而长期的不合群,是需要勇气的。当所有人都在说"是"的时候,你的想法是"否",这个时候你有没有勇气从一群人里面走出来,大声地说"否"?
网络时代让信息大量的涌入每个人的生活,拥有质疑的能力、表达的勇气,对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至关重要。"有想法,敢发声"的年代,需要的是包容的土壤,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敢于表达的勇气。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表达能力
(机自学院2012级 刘泽华)
曾经有人把大学的环境比喻成"象牙塔",认为大学与社会没有相接,呼吁大学生们走出校园,更多地投身于社会的实践中。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追求实践化教学,各式各样的实践性活动进入了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但是大学生还是没有走出他们思维的"象牙塔"中,当代大学生的质疑精神与表达能力普遍不高。
一、质疑精神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质疑精神?首先,中国的学生一向被认为在求学中欠缺质疑精神,缺乏开放式思维,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将自己局限住。这是教育模式所导致的,中国的学生追求严谨的求学精神与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从小学开始以来的考试形式都重视在得分这个点上,使得中国的学生往往没有办法自己打开思路去质疑。相比之下,欧洲美国的教育模式更加的多元化,课堂环境更为轻松开放式,追求的是广开言路的求学,同时他们的考试形式也更丰富,并没有一味追求正确的答案,这也形成了他们的质疑精神普遍高于中国大学生的情形。
要培养大学生的质疑精神,我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形成更多元化的课程模式与考试模式。在课堂上并不是老师单方面的传授课本上的知识点,学生随着老师的口述进行笔记,而是应该双向的互动交流,老师通过点拨,通过提示让学生更多的主导课程,主导自己的思维,从而会去质疑,会去主动探索。试想一下,如果所有的课都是围绕着课本上的习题例题以及老师的补充题与PPT,大学生更本没有机会去质疑,没有机会去探索,更不要说培养质疑的精神了。
另外一点就是考试模式的多元化,虽然现在大学的考试模式相较于之前初中高中里全部以卷子形式的考试更丰富了,但是还是比较一板一眼。卷子形式的考试虽然可以很客观直观地表现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但是几乎无法得知学生对于知识点自己的看法与见解,有些课程采用的是论文的形式,但由于缺乏指导老师的点拨,论文的水平普遍比较差,很难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还有很多学生过于借鉴他人的意见敷衍交差。所以,丰富化考试的形式也可以培养出学生的质疑精神,例如进行一次答辩,进行一次成果展示。这些都是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的火花,开发他们的思路,从而进一步开拓他们质疑精神的有效方式。
另外我想说的是,质疑精神也不单单是模式的改变就可以激发出培养出的,更需要的是大学生自己的态度,需要的是他们自发主动的对于学习,对于特定的项目感兴趣,有看法,够重视,这样才会对那些学习的科目,特定的项目产生要做的更好的想法,激发出质疑的精神。
二、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也是大学生如今普遍欠缺的一项能力,大学生对于表达往往存在着一些障碍。归结下来,现大学生主要是不愿表达、不敢表达、不会表达三种。其中不愿不敢表达是表达的态度上存在问题,不会表达是表达的技巧往往不够成熟。
大多数大学生对于任课的讲师的私下交流几乎为零,除了询问作业情况,请假以外,大学生都不会主动去与讲师进行交流。甚至有些学生,明明不了解老师布置的作业还不愿意去问老师,等到最后节骨眼了也只是找同学解决而已。为什么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会那么大呢?首先大学不像初高中,老师除了授课之外不会管理学生各种学习生活,不会盯着学生交作业,那就更需要学生的主动性去寻找老师了。另外不止是对于老师,表达的对象对于大学生来说还有许许多多,校园中的也好,社会中的也好,关键在于不要怕表达,有问题主动的与交流一定会给自己带来益处,把问题藏着永远也不会得到解决。
同样,也只有多交流才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技巧。没有谁天生就是一个表达能力超群的天才。在表达的过程中,可能顺顺利利,也可能会碰壁,总结下来经验那就是表达技巧的提升,就是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
因此,所谓的表达能力,也就是敢于表达,甚于总结表达的经验,运用好表达的技巧,对于大学生而言,表达并不难,难的只是跨出那一步,将表达自我成为一种习惯,成为求学成为生活的态度。
培养大学生质疑精神与表达能力之我见
(文学院2012级 向彬彬)
什么是质疑精神呢?从字面上理解,首先就是要敢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乐于探索问题,用怀疑的眼光对待问题。提问是学习的开始。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就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为什么缺乏质疑精神与表达能力?
应试教育的弊端及教学方法死板性是主要原因。以大多数课堂为例,我们大学生总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将已有的、高度整理的信息呈现给我们。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听课,把高度精炼的现成知识记在脑海。老师一股脑地讲授知识而不给学生自己思索的空间,这是不够的。我们的学习主动性日益降低,只会越来越依赖填鸭式的教学,越来越懒。另外,我们"尊师重教"的思想传统也有着一定的约束性(从小,我们便被要求在课堂上保持安静,专心听老师讲课)。在课堂上,很多同学不敢发言,羞于开口或者不屑发言。不愿发言,甚至不愿思考的我们,谈何培养表达能力呢?
如何解决?
面对当前大学生缺乏质疑精神与表达能力的现状,我认为,我们更应该从努力创造培养质疑精神与表达能力的客观条件上入手。学校可以开设相关心理辅导的课程,激发内心潜能,开拓思维,让我们明白质疑与表达的重要性。
Ø 三位一体培养质疑精神
我认为培养我们大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表达能力可以从课堂、课下和考核方式这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改变原有的填鸭式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要同学们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而且也可以多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多鼓励大家提问题,并将回答问题、提问题等课堂参与度计入到平时成绩中,促进同学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课下,应该多多鼓励大家看书,看报。只有知识面广阔,胸中有丘壑的人,才会想得多,分析问题时才会更加深入。学校可以多举办一些活动,比如读书节等来营造读书的氛围;也可以让图书进到同学们的宿舍中,在每栋宿舍楼里都设立一个小小的图书馆,可以让同学们自由借阅图书。当大家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疑问自然就会出现。表达其实类似于写作,看的越多,懂得越多,才能表达的越多。
最后是关于考核。现在很多同学的学习都是因为成绩而学习,因自己能有较高绩点而学,并不是热爱学习本身。当然,这并不是说重视最后的成绩不好,而是应该更主动地学习。倘若将同学们的质疑和表达能力也计入到最后的成绩中,相信大家会更有动力来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外语学院 靳一囡)
Ø 浅谈大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我看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对生活,对学习,对人生都有很多的疑问。疑问来自思考,只有一个人不断地思考,才会产生疑问,产生疑问之后,进一步思考,质疑就是这样不断思考的过程。在平时,我们要留意生活中一些看似平常的现象,打破定向思维,多多思考。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教育变成单方面的传授与接收,我们缺乏自己的见解,有时候,即使心中有疑问,因为种种原因也不会说出来,缺乏质疑的勇气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要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很多时候,质疑的过程是痛苦的,不被别人所接受的,这就要求我们选择一种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举个例子,在乐乎上看到一个帖子,一位同学问学校武保处:"上下学高峰时刻为什么不把南区大门开大点?"相信这样的疑问大家都有,但是并没有每个质疑,所以,不但要培养大学生的质疑能力,更要培养大学生质疑的勇气,说出来的勇气。这几天,我发现上下学时候,南区大门确实全开了,这就是我们质疑并且表达出来取得的好的结果。
(土木工程系2012级 丁敏玲)
Ø 填鸭式教育之弊端
由于现在的大学生都是经历过高考的同学,对于高中那种填鸭式的教育已经习以为常,就好像"1+1=2"这条数学公式是已经被无数人证实并且推广过的一样,它并不存在错误,而且也无需质疑,高中的知识就是这样,老师们传授被反复确认的知识,并且再三强调自己的正确性,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的质疑能力越来越少了。
(社区学院2013级杨文耀)
Ø 创设平等的氛围和激励机制
我觉得最需要的是平等氛围和激励机制。在课堂或讲座中,教师上完课,学生听完课就结束了。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也应该在授课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发问,并予以适当的奖励政策。久而久之,学生会自动培养质疑思考的习惯,四年下来质疑精神和表达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同时,如果加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真诚地与每一个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慢慢引导学生自己的思考,构建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辅导员既是人生的前辈,也是心灵上的益友,那么学生自己也会积极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社会学系2011级 张佳洁)
Ø 质疑是创新的源泉
质疑是创新的源泉。现代大学生学习轻松,但是却缺乏质疑的精神,而在我看来,只有当一个人充分掌握了某方面的知识,或者是对某方面有足够的兴趣,通过知识的铺垫和兴趣的引导才会对现有的事物提出质疑。因此,培养大学生的质疑精神最主要的还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于表达能力,我觉得这还是在于平时一点一滴的锻炼吧,没有人生来就会很好的表达自己,这还是要靠自己在不断的表达中自我完善。
(经济学院2012级 程彦楚)
Ø 独立思考,勇于质疑
我们从小的教育就是成为"乖孩子"。在大学中,我认为老师应多注重我们的个性发展,鼓励我们独立思考、勇于质疑。我们自身也要敢于质疑,建立善于发问的习惯。采取灵活考试形式和升学制度,减少设置标准答案。
(中欧学院2011级 林璐悦)
Ø 打破思维模式
质疑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对其思维模式的塑造,打破惯有的被动接受的思维模式,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我们首先要教会的是他们怎么思考。
有质疑精神的人他的思想肯定是多维度的,他看待问题的角度是多方位的,在某些方位可能是想不通,他提出质疑,这才叫质疑精神,所以基于这样的考虑,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培养:
1:开一门科学思维课,训练大脑思维的逻辑性和看待问题的多面性
2:平时多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急着下结论
(理学院 12120678 王心远)
Ø 注重交流,鼓励提问
大学里几乎不需要每次上课前交作业,也很少有单元测验或月考,学生很有可能平时松懈下来,期末时来个突击学习。这样学习就少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候。因此应当鼓励学生平时跟上老师讲课的步伐,有自己的判断力,可提出疑问、可质疑权威,多与老师沟通探讨。 (文学院 10级中文系孟优悠)
Ø 静心推敲,举一反三
一次课上,老师询问大家是否知道马克思提出的五种社会形态,均答曰知道。老师又问对此是否有异议呢?众人沉默。静下细想,确有可以商榷之处。于是我想到何我们平常学习的时候不假思索,全盘接受了呢?或许是为通过高考独木桥,或许是我们已接受了太多"记下这个方法,记下这条公式,记下这个知识点"的教育模式,更加关注得分多少,没有"闲心"细细推敲知识本身。希望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能多一些专题讨论,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方法,使大学的学习从单纯的知识灌输走向引导研究,使我们能够学会举一反三。
(文学院 12级历史系 吴古月)
Ø 更新题型,增加讨论
期末考试时少出客观题,尽量使用主观题或者以读书报告、论文作为期末考试分数的依据。课堂上适当给出一些讨论性的问题,供学生发表意见,互相交流。
(文学院 11级中文系 顾枝鹰)
★ 校园采风
第三届莎士比亚戏剧节之外国语学院2013年度大戏献演伟长楼
2013年 10月24日晚,上海大学第三届莎士比亚戏剧节之外国语学院2013年度大戏---Love for Love 在伟长楼隆重上演。学校相关部处、兄弟学院以及外语学院的领导老师与近千名学生一起观看了这场精彩绝伦的演出。
开演前,外语学院院长周平代表学院感谢所有为大戏付出辛勤努力的每位演职人员,并预祝演出取得圆满成功。精彩的演出始终牵引着全场观众的心,演员们用心演绎自己的角色,两对男女主角情至深处,触动心弦,让台下观众唏嘘赞叹,掌声阵阵;感动之余,笑点连连,令全场捧腹,彰显小人物的滑稽幽默之表演天赋。音效、灯光、道具、服装的完美结合,让舞台节奏张驰有度;美丽的语言、地道的发音、精湛的表演,给观众呈现了全新的视觉与听觉盛宴。此次大戏的指导教师俞建村教授说,用一个词形容今天的演出,那就是"wonderful";特约嘉宾、来自芝加哥地区最大的华人表演艺术团体——芝加哥东方话剧团的演员刘承熹先生高度赞扬了学生们对莎翁戏剧的传承与创新。
Love for Love改编自莎翁喜剧《仲夏夜之梦》,本着在语言风格上忠于原创、在剧情上有所创新与突破的原则,学生们大胆地演绎了这部具有挑战性的喜剧。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整部戏以外语学院大四毕业班学生为主,低年级同学也参与台前幕后的各项工作,80余人的团队精诚团结,将近一年的厉兵秣马只为这一个多小时的精彩演出。在谢幕时无限的感动与感恩,期间的汗水、泪水、坚持、包容成就了外语学院全院师生的精彩。
今年是外语学院连续第七年举办年度大戏,也是自2011年上海大学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成功举办后继往开来的一年。七年来,我院应届毕业生自编、自导、自演一台外文大戏,在伟长楼为上大师生演绎经典,这是外语学院为学生搭建的一个良好的课外培养平台,也是学生们对大学四年生活的完美呈现。
( 外国语学院 于梅欣 陈励 刘苗)
人文社科学工联盟优秀校友与毕业生及家长交流会圆满举行
2013年10月26日下午13时,由上海大学校友会主办,上海大学法学院、外国语学院、社科学院承办的"新航星"之校友讲谈系列——优秀校友和毕业生、毕业生家长交流会在校本部J103拉开帷幕。本次讲谈分为三部分:就业形势讲座,优秀校友和毕业生、毕业生家长交流会,各专业学院咨询会。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有:上海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孙玉华老师、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国建老师、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魏宏老师、上海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傅新华老师、法学院院长助理姚锷老师以及三个学院的辅导员及毕业生、毕业生家长们。
讲座:就业形势分析
活动伊始,来自上海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孙玉华老师做了以"求职正当时"为主题的分析报告,孙老师分别从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流程、数据分析四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刚开始,一些关于2014年严峻就业形势数据的展示使大家对于来年的就业不免心生迷茫和担忧,但之后孙老师通过对就业政策详细的解析,对如何就业如职业测评、简历制作、信息收集、求职实战等的讲授,对毕业生行业分布和主要签约单位等一些统计数据的分析,使大家对于就业渐渐有了较为明了的认识,也对今后的就业有了自己的思考。
优秀校友和毕业生、毕业生家长交流会
讲座结束之后,三位来自不同行业的优秀校友与即将踏入社会的学弟学妹们进行了"毕业生如何走向社会"的主题讨论。首先,来自法学院07级的校友张松亮学长讲述了他的求职经历。张松亮本科法学专业,在实习阶段从事的是公司法务工作,但经过自己的努力和经验的积累,他现在从事的是公司投资专员的工作,这是一个涉及投资、财务、管理、营销等多项专业的工作,他说,法学专业使他变得理性、富有逻辑思考,这些是大学中形成的素养,正是这些素养使他可以胜任不同的工作。接下来,来自外国语学院的08级校友陈琛学姐向大家分享了她的求职经验,她认为求职一定要目的明确,要了解自己将从事行业的工作状态,针对性地去准备,刚开始实习阶段不要怕做一些苦活累活,处理一些杂事的同时正是积累经验的好时候,等到经验足够了,自然会有更多实质的事情等着你去做。最后,来自社科学院的03级校友代维亚分享了他考入公务员的成功经验。他觉得最重要的是品质,在面试过程中往往许多人因为太过于表现自我或者不合实际地回答,最终被刷下,他认为无论在未开始求职还是求职过程中,都不可忘乎所以,要脚踏实地,同时尽量地充实自己,使自己多些技能,那么在求职中将会占据更多的优势。
三位优秀校友分享完他们的经验后,毕业生和毕业生家长纷纷进行现场交流。首先是面试方面,三位校友给出的建议是:面试时要将自己的实力真实地展现出来,在展现的同时要了解公司需求,这样会增大成功几率,此外,最重要的是真实,包括简历制作、回答面试官问题等,如果为了使自己显得更加优秀而虚造简历或者虚假回答,都会使面试大大受挫。接着是薪酬方面,实习生一般薪酬都不高,有些人会接受不了低薪酬而想往更高的岗位走,但却实力有限,薪酬的落差该如何排解?三位校友认为刚入职时不要太关注工资,要全身心投入在工作中,踏实努力,抓住机会,你的价值的提升在你质变的那一刻,当你的实力足够了,薪酬自然会上涨。
各专业学院咨询会
结束了交流会之后,不同的学院前往各自指定的地点展开了咨询会,毕业生与家长一起就自己疑惑的、担忧的事情等与学院老师进行了探讨,老师们认真耐心地为他们做了解答。
本次活动属于人文社科学工联盟"职业导航月"系列活动之一。通过此次交流会上老师的讲解与校友的经验分享,使得2014届的毕业生们对于自己今后的就业有了较为明朗的认识,对于自己目前的状态有了新的思考和感悟。
(法学院、外国语学院、社科学院供稿)
★ 校外学工掠影
n 复旦大学
Ø 关于开展复旦大学"零排放寝室"推广活动的通知 (10.24)
Ø 关于开展复旦大学第十三届园区人节的通知 (10.24)
Ø 关于公布"青年复旦学校"第十二期学员入选名单的公告 (10.30)
n 上海交通大学
Ø 上海交通大学首现"外籍"生活指导教师 (10.1)
Ø 第三期"涵泽领导力培训营"读书会暨营员破冰活动"(10.08)
n 同济大学
Ø 关于开展2013年"同济大学青年英才计划"选拔推荐工作的通知 (10.18)
n 北京大学
Ø 北京大学开展新生党员培训活动(8.28)
Ø 北京大学医学部举办"爱•责任•成长"素质教育系列讲座(9.26至10.17)
n 清华大学
Ø 工业工程系于启动人生导师计划(9.20)
Ø 我校成立学生社团协会公益联盟(10.12)
Ø 中外学生志愿者赴清河小学支教(10.17)
Ø 清华大学举行第二届 "绿色嘉年华"活动(10.26)
n 南京大学
Ø 新生入学教育之青年骨干教师代表访谈会在仙林举行(9.11)
Ø 优秀学生标兵与新生分享成长故事(9.15)
n 武汉大学
Ø 生科院精心制作本科生联系卡 加强班级导师与学生交流(10.17)
Ø 教育部思政司司长冯刚于做客武汉大学学生工作大讲坛(10.21)
n 中山大学
Ø 中山大学举办2013级辅导员业务交流会(9.16)
Ø 我校开展本科生"成长轨"活动(10.15)
Ø 学生处举办"公益囊"和"悦读感"院系工作交流会(10.30)
n 浙江大学
Ø 举办第二期辅导员"午间沙龙"活动(10.18)
Ø 举办第三期大学生领导力提升班(10.22)
Ø 第三届浙江大学新任辅导员研究启航计划立项课题结题工作(10.23)
Ø 浙江大学口才训练中心首期学员招募(10.24)
Ø
责任编辑:张乃琴 执行编辑:靳一囡 王双双 阮洁茹 向彬彬 彭瑶刚 熊菲 张佳洁 张浩怡 郭青
[①]王远,刘静:创新精神的内核及其哲学底蕴,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卷第1期
[②]杨华,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9月第27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