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正文
《学工视窗》第151期

创建日期 2014/11/25 张乃琴   浏览次数   返回    
字号:   
 

学工视窗

151

上海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                     20141125

要闻集锦

2014年上海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特色项目推进会暨上海高校辅导员专题培训班结业典礼举行............................................................... 1

上海大学2014-2015学年本科生冬季学期首日教育顺利开展................. 3

上海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课课程改革与项目推进研讨会举行. 5

院系动态 ........................................................ 6

深度观察——交流与碰撞——上大学子赴英游学记....... 12

科克大学,风采一览................................................... 12

泮池学子,游学英国................................................... 21

校园采风

环化学院举办"成才奖学金"创立十周年暨2014年度  奖学金颁奖典礼............. 48

 

校外学工活动.................................................... 50

 

办公地点:A403               联系电话:66132243

编辑部门:学工办思政研究科      联系信箱:STUAO@department.shu.edu.cn

要闻集锦

2014年上海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特色项目推进会暨上海高校辅导员专题培训班结业典礼举行

    20141114日上午,2014年上海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特色项目推进会暨上海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研究能力培训班结业典礼在本科人才协同培养中心308多功能厅成功举行。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忻平,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徐旭,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名师邱伟光教授,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负责人胡申生,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陶倩,校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王军华,社科学院结对导师代表等老师与2014年上海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能力提升培训班全体学员、结对项目的全体辅导员一同参加了会议。

    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徐旭致辞。他表示欣喜地看到参与科研、教学与工作室结对的分管书记和辅导员,通过结对已经从一个工作实务者慢慢开始转型为会思考、会上课,善于把思想转变成文字与课件的学生工作者。同时他也相信经过2014年上海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思政研究能力专题培训,学员们可以收获科研的方法与路径,初窥学术门径,为成为一个优秀的思政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他还特别向在培训班与结对工作中付出辛苦劳动的各位导师表示诚挚的谢意,并坚信在各位专家、老师的指导下,各位辅导员一定能够在走向职业化、专家化的道路上取得更加长足的进步,学生工作队伍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工作者。

    紧接着是大会交流发言环节。首先是科研结对代表、上海大学信访办主任滕云发言,她结合自己与导师邱伟光教授学习交流的一些小故事、小细节,反映了邱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时尚"的科研观念,并感谢他的耐心指导和辛勤付出。邱伟光教授随后进行点评,他首先对上海大学开创性地推动提升辅导员教学科研能力的结对项目表示赞扬,这对打造一批职业化、专家化的思政工作队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他还表扬了滕云老师在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追求上进的进取精神和脚踏实地的科研态度。胡申生工作室结对代表、经济学院辅导员侯学标从"品读社会学经典论著,学以致用指导学生工作"、"调研上海家训家风文化,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悟行事做人道理"三个方面谈自己与胡申生工作室结对的收获与感受,并感谢胡申生老师一年多以来不辞辛劳的付出与尽心尽责的指导。胡申生教授随后以生动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对结对的5位辅导员进行表扬,并强调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营养指导我们的辅导员工作。社科学院思政课教学团队结对代表、数码学院辅导员魏利以"微课件"的形式展示了结对学习的进步与成果。顾晓英教授在随后的点评中除了肯定魏利授课时表现出来的成熟与气质,同时也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中肯而实用的意见和建议。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能力提升培训班学员代表交流发言中,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房昱和华东理工大学刘少文两位辅导员先后分享了自己在培训中的收获与感受,同时也分别对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与看法。

    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陶倩和校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王军华在激昂的音乐声中为培训学员代表颁发结业证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忻平为导师代表赠送感谢信和纪念品。

    忻平副书记做总结讲话,回顾了一年前辅导员与社科学院导师结对仪式的情景以及对结对过程中两支队伍实现了很好的融合并取得丰硕的成果感到高兴。他说,学工办、社科学院这两年开展的结对工作打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之间的通道,真正实现了课内外的联动,构建了开放式的德育工作格局,并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定了德育基础。最后,他表示,今天只是这个结对项目推进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未来希望学工办、社科学院能进一步整合校内外学科资源,发挥学科支撑作用,依托学科支撑协同创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

    辅导员与社科学院导师结对项目实现了教学和学工队伍相互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科研师资与实务工作者更好地对接。今后将进一步完善协作机制,促进两支队伍的深度融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设计,力求通过导师的指导和帮助将一支擅长打仗、能打硬仗的辅导员队伍转变为在自媒体时代善于发现学生需求、激发学生主体作用、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队伍,充分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协同发展,构建良好的学校德育生态,真正推进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学工办)

◆上海大学2014-2015学年本科生冬季学期首日教育顺利开展

    20141116日,上海大学2014-2015学年冬季学期本科生首日教育围绕"光荣与梦想——亮党员身份,引领同学共同进步"的主题展开,旨在发挥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模范作用,引领同学习共进步,从而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各院系结合院系特点和学生需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可谓精彩纷呈。

亮党员身份,实现光荣与梦想

    各院系紧密围绕主题,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音乐学院学生党支部自编自导自演"微视频"《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一名学生党员的心路历程》,视频展现了大学生党员发展的心路历程。机自学院结合校学工办的要求,在全院范围内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针对低年级学生,邀请高年级优秀学生党员分享成长经历,引导低年级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努力提高综合素质能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与科创氛围;针对高年级学生,以学生党支部为依托,分享优秀党支部、优秀党员的正能量事迹,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党员都能亮出身份,增强党支部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社会学院通过设立先进型学长学姐的经验分享环节,为同学们进行了"党员去哪儿"的专题分享,促使党员同学们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并安排了支部和党员介绍环节,将党员的名字列出,让党员们接受同学们的监督。通信学院开展"忆党团活动,展自然真我"活动,通过对自己秋季学期的状态进行反思、总结,鼓励大家在思想上要求进步,在行动上追求卓越,努力向党组织靠拢,并与学生会体育部合作开展"党员先行,活力通信"趣味运动会,展现青春热力。经济学院13级开展"热血征程之支部的力量"主题活动,支部以整体身份亮相,并且通过秋季工作述职、校园安全知识宣讲、党员发展流程介绍、自由问答等环节,向广大青年团员生动诠释了支部的各项工作,也展示支部成员的个人风采。生命科学学院邀请优秀学生党员,设立党员服务岗,在首日教育上亮身份,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身边更多的人,从而实现共同进步。

聚焦法治,深入学习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20141020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为深入学习四中全会精神,各学院在首日教育中重点学习了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其中,影视学院通过利用辅导报告、班级团组织生活、座谈会、视频资料播放等形式;生命学院通过邀请社科学院教授做主题报告,以院际交流的形式,开展此次学习,使学生认真学习和领会"四中全会"精神,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责任,增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优秀引领,分享成功之路

    见贤思齐,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校整合教师资源、发挥优秀学生模范作用,借力优质校友资源,进行经验分享,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学院启动导师制,发放导师制聘书、《导师制手册》,以充分发挥导师的引领作用;文学院举行了直研分享会;外国语学院进行优秀学长学姐分享会;材料学院通过将廷亚优秀奖学金决赛暨颁奖典礼与首日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培养学生向优秀学习,努力做学术的氛围;中欧学院继续推进"从中欧出发"院友系列分享活动,向同学们清晰地介绍了赴法学习的细节和一些注意事项。通过这些成功经验的分享,使在校学生对未来规划以及专业方面的就业或者实习有基本的了解,引发大家对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等问题的思考,真正达到了首日教育的目的。

互动交流,畅想人生

    思想是人类独特的宝贵财富,而交流是提高这一财富的必经之路。中欧学院通过继续采取菜单式选择,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参与互动交流的积极性;文学院通过 "继续推进卓越班级建设"建立各种兴趣小组,增进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社会学院和外国语学院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团日活动中的交流互动环节,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悉尼工商学院则是结合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从大学生爱情面面观、恋爱的几个阶段、几种常见的大学生爱情困惑、爱的语言、关于失恋、爱情秘籍等几个内容,给新生们做了一堂生动的爱情解读,帮助同学们解决感情上的一些困惑,从而更好的寻找到人生的幸福。

心系就业,助飞人生梦想

    近几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加,各个学院纷纷举办各类就业指导讲座,为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地指导。中欧学院和文学院邀请企业专业人士为毕业班同学们举行了一场模拟面试,使同学积累了宝贵的面试经验;悉尼学院针对就业中的心得和面试、实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讲解了三方协议以及签等的具体流程等问题,还邀请已经拿到国外大学offer的同学跟大家分享在申请过程;社会学院还邀请了学生家长共同参加首日教育,并对毕业生毕业流程以及非上海生源进沪就业做了详细解释;外国语、机自等学院都对即将毕业的学生的就业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帮助他们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为实现人生的梦想有一个好的开始。

    总之,本次首日教育各院系注重分层分类教育,针对不同群体学生量身定制活动菜单,既有宏大的国家政策层面的关照,又有贴近学生现实成长成才需求的设计,形成了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同学们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此次首日教育为同学们上好了冬季学期的"第一课",相信同学们在新学期会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学工办)

上海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课课程改革与项目推进研讨会举

20141120日下午,上海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课课程改革与项目推进研讨会在南区306举行。上海市教委学生德育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志伟,上海大学教务处常务副处长陈方泉、学工办主任王军华、副主任孟祥栋、社科学院副院长李梁、副书记魏宏、社区学院副院长何幼桦、信访办主任、悉尼工商学院党委副书记滕云、中欧工程技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李志芳、社会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陈然、美术学院学工负责人王岭山以及上海大学辅导员讲师团成员参加了会议。

会议首先由学生工作办公室张乃琴进行了课程改革及项目化推进情况的总体汇报。她分别从课程设立的缘起及意义、课程建设的路径与特色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同时汇报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课作为2014年上海高校辅导员工作培育项目的建设成效和今后的推进方向。随后,三位辅导员老师作为授课教师代表发言。社会科学学院陆耀峰从课程教学体系的深化与教学资源联动的角度提出了见解和思考;社区学院刘娇蕾从教学方式的拓展方面角度介绍了实践课教学在易班网络的实践与探索;管理学院李勤在教学团队的管理模式与专业化发展层面分享了心得和体会。此外,学生代表也分享了上课学习的感悟。美术学院的王云珂同学结合课堂上参与的教学项目和团队作业表示,通过形式新颖的课程学习,对于开拓思维视野,培养团队协作意识等方面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

在自由交流环节,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李梁对于课程建设内容进行了点评。在充分肯定教学成效的基础上,他希望今后能进一步加强社科学院思政课专业教师与辅导员讲师团的沟通与合作,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和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教学联动效应。教务处常务副处长陈方泉也从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管理的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从能从课程教学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联层面进行探索,同时进一步加强教学资源的投入,不断完善课程评价标准,从专业学科的角度把课程建设的更好。学生德育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志伟从辅导员教学工作的成效方面提出了几点希望。一是要强化学科支撑和教学知识的储备,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信息的搜集和传递,而是要上升到学科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和阐释;二是要建立保障教学工作的有效机制;三是从辅导员工作培育项目的角度,介绍了市教委对于课程类项目建设的相关要求,强调了学科支撑,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丰富性,以及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和吸引力的重要作用。

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课2000年开设以来,围绕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持续不断地进行教材更新与课程改革,2014年又被遴选为上海高校辅导员工作培育项目,提供了依托课程建设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良好契机。通过本次专题研讨会的专题交流,全面总结了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课课程建设的相关进程、展示了具有特色的教学成果以及交流了未来发展的相关建议。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将以最大程度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为目标,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促进两支队伍协同授课,不断推进课内外德育一体化进程。

 

 

院系动态

n  校园活动

Ø  2014 年"善行100"上海大学校园启动仪式举行

2014年10月23日傍晚,夜幕中繁星刚亮起,馨苑慈善义工队的干事们就带着装备来到益新食堂门口安置设备,进行各项调节,播放"善行100"爱心微电影,为接下来即将开展的爱心包裹劝募活动造势,积攒人气。(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Ø  材料学院学生创业团队参加第二季《梦想创业团》总决赛

2014年10月30日,由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大四本科生王晓同学领衔的名为《"海洋之心"创意坦桑石礼品网》的创业项目作为上海大学唯一一支的参赛团队参加了第二季《梦想创业团》总决赛的现场节目录制和答辩。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Ø  上海大学韩国乐天集团奖学金颁奖典礼隆重举行

2014年10月31日上午10时,上海大学韩国乐天集团奖学金颁奖典礼在宝山校区图书馆报告厅隆重举行。出席颁奖仪式的人员有:乐天玛特战略企划部南容旭部长、支援部闵晓雯部长、人事处洪莉处长、培训处罗瑞芳处长,上海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王军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樊春妹、党委副书记朱宏涛以及管理学院的老师、同学代表。

(管理学院)

Ø  外国语学院举行秋季学期第二次德育沙龙活动

2014年11月3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在校本部C302顺利举行了以"中英高等教育之我见"为主题的德育沙龙活动。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外国语学院新进教师韩静作为主讲人以自己国外求学经历与大家做了交流分享。

(外国语学院)

Ø  材料学院材料工程系"卓越工程师"暑期实习报告会顺利举行

2014年11月10日下午三点,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工程系学生"卓越工程师"暑期实习总结报告会在延长校区第四教学楼203教室隆重举行。会议表彰了获得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颁发的"见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资格证书的13名2011级本学生,特别邀请了"永冠杯"第五届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林振铭同学以及"蔡司杯"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获得个人一等奖获得者曹玉润同学进行经验分享,同时邀请了6名11级参加"卓越工程师"暑期实践活动表现突出的学生代表介绍了实习经历。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Ø  管理学院举办一对一简历指导活动

2014年11月13日17:30,管理学院在东区420举办了一对一的简历指导活动。本次活动邀请上海必胜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管理顾问林青、管理学院学生生涯发展中心主任李勤、智联招聘专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周婷晨作为简历指导老师,为每位同学现场进行一对一的简历指导。

(管理学院)

Ø  "光荣与梦想"·党员引领同学共同进步——通信学院2012级冬季学期首日教育顺利举行

2014年11月16日上午,通信学院2012级全体师生在东区翔英大楼J101、J201开展了以"光荣与梦想——亮党员身份,引领同学共同进步"为主题的2014-2015年度12级冬季学期首日教育活动。本次活动内容分为优秀学长经验分享、学管会成员介绍、辅导员安排相关工作以及党委书记寄语。

(通信学院)

Ø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第三次学代会、第一次研究生代表大会召开

    2014年11月16日,上海大学管理学院第三次学生代表大会、第一次研究生代表大会在东区蔡冠深讲堂隆重开幕。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朱宏涛、管理学院团委书记李晓磊、管理学院研究生专职委员吴琼、文学院学生会主席覃松出席了本次会议。共有120名正式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管理学院)

Ø  第六届上海大学材料学院廷亚优秀奖学金决赛暨颁奖典礼举行

拳拳廷亚情,悠悠材料心。一年一度廷亚时,真材实料显真我。2014年11月17日,材料学院廷亚优秀奖学金决赛暨颁奖典礼在J楼103隆重举行。参与决赛的有5位12级入选选手以及全体12级本科生。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n  首日教育

Ø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2014级自动化系第二团总支首日教育

2014年11月16日上午9点,在宝山校区CJ104,2014级电气6、7班和自动化1、2、3班团总支举行了以"党员在身边,路在脚下"为主题的首日教育。本次首日教育由电气7班承办,邀请到了科创导师贾文川老师为大家分享相关经历,介绍科创竞赛;也邀请了大四优秀党员,大家分享考研、直研、工作、出国相关经验。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Ø  "烈焰青春·热血征程"2013级冬季学期首日教育顺利进行

2014年11月16日,经济学院2013级辅导员郁丽洁与翟文浩老师携2013级第一学生党支部为全体2013级同学准备了以"烈焰青春·热血征程"为主体的的精彩纷呈的首日教育主题活动。同学们在活动中,感受到了支部的力量与学生党员的风采,让同学在党建引领下的团建活动中,寻找到了进步的方向。

(经济学院)

Ø  优秀学长精彩分享 引领同学共同进步

                   ——机自学院13级机械工程1-6班首日教育

2014年11月16日上午9点,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机械工程专业1-6班在CJ207举办首日教育系列活动,辅导员刘畅老师及两位优秀的大四党员参加了此次首日教育活动。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Ø  机自学院集智讲坛暨首日教育——分享科创经历,激发创新热情

2014年11月16日上午9点,在宝山校区CJ104,2013级电气6、7班和自动化1、2、3班举行了冬季学期的首日教育。科创导师贾文川老师为大家介绍科创竞赛和自己求学的相关经历。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Ø  感受优秀风采,规划起航之路

        ——外国语学院2013级学生冬季学期首日教育顺利开展

11月的校园清香而宁静,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冬季学期的首日教育。回首过去的一个学期,同学们都在以更加崭新的姿态接受语言专业的学习,忙碌的学习节奏换来的是充实的快乐!我们相信,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在此也感谢辛勤培育我们的各位老师们。

(外国语学院)

Ø  悉尼工商学院2014—2015冬季学期首日教育顺利开展

2014年11月16日,悉尼工商学院根据学校要求,同时结合年级情况,以"光荣与梦想——亮党员身份,引领同学共同进步"为主题,组织了丰富多样的首日教育活动。

(悉尼工商学院)

Ø  "好工作,马上实现" ——翔英学院就业指导讲座顺利举行

    2014年11月16日,通信学院、翔英学院2011级本科生2014-2015学年冬季学期首日教育活动在宝山校区顺利举行。出席此次首日教育活动的有通信学院党委副书记胡乾源老师,通信学院2011级辅导员庄琰、陈砚颖老师,各班班导师以及通信学院、翔英学院2011级全体本科生。

(通信学院)

n  座谈交流

Ø  2014-2015学年《校友讲坛》第九讲顺利举行

 2014年10月27日,材料学院2014-2015学年秋季学期校友讲坛第九讲——关于职业化的成长之路二三说,于J103圆满举行,本次邀请到的是嘉宾是89级陈瑜学长,现任中国人寿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自贸区支公司总经理。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Ø  外国语学院延毕学生工作小组成立并召开第一次研讨会

2014年11月3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学工团队与英语系领导班子、学院教学秘书等在C302会议室举行研讨会,专题讨论学院延长毕业学生的后续管理事宜。

(外国语学院)

Ø  美术学院2015届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成功举办

2014年11月16日上午9点至11点,美术学院在一楼大厅及雕塑大棚举办了2015届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本次招聘会吸引了上海市近50家企事业单位为应届生提供就业岗位。

(美术学院)

Ø  管理学院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室多篇论文入选"2014职业发展与就业管理国际会议"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支持举办的"2014职业发展与就业管理国际会议"于11月6-8日在安徽合肥召开。经过专家的严格审稿,管理学院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室推荐的4篇论文被会议录用。李勤老师论文《生涯教育对大学生生涯成熟度的影响研究》荣获优秀论文奖。

(管理学院)

Ø  2014-2015学年材料学院《校友讲坛》第十讲顺利举行

2014年11月8日,校友讲坛冬季学期第一讲在宝山校区FJ104如期举行。本期邀请到的嘉宾是来自82级陶瓷专业系的胡之奎学长,现任上海华鑫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及上海上市公司协会董秘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参加校友讲坛的还有电子信息材料系老师周晓。此次课上,学长从国资改革背景出发,重点分享了上海国资改革,对大家今后的就业方面的认识了解有一定的帮助。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Ø  机自学院集智讲坛第二十八讲——如何成功迈向科创之路

2014年11月16日上午9点,机自学院集智讲坛第二十八讲——"智绘梦想机制新境"——如何成功迈向科创之路在宝山校区CJ107室顺利举办。讲座特别邀请到上海市工程图学学会常务理事、Autodesk认证教师、机自学院机电一体工程实验中心主任技术总监、高级工程师陈勇老师,机自学院13级机械7-10班、测控1、2班全体学生认真聆听了本次讲座,讲座由马文静老师主持。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Ø  机自学院集智讲坛第二十九讲——如何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位

2014年11月16日上午10:00,2012级机自学院电气1-7班于四教512开展了"集智讲坛"活动,邀请了上海自动化仪表公司的资深人事经理、上海大学就业办资深顾问经惠丽老师为我们分享了关于未来就业方面的知识。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深度观察:"科学艺术与创新"上大学子赴英游学

编者按: 2014年的夏季一批来自上海大学的优秀学子怀着满心期盼和激动踏上了英国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国土。短短的十几日的英国游学,编织了一段悠长浪漫的回忆。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你不走出去看看,你永远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如此美好的风景。"走出国门,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一起解读英式风情。

l  科克大学,风采一览

科克大学的"世界一流学生体验"

(悉尼工商学院吴明龙,机自学院 周慧恩,国际交流学院 丁昭华、曾龙)

 科克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Cork,简称UCC)的前身为1845年成立的皇后学院,是爱尔兰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也是著名的爱尔兰国立大学联盟成员之一。她坐落于爱尔兰的第二大城市科克市,是一所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1997年该大学正式更名为现在的名称,校园环境优美,四方楼(Main Quadrangle) 是她的标志性建筑。

 围绕"世界一流学生体验"的目标,学生工作办公室与学生会(Students Union)极力拓展学生体验的宽度与广度,完成学生在校期间的3个转型,从学生进入UCC的第一年起,他们就得到了关于新生教育、校园生活、心理咨询、就业指导方面的全方位服务,从第二年开始,新生教育服务退出,校园生活、心理咨询、就业指导服务延续,直到学生完成学业。学生工作办公室这种从学生入学之日起就把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服务的理念、学生积极发出强有力声音与充分利用在线资源相结合的服务框架为UCC学生提供世界一流学生体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新生教育

     UCC新生教育设有专门的岗位即一年级事务协调员(First Year Experience Co-ordinator),由专门老师负责,她隶属于UCC招生办公室,需每月参加学生工作负责人主持的会议,工作职责是协调解决一年级新生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一年级新生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会得到学长帮助(Peer Support)团队负责老师的支持,隶属于UCC心理咨询中心。

  (一)一年级事务协调员提供的服务

 1、入学手册《First year guide to success》。这本册子涵盖了整个大一学年的每个重要日期提醒:诸如学期起止时间、假期安排等等,接下来会有从报到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报道第一天的行程要点以及第一周到第五周每天要做的学习准备的详尽安排。当然,册子里会有需要做的每件事情的详细背景资料,在这本册子里,每个进入科克大学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关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全部信息,真正可以做到一册在手,游遍科克大学的各种学生工作部门、学生社团以及各专业学科的信息。

    2、迎新周(Orientation week)。学生在这个时间内,需参加由校长和学生工作负责人参加的欢迎仪式、所学专业的学术信息会议、社团日、俱乐部日并了解学生团体信息、参加IT互动研讨并从在读学生中获取有效信息、熟悉校园环境和图书馆,认识朋辈导师、参加班级会议等等。

3、新生周(Fresher' week)。新生周安排在迎新周之后,目的是让学生习得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提升计算机能力、学会管理时间、学会沟通以及职业定位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UCC的每一位大一新生需在下面表格中至少选择2项:

项目标题

内容描述

 

熟悉时间表

找出讲座的时间、地点、代码

 

记笔记

掌握同时听、写以及有效记笔记的技能

 
 

学术写作与引用

句子结构

 

文章结构

 

语法与标点符号应用

 

成为学术思考者

不具备批判性思维看问题是片面的、扭曲的或有偏见的。具有批判性思维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论文、工作和生活。

 
 

时间管理

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并坚持下去。

 

实验室技能

撰写实验报告的技巧。

 
 

IT 服务

黑板、印刷、UCC的电子邮件和无线

 

抓住你的听众-沟通交流技巧

在科克大学的所有时间你需要去开发和使用的技巧。

 
 

参与校园生活

如何参与UCC社团、俱乐部等校园生活。

 
 
 
 

了解自己专业的就业方向

找出已经毕业的、与自己同一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

 

大学适应

管理自己的大学适应:

 

与其他同学联系

 

新环境

 

附加责任

 

常见问题

 

学业成绩

 

利用资源

 

新生活安排

 

疯狂美味

食品展示-食谱与烹饪技巧

 
 

 

(二)学长帮助团队提供的服务

学长帮助团队由专门老师负责,是一个学生志愿者团队,成员来自UCC各个学历层次在内的学生,每年约200人。在新生周内,每位新生将配备一位学长,之后,每位学长将以组为单位,按照自己的兴趣给10位新生提供更为专业的培训。整个团队为一年级新生提供为期一年的社会、情感、实践支持,并组织有关的训练项目。

二、校园生活

    一年级新生在一年级事务协调员以及学长帮助团队的支持下,逐渐完成由高中向大学的第一个转型,于是他们开始了他们在大学的第二个转型即以学生组织的形式主动融入UCC的校园生活,独立主体意识在这个时期表现的特别明显,例如:他们参与UCC学生中心设施的定价、体育设施的管理等等,当然,表现最突出的是学生组织自己开展的系列活动。UCC存在三类学生组织,它们是学生社团、体育俱乐部和学生会。与学校其他部门不同的是,这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组织,积极参与学校决策和开展各项校内外文体活动,具有高度的独立主体性。

   (一)UCC学生社团(Society

UCC的学生社团,一般以学生的兴趣及爱好为主题,也有和自身所学专业、来源地、情感和信仰等相结合。这些学生社团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供社会实践机会,锻炼创新能力和社交能力、扩大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和知名度等方面发挥了有益作用。

   (二)UCC体育俱乐部(UCC Clubs

UCC对体育运动非常重视。UCC俱乐部执行委员会(UCC Clubs Executive Committee)总体负责各体育俱乐部的审批、运行与管理,它对UCC面向学生体验的学术委员会(the Academic Council Committee for Student Experience)负责。UCC俱乐部执行委员会的主席也是该委员会成员之一。

    1.财务管理

UCC俱乐部执行委员会下设俱乐部财务委员会(Clubs Executive Finance Committee),它为各俱乐部制定了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俱乐部的各项开支只能通过财务负责人向UCC俱乐部执行委员会申请。每年新学期开始时要开会决定给予每个俱乐部多少年度资助(Money Grant),该结果需上报UCC俱乐部执行委员会批准通过。同时对UCC体育的两大赞助商爱尔兰国立银行(Bank of Ireland)和LEE河酒店(River Lee Hotel)的年度赞助金额进行分配,分配方案也需报请UCC俱乐部执行委员会批准通过。2013年,UCC一共为各俱乐部投入45万欧元。

    2.体育奖学金项目

UCC2008年开始加入了爱尔兰大学生体育人才奖学金项目(Irish Institute of Sports Elite Athletics Scholarship Program),每年都有数名大学生获得奖学金,每年奖学金总额大概10万欧元。从今年开始,UCC得到了爱尔兰国立银行的支持,增加了高水平体育新生奖学金项目(High Performance Athlete Entry ScholarshipsHPAE),2014年有6个名额,他们将免10%的学费。

   (三)UCC学生会(UCC Students'Union

UCC学生社团中成员遍及全校的就是UCC学生会。学生会是非常活跃的组织,为学生提供许多日常生活上的服务,负责学生学习方面,如课程要求和规则等,参与周边社区的服务工作,联系协调其他学生社团,代表全体学生参与学校部分决策。UCC全体在校学生自动成为学生会的成员,他们具有投票选出学生会所有工作人员的权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加学生会不同职位的竞选。

学生会工作人员由UCC全体学生投票产生,具体为:主席(President)、副主席(Deputy President)、学生福利负责人(Welfare Officer)、教育负责人(Education Officer)、商业和对外联系负责人(Commercial & Communication Officer)。以上五位由全体UCC学生投票选出,任期一年,每月领取薪水。这一年中,他们都不能像正常学生一样在校学习,他们必须中断学习一年。学生会还设置有其他志愿者岗位。

学生会的主要政策决定机构是学生议会(Student council),由学生会的工作人员以及全体班级学术代表们组成(Academic Class Representative)。UCC各班级都有由全班同学选出的班级代表。班级代表分为班级学术代表和班级娱乐代表(Entertainment Class Representative)。如果本班的学生有任何关于对授课教师、系、学院的意见和要求,可向班级学术代表汇报,同时他还给班级成员提供考试压力缓解指导、学习方法和技巧指导、演讲和表达能力指导等服务。后者主要通过与俱乐部或者社区酒吧等机构联系来举办促进班级成员感情和加强友谊的各种活动。

三、心理咨询

受身体、心理以及爱尔兰文化因素的影响,UCC大学生在完成第一、二转型的过程中呈现出很强的主体独立性的同时,也会碰到一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例如: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学业困惑、饮酒过度、性创伤等等,这时,他们就会得到UCC心理中心的专业咨询师的帮助。UCC心理咨询中心现有工作人员11人,包括1名负责人、1名秘书、2名全职心理咨询师(每周工作5天),6名兼职心理咨询师(每周工作3天),1名学长帮助团队负责人。这些工作人员通过线上与线下两种方式给学生提供焦虑、紧张、抑郁与情绪低落、自卑、学业焦虑、家庭及人际关系困难、大学角色转型、丧亲之痛、饮食障碍、性创伤、酒精与药物滥用等方面的心理咨询服务。

(一)线上服务

    1、计算机辅助生活方式管理(Computer Aided Lifestyle Management

简称CALM), 是一个提供给UCC在校学生与教职工在线多媒体程序,采用互动式自助工具来识别、缓解所遇到的问题,如焦虑、抑郁、失眠、紧张以及物质滥用。该程序需要设置自己的用户名与密码,所以是保密的,学生可以使用5种自我服务的工具来缓解自己所遇到的问题。

2、身心健康播客(Wellbeing Podcasts):学生可以通过聆听关于正念放松、身体锻炼、睡眠与饮食方面的在线播客,帮助自己提升在这些方面的应对知识与技巧,从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教育方面的资源( Resources for Education) 简称:RED):学生

可以通过阅读在线资源获得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例如:如何更好地学习、如何做笔记、如何写作、如何养成批判性思维,如何应对考试及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4、电子气压计( The Electronic Personal Use Barometer,简称:E-PUB):学生可以使用该气压计,对自己的酒精使用度作一个简短的自我评估,并得到详细以及个性化的反馈。

    5、自我帮助信息(Self-help Information

    1)我的心灵(My Mind Matters)是一个专门针对爱尔兰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网站,是由爱尔兰高威国立大学(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Ireland Galway ,简称NUIG),都柏林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 ,简称TCD),唐道克技术学院( Dundalk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DKIT)和科克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Cork,简称UCC)等四所大学共同合作的试点项目。该网站不仅是发布一些自助性文章,也插入一系列针对学生的网上课程,并提供专业的网上咨询服务。

   2)应对抑郁症(Students Against Depression)是一个为处于情绪低落、抑郁、甚至有自杀想法的学生提供指导信息的网站。

   四、就业指导

 UCC大学生在陆续完成第一、第二个转型的同时,进入了他们的第三个转型即毕业与就业,这时他们会得到UCC就业指导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指导与帮助,这项服务开始于大学一年级,一直持续到学生毕业。该中心共有30名左右的专、兼职职业咨询师,主要从以下方面为学生提供服务:

    (一)"一对一"咨询服务。任何在校的大学生,无论是本科一年级,还是硕士,博士生都可以采取电话、网上预约的方式,与就业指导中心专业的职业咨询师进行30分钟的"一对一"咨询服务。咨询的内容包括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实习岗位申请、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就业能力评估、不同行业的了解以及欧盟就业情况分析等等。

(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在一年级的新生教育环节,UCC学生就能接受到就业技能和规划的培训项目。在就业技能方面,中心列出了就业技能所需要的智力技能(8个方面)、人际关系(9个方面)、组织能力(7个方面)、计算机技能与创业技能(11个方面)等等,并提醒学生在大学生活里注意锻炼和培养这些技能;在职业规划方面,

UCC学生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确立职业生涯方向:就业或者继续学习两个方面。

1、就业。学生如果选择就业,首先需要关注两个问题:你对什么感兴趣?你最关注从工作得到什么?(薪水,发展机遇,尊重和快乐)?其次是思考自己的需求、调查企业和职位的要求以及就业市场现状、与职业咨询师交谈并得到反馈、总结获取的信息、做出自己的决定。

 2、继续学习。学生如果选择继续学习,则能够从中心网站上获取到攻读硕士和攻读博士学位的情况介绍,可查到非常详细的关于科克大学、爱尔兰大学、欧盟国家大学、海外其他国家大学的专业介绍、主要研究团队、主要实验室介绍和导师联系方式、高校经费(企业支持、政府扶植、基金会赞助、国际组织捐赠)以及一些国家历史文化介绍等方面的内容。

(三)简历制作指导

  1、简历制作指导。中心网站上有44页的PDF文件,里面有简历制作技巧、格式、步骤,还有70个学校专业学生标准模板的展示,以及30个职业咨询师的视频讲解。

 2、企业线上申请表格填写指导。中心网站上有9PDF文件,文件指导学生如何线上完成表格申请,如何表达自己的核心优势,增加个人简历被检索的概率并有一些注意事项。

    3、推荐信来源。欧美企业有传统的行业推荐信制度,于是UCC把在各个大公司的校友、有渊源的企业高层领导以及人力资源经理的联系方式、工作企业和职位都放中心网站学生可以自己找相关的人员联系并寻求推荐。

 4、就业面试指导

 1)"第一印象"培养和管理,包括礼仪、待人接物以及不同场合的着装打扮。

 2)面试模拟展示。   

    3)知名招聘网站链接,内容包括面试内容、面试电视节目的链接,来源于爱尔兰、英国和欧盟国家电视台和网站视频资料。

 5.兼职岗位信息

 UCC给每个新生都有一本校内兼职岗位的小册子,里面详细列出了如何申请以及什么时候申请校园兼职信息;还有科克市提供的兼职岗位的公司信息,这些岗位按照公司头字母从AZ排序,并标明具体兼职岗位、时薪、具体工作时间要求、岗位技能要求和具体联系方式等;还有学校和社会机构提供的志愿者服务信息,以及怎样加入志愿服务的具体联系方式和网页链接。

 6.自主创业指导

 UCC有专门的老师具体指导学生前期创业的准备工作。需要就业的学生从分析自身独特优势和资源入手,了解相关行业和领域、撰写商业计划书、分析市场调研报告、了解欧盟和爱尔兰政府财政支持以及优惠税收政策,最后和职业咨询师一对一的交谈,符合条件的学生参加由UCC和政府资助的创业培训计划。

五、借鉴意义

(一)把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理念

    UCC学生工作办公室把学生入学之日起,就把学生当做一个整体来服务,集中的表现是学生在完成自己在大学期间的3个转型中,许多的工作都是同时进行的,而不是简单按照学习时间顺序来按照工作。在一年级的入学教育中,UCC学生工作办公室工作重点不仅放在帮助学完成由高中向大学的转型,也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学生将来的学习与职业规划上,这样一来,学生一来到UCC,就知道该如何更有意义地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的广度与深度。   

(二)学生发出强有力的声音

 学生参与学生服务已经什么新鲜事,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学生参与服务的

程度有多深。UCC学生会在学生服务的各个层面都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处处发出自己强有力的声音。在学长帮助团队项目里,学生在接受完负责老师相关培训之后,就能独立开展工作,帮助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所遇到的任何问题;在UCC学生组织方面,UCC学生表现出了极强的独立自主性。在组织框架上,他们有自己的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由全体学生会员投票选出,管理委员会对社团进行管理,自己做出决定而不受学校的影响;还有自己专门的财务委员会,设置严格的财务管理程序和流程并接受会员监督;在活动组织上,他们富有个性,极富有想象力,既符合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例如:UCC的医学社团(Medical society)曾经在2013年创造过一项世界纪录,该社团成功组织同时使用听诊器的228名学生排成了世界上最长的队列,以此提醒人们对患上疟疾的人送去一份关怀。

(三)充分利用在线资源

打开UCC学生工作各个部门的网站,学生都能够从上面找到很多有用的信息,避免了口传偏差、重复回答等现象的出现,提高了服务学生的效率。UCC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只有11人,却承担着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还有教工的心理培训工作,原因就在于他们充分利用了在线资源,把原本需要心理咨询师处理的工作转移到网络上由学生或老师自己来完成。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只有30人,却承担了全校所有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时间跨度上贯穿了UCC学生的大学时间,在就业指导的广度上,整合提高学生自己就业能力、校内外信息等多方面的资源,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上既做到了个性化服务,又做到了全面系统,他们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原因也在于他们充分了利用了在线资源,把自己所能够提供给学生的资源放在网站上,方便学生下载使用。

六、值得探究的问题

这里提出的值得探究的问题是在服务学生方面,如何更好地整合在线网络资源与线下人力资源?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知,UCC在给学生提供服务的时候,过多地依赖于在线资源与EMAIL,不妨做个假设,对于自主性强的学生来说,他能够从网上站获得自己所要的信息,也能通过EMAIL的形式与学生工作人员取得联系,但他需要不停的点击"页面",如果他们所需要的信息需要在点击第三、甚至第四之后才能获得,我想这个学生会出现烦躁情绪,而放弃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EMAIL的沟通方式能够给学生与学生工作人员的沟通给予准确的方式,但未必及时,有时甚至会耽误事情的解决。上海大学的辅导员制度建立起了学生与学生工作人员建立起零距离的关系,因此,学生在遇见任何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向辅导员求助,而不太愿意在网上寻求帮助,造成在线资源的浪费,因此,UCC学生工作模式与上海大学学生工作的模式各有千秋,如何更好地整合好这两者的优势,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l  泮池学子,游学英国

英国行·生活的艺术

(美术学院 张文洁)

夜晚出发,接近20小时的飞行,我们与太阳赛跑和时间竞争。下了云层,一瞬间天亮,我们跨越了大半地球来到了位于欧洲西、四面环海的英国。

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新世界。维多利亚式的低矮房屋占据了曼彻斯特的大多数,相对哥特式的繁杂尖耸,维多利亚式的房屋更显轻松、齐整与简约,石头做的坚固、低矮房屋默默的排列在那儿,似乎在用自己敦实又考究的建筑气质低调的体现着英国人的民族特色。

街上的车不多,多是些两厢小车,牌子也较为普通,都是作为代步工具,全然不似国内现下名车遍地,攀比风盛行,土豪当道,反为技术与其所带来的浮名所累。这不由得让人想到工业运动的初衷便是节约生产力、劳动力,以技术代替部分人力,方便生活。百年来技术的演变是让各国越走越远了,能保持或重新认识到工业技术的原貌才能重新让人成为生活的主宰者,成为自然界的能动存在,英国人做的不错,至少是我看到的。

街道上人不多,当然英国人口总数也是足够的少。那是个极晴朗的日子,我们结伴去上课,太阳火辣辣的晒着,我和小伙伴极其自然的撑起了太阳伞。一个在公交站台休息的英国大爷,他默默的看着我们,忽然在我们与他交错的瞬间说了些什么,继续走了几步后,我突然意识到,那个大爷当时低声说了句:"Is it raining?"这时我才意识到周围的当地人无一不是带着个墨镜,衣着凉爽,让全身尽可能多的沐浴在阳光下,并且只要是有草坪的地方,无论当时几点,都一定有人躺在上面晒太阳。一些年纪大点的人,在裸露的颈间、胳膊上,无一不是密密麻麻的黑色素沉淀下的斑点,可他们却不以为意。在国内,晒太阳的事儿,不是在冬天才有吗?夏天晒太阳,怎么想都有种被晒得通体乌黑不能出门见人的感觉。况且英国的紫外线指数不是一般的高啊,来之前我特意买了防晒级别最高的防晒霜。可这里不一样。最初,我们都是抱着被晒黑也不打伞的壮士断腕之心出门,后来竟也是慢慢习惯也开始享受起来。英国的天气温度很舒服,但穿短袖觉得冷,忽而被西半球的太阳晒晒,竟是格外暖和,与东半球在冬天晒太阳的温暖相比,竟有异曲同工之妙。罢了,黑点就黑点吧。想来,这儿的人们也是在高新技术下仍然保留有传统的人类与自然直接接触的习惯。在英国,随处可见鸽子在广场上、草坪上悠闲的散步、啄食,有水的地方,鹅、鸭也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不论什么绅士风度,一窝蜂的抢食人类喂的食物,到是率真间见可爱。无论何时,英国百姓的步调总是慢慢悠悠,喂鸽子,晒太阳,甚至是每天工作结束后的泡bar,无一不是增进交流、促进情感的好方法。

那天出了Tate Modern.站在泰晤士河边,阳光穿过厚厚的云层遍洒在大地,将塔桥、泰晤士河等一切镀上了层金色。河岸的卖艺者伴着另一位歌唱者轻快欢乐的曲调,不遗余力的表演着,即便失误了,周围的人们也是一笑了之,他自己也是不以为意。人们有的散步,有的安静的坐着,晒着太阳,轻松愉悦的聊天,仿佛没有什么烦心事需要他们浪费的时间,他们所能做的就是享受当下。当然生活就是这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过客看到的总是表象。忽然想到一句经典法语:C'est la vie

不用去刻意的追求,外人就已经能感觉到浪漫的气氛,bar里年轻的男女亲密欢乐的交谈,时而大笑,时而腼腆的喝着啤酒红着脸,在碧色的眼珠里有暧昧的情绪流转。一切都是那么青春美好,年轻就有希望。当然"浪漫"一词不会只被年轻的情爱所困,一个极和谐的环境里,一切的能带来想象的经人之手的东西都是艺术,而所形成的环境氛围便是"浪漫"。英国人的生活里充斥着他们对生活和人生的关注。

常常见到路上一对老人相互搀扶,牵手而行,深情相伴一生直至生命的终结,而这把椅子更是曾经某一对眷伴侣一生对于爱的见证。世界都在这一刻变得柔软。如果爱,请深爱。难道这短短两行字不是艺术吗?生活的艺术。    

那时候,每去一个地方就要感叹一句:"中国人太累了。"并非中国人一定要过英国这种悠闲的生活,只是国人在蜗居、在为生活奋斗的同时,可不可以过得更随性点过得更具有想象?不要将生活过得如此现实,为亲人、爱人多用一份心,为利益少一分争夺,哪怕是多一朵路旁的鲜花,也会给整日生活在钢筋水泥混凝土的房子里的人们带来奇妙的改变。也许当今中国人在对西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吸收经验的同时,更应该的是向中国的古人学习。古人亦是活在物质并不充盈的年代,甚至更多的有阶级压迫,那为何还能在如此久远、称不上富足的年代里创造出让世人称道的辉煌文化艺术?我个人认为是悠长历史文化的良好传承。甚至在那些战乱的年代里,人们的思想意识亦是如此团结,国家情感也是始终不变。可是,自从人们开始了似乎是一团和气的年代时,一切却是变了。简单地看来,在战乱时改变了中国人一向的平和从容气质,过了那些年的苦日子,后来人民生活猛然变好,反倒是让人们自我利益和意识的急剧膨化,对于物质的追求开始变大,而人口的猛增导致国民素质程度较低等各方面问题导致现在中国人对于科技的过分依赖,对权钱的向往,懒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而如今,欧洲人常常和自己的家人一起郊游,晒太阳等无一不是和亲人进行各种交流的方式,他们未必相信什么大团结大融合,但他们能顾好自己的小家,并且尊重手工艺,尊重传统技术,没有受制于现代科技,这不正和中国一直以来的精神生活有异曲同工之妙吗?与其"崇洋媚外",不如做好自己,重新审视中国古代传统生活方式,只有在同一根历史文化的经脉上才能生根发芽。

以上只是我个人想法浅谈随想,如果要继续,那必然是要开题做调研继而总结出论文。期待下一次的见面,英国。

体味跨文化交流之美

(管理学院 邱昱婷)

从英国归来,虽然时差已恢复,但是我的心绪却依旧流连在英国这个美丽的国度。回想起自己的足迹遍布于曼彻斯特、利物浦、约克和伦敦等地,只遗憾于时间匆匆,没能把风景看遍、把人文阅尽,却也无比满足,因为此次英国行我的确收获了很多。我们在各所学府的实验室中感受到了前沿科学技术的力量,在博物馆中体会到了展品的艺术之美,在presentation的汇报演示中挑战自我勇于创新,充分贯彻了"科学、艺术与创新"的主题,这些独一无二的体验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次英国行的最主要目的,是亲身感受英国著名大学的校舍环境、学术理念以及学习氛围。Wendy是我最喜爱的曼大老师之一,她的课程Interactive Teaching不单单是讲授知识,更多的是与我们互动交流。在分组进行食物介绍时,我感受到了先接收信息再将有用的信息反馈给他人的意义和乐趣,这使我获得的知识得到巩固,也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更有意思的是,我们所需要了解的食物皆为英国特色名菜,这些食物也在之后的几天被我们在各地发现并一一品尝。此外Alex讲授的以跨文化交流为主题的课程也十分妙趣横生,不仅解读了中西方在各方面的文化差异,还以各种生活中的场景为例,启发我们结合西方文化融入当地的风土人情。最后,指导presentation的老师Huw也以他别具一格的教学风格给我们带来了特别的课堂体验。在presentation的准备课上,他不仅耐心指导每个小组选题,抽丝剥茧般为我们理清思路,还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分别展示了优秀的以及失败的presentation,为各小组后面精彩的表现打下基石。最终我们小组以第一名获得Presentation的优胜。

此外,我们还在留学生志愿者的带领下,观摩了曼大的物理、生物实验室以及一些本校学生的学习日常。可以发现这里的研究器材虽然外观老旧,但功能齐全,有一些设计理念十分先进,让我不禁感叹设计者的匠心独具。作为英国老牌名校,硬件实力的确是其长足发展的有力保障。

如果想要了解一个地方的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内涵,去看看他们的大学是最佳选择。这里就必须要提到剑桥大学与牛津大学,这两所英国教学质量最优秀的高等学府。

剑桥大学历史悠久,来到这里,可以看到到处是精心维护的古老建筑,透着中世纪的沧桑,墙壁上装饰着古朴的塑像,宁静内敛。穿梭在各个学院之间,我感受到的是岁月的沉淀,是深厚的人文底蕴,是能使浮躁的心沉静下来的浓厚学术氛围。说剑桥就离不开剑河。剑河是一条宁静秀美的小河,好似一条玉带穿越剑桥。蜿蜒曲折的河道,婀娜多姿;清澈见底的河水,缓缓流淌;两岸古宅老树,芳草茵茵。剑河是剑桥的眼睛,为剑桥带来了灵动的气息,是剑桥的灵魂所在。泛舟于剑河之上,一路观览了女王学院前的数学桥,曾砸中牛顿的苹果树以及气势恢宏的国王学院哥特式的建筑,感叹于剑桥的景色之美,更心驰神往于这样的学术环境。在剑桥处处都能感受到悠久文化和现代生活融和在一起的气息,走到哪里它的人文精神和传统思想依然散发着独有的魅力。

翻开牛津大学的历史,会不自觉对它产生一种敬仰。牛津产生了4位英国国王,4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5位英国首相,3位圣人,86位大主教以及18位红衣主教。曾在此发生的为人所知的名人轶事也不少。罗伯特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诗人雷莱在此上学期间因发表了拥护无神论的论文而退学,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此毕业。因为痴迷于《哈利波特》,于是心心念念想要一睹影片中霍格沃茨魔法学校那宏伟庄重、穹顶布满星星的大餐厅,而这个著名的餐厅就位于牛津的基督教堂学院内。条条铺满鹅卵石的小路绵延交错将牛津大学的各个学院相连,正是这片土地上静静地屹立着这座有九个世纪历史的学术王国,看着那些古老的建筑,爬满蔓藤的窗户,宁静的教室,仿佛每块石头都记载着故事,我的心境在那一刻沉静下来。

在英国的十几天,我们参观了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要数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和曼彻斯特的科学与工业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的外观与帕特农神庙有些许神似,走进博物馆大门,会被头顶上方的半透明蛛网型圆顶所吸引。也许是受到卢浮宫新建玻璃金字塔的成功经验所鼓舞,大英博物馆请来英国最著名的高科技派建筑大师福斯特,为原本露天的大中庭设计了一个玻璃采光罩,将这个原来使用率极低的户外中庭,转变成众多游客的集散枢纽。值得一提的是它有一个庞大的东亚区,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和印度,这里是帝国辉煌时期的见证。

不得不提的博物馆要数曼彻斯特的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如果说曼彻斯特还有一处保留着工业革命的缩影,那一定是在这里。博物馆坐落于曼彻斯特市城堡区的中心,由于拥有运河、仓库、火车站等优越条件,在历史上这里曾是英国工商业的活动中心。我们可以从这里收藏的蒸气机、火车头、工业机械中,感受到英国工业乃至世界工业的发展历史。曼彻斯特真正的旧辉煌还要数纺织业。看着眼前体型硕大的纺织机,老旧的外观却能如常地运作,机械运转发的轰鸣声似在昭告它是如何彻底改变了历史,把人类从男耕女织的田园诗话中拽出来。

除了在学习和游览上感悟颇丰,说起在英国的日常生活,我觉得自己的独立能力和自理能力也得到了比较大的锻炼。在出发之前并没有想到在曼大的日子竟然有一半会是自己做饭,并且这成为一件令我十分乐在其中的事。自从为厨房添置了油盐酱醋、洗洁精等必需品,我和小伙伴当晚就开始跃跃欲试了,几个人分工合作,也都是从一开始的力不从心渐渐到得心应手。我其实不太记得我们做成的第一顿饭的味道,但记忆里那是无比的美味,只因为是通过自己劳动得到的。值得骄傲的是,我们的厨艺水平的确随着时间和不断练习创新提升了不少。在曼大的最后几天,我们小组邀请了老师共进早餐,分享我们的成果。

在曼大经历的集体生活,不仅使我锻炼了必要的生存技能,更重要的是和小伙伴在相互协作、相互帮助中收获了友谊。

英国之行短暂而精彩,我无法忘怀的是曼彻斯特大学的红砖绿瓦以及和蔼可亲的讲师,是各个城市里安静有序的图书馆以及永远不会冷清的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是在伦敦眼上俯瞰林立高楼的快意以及白金汉宫前在晨光下熠熠生辉的胜利女神,是和朋友们一起住过的宿舍以及每一顿自己准备的餐饭……记忆里藏着太多美好的瞬间,无法一一细数。英国作为老牌教育大国,在此番"科学、艺术与创新"的游学交流项目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英国对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对艺术人文培养的重视,而这样的教育体系和学术环境也是我所梦寐以求的。相信这次经历,能让我即将面临的留学申请之路走得更加坚定。

英国奏鸣曲

(影视学院  金宙)

在英国的最后一天,走在牛津大学所在的牛津镇的小路上,我和队友师玥一边穿梭在一间又一间书店之中,一边谈论着一个看起来无关痛痒却在这两周的时间内,甚至在来到英国之前的生活中常常浮现在我脑海里的观点:是不是只有理工科学才能够解释世间的真理,那些人文学科其实只是人类绞尽脑汁想出来的规则罢了,从法律、经济,到语言、艺术都是如此。看着一幅幅挂在国家画廊里的艺术品,我感到有些惶恐,它是不是美的?它为什么能够被认为是美的?因为它的对称结构?因为它的色彩?看着大英博物馆里的塞罗塔石碑,想象着如今庞大而复杂的法律学在远古时代只不过是如此简单、如此人为的创造出来的语句。

如果将科学比作解释自然的真理,那么那些人文学科的知识也可以被看作是那些美好的艺术品,充满了人类进化中所思所想。在我以往的生活中,我常常抱着这样的想法。

我和队友的讨论并没有得出结果,我说出了我的观点,队友也谈了她的观点。时间匆匆的从指间逝去,一眨眼,两周的英国交流也到了尾声,坐在去往机场的大巴士上,刚刚的讨论仍然在我的脑海中盘旋。而当我闭上眼睛,慢慢回想起过去两周的所见所感,我突然觉得,我得到了一些答案。

在两周的英国交流参观中,我们最主要的行程便是参观各个著名的大学。英国的教育实力从来都是世界前茅,除了拥有着剑桥牛津这样的顶级大学之外,英国的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所具有雄厚教育实力的同时也符合每个城市特色的大学。无独有偶,我们在英国进行交流的大学中有许多都具有突出的理工学科的科研实力。在曼彻斯特大学,我们与电气工程学系的教授和学生进行了交流,教授介绍了其学系的组成情况和科研情况而学生则带我们参观了实验室;在约克大学,我们参观了电子工程学系的教室、实验室。当然,在剑桥大学,我们踏上了那座著名的数学桥,吹着康河飘来的微风听着那段关于牛顿的传闻。

参观这些实验室、听讲这些授课内容我竟然没有感到枯燥无味,反而是那些制作电影剪辑的实验室里的庞大电脑让我情不自禁的赞叹,那些用3D技术打印出来的模型犹如艺术品让我赞不绝口,而那座数学桥,踏上去吱吱呀呀的声音和它美妙的木质结构让我喜爱不已。我感受到了一种不同的美,一种来自科学的美。

而在巨大又神秘的劳斯莱斯工厂里,抚摸着一台台拥有百年历史的发动机仍然能够运作发出吭哧的引擎声,听着讲解人员说飞机的窗户如何从方形变成圆形,其背后蕴藏着的科学原理……我对英国这座工业革命发源地的国家又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将这些看起来丑陋无比的引擎拜访出来展出,就是英国对于科学的热爱,对于来自科学这种理性美的热爱。

虽然那些引擎、那些电子设备引起了我兴趣,但终究抵不过我是个彻彻底底的门外汉的事实。大学四年,我的专业是广告学,而高中我也是一名文科生。对于理工学科的热情终究抵不过对于自己所学领域的熟稔。但在英国的交流中,我发现了一件令我意料之外的事情。在英国,一切都可以变得艺术起来。

回想起第一次坐在从伦敦前往曼彻斯特的大巴上,看着和我想象之中完全不同的英国景色。原本以为英国这样的工业化国家,英国到处都是高楼、工厂和住宅,可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片接着一片的田园风光。漫山遍野的绿草山坡山,散落着的牛羊,远处的天际散落着几栋房屋,这就是全部?!我在心中惊叹道,但同时我又觉得这些景色如此的美,犹如一幅风景画。后来我才知道,这只是"英国艺术"的小部分而已。

在英国的生活除了参观景点、与不同大学交流之外,我们另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每天两次的讲座课程。完全不同的课程内容,让我体会到了英国教育的广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来自美国的ALEX老师为我们讲授的语言的跨文化交流和huw教授为我们讲授的如何做presentation的方式。在这两节课中,我感受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当然也从中发现了更多的理性思维。

如果要将英国"著名"的艺术排个名次,我觉得英国的幽默艺术绝对是世界第一。这种英国式的幽默不仅仅体现在老师们为我们讲授的语言课程中,还体现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英国人总是擅长发现最小的细节,经过最理智的思考,然后将它变成一种幽默又艺术的方式展现出来。在曼彻斯特的曼联球场,我发现了在转角的墙壁上一条长长的塑料方格,里面塞满了各种东西。乍一看不知道此物是何用,而近一看才知道原来这是专门吐口香糖用的。在英国,一切都变得艺术起来,不只是英国拥有巨大的国家画廊,拥有许多美丽雄伟的艺术雕塑,拥有许多前卫的现代艺术家,英国的艺术总是充满着理想的闪光,在城市的每一个人的生活中体现出来。

创新这个词语,在我所学的广告学中往往用创意这个词代替。而英国则是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国家之一。创新和创意实力在英国,应该是最抢眼的。但我在英国的参观交流中,吸引我的眼球的总是那些古老的英伦风情。古老的约克古镇和优雅的拥有百年历史的英式下午茶,与现代的伦敦有些格格不入的伦敦塔,还有那些我们常常钟情于的古典英伦品牌。创新在我看来,并不是英国的标志和精神。

但当我来到曼彻斯特工业科学博物馆的时候,我却着实感受到了英国创新的一面。创新并不是要将所有的事物都冠上创意的名字,也不是要将每一个领域推陈出新的速度加速再加速。创新在英国,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态度,是一种对待事物的要求。在曼彻斯特的工业科学博物馆里并没有展出许多历史的文物,而是在偌大的博物馆中摆放着许多让人亲身体验科学的设施。从光学原理到声音传播原理到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都用简单有趣的设施所展现出来。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新奇感,在博物馆这样一个让人感觉沉闷的名词的建筑物里。在这里,科学原理和艺术相互融合碰撞,当我推动巨大的石球并观察着其中水流的流动形态,我很快乐,然后我就开始好奇是什么形成了这样的状况,接着我就学习到了一样的新的东西。我从那些感性的情绪中找到理智的疑问,然后我开始思考,接着我就拥有了创新的能力。

看着窗外飞逝而过的牛津市的景色,我不禁想到,这些牛津的学生们在如此艺术的建筑里进行着科学知识的学习,同时又在努力的科研创新,是多么的幸运!

行走·收获·另一种成长

(外国语学院 于露)

不向前行,不知路远。为期16天的英伦之行,我们一直在行走,从中国来到英国,在城市间来往,在街道上穿行。在行走的过程中我们领略了英伦文化的魅力,不断汲取和采撷异国文化里的点滴。踏一步便有收获,走一步便是成长。

作为老牌的工业化国家,英国灿烂辉煌的科技成就在我们的行走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呈现。行人需要过马路可以按下按钮,信号灯会根据交通状况改变;垃圾分类指示清晰,且深入每家每户;超市自助结账也很吸引眼球,我们起初还在担心超市会因不诚信的人亏损,后来发现其实每一件商品的录入与其重量的计算是相关联的,着实为这一智能的设计所折服。

一些理工科相关的课程和参观也使作为文科生的我兴趣盎然。记得我们来到曼大的第一次讲座就是关于环境影响评估的,这体现出英国作为现代工业的鼻祖,不仅在工业发展上敢为人先,更是在环境保护方面也把工作做在了前面,这也显示出工业体系的完整性和社会责任感,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在拍照时想起爸爸对我说的话:出国除了领略异国风光之外,更是学习当今世界最先进科学技术的好机会。科学技术最集中最具体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当属参观曼彻斯特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和劳斯莱斯工厂,从工业革命时期的蒸气机、火车头、工业机械到现代汽车产业,古老的工业国家正展示着科技的魅力。

图书馆和博物馆是时间的化石。参观曼彻斯特中心图书馆时,一进门,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不忍心发出声响叨扰了这份神圣的宁静。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许多颇具积淀的精装本书籍,老式的抽屉里排列着各个年代的曼城的地图,另一侧也有多媒体设备辅助人们了解曼城的历史与文化,整个图书馆向我们叙述着这个城市的古往与今来。同样的感觉也出现在大英博物馆,行走在其中,有一种与历史对话的感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钟表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类意识到时间的流逝,随后便有了钟表的发明。在这间展厅里,我想到更多的,是人类对于自己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这无关人种,也无关国家,对时间的关注其实是对生命的重视与把握。

曼彻斯特的牛津街,我们几乎每天都要走过,看着湛蓝天空映衬下的欧式建筑,仿佛嗅到了历史所赋予的独特韵味。在那图画般的欧式建筑间徜徉,不同的建筑也有不同的体会。还记得走进利物浦大教堂,一踏进门,空气仿佛凝固了,只有管风琴声响彻耳际,给我一种从未体会到的宗教之美。与教堂建筑不同,剑桥和牛津这两所英国乃至世界的最高学府,其建筑更有一种知性与韵味。在剑桥时,不经意间走进了一间书店,白墙、穹顶、木地板,安静得似乎能听到书本里的知识在发声。

在我们的旅程中,最具英伦风情的两天分别是在约克和伦敦度过的。在约克,我们见证了传统的英式婚礼,走过了复古的小镇街道,也品尝了最正宗的英式下午茶,体验了英国人惬意的午后生活。在伦敦,一切又平添了些贵族气质。

令我当初有些惊叹的是,人们口中的工业国家也有迷人的湖光山色,并且比我们更加亲近自然。高速公路两旁是接天的草地和成群的牛羊,阿尔伯特港的海鸥与人们亲密互动毫无畏惧。我们也有幸深入地接近了自然——悠游温德米尔湖。偌大的汉语词库我想不出一个词来形容那里的美,只觉得人与自然已经融为一体,不分你我。如画般的山水背景上,点缀着躺卧享受微风和阳光的人群、戏水的宠物狗和穿梭在人群间觅食的天鹅和鸟雀。我们甚至忘记了赞美,只想着用相机贪婪地捕捉尽可能多的人间美丽。

初到英国之时,我兴奋地辨认着视觉范围内的英语,希望汲取更多的地道的表达法,但语言交流上的障碍着实给英语专业的我当头一棒。刚开始点咖啡时,都要用电子词典查好单词才能够顺利点单;曼大的第一课,当我兴奋于完全听懂老师讲授的内容,想要与她互动时,又苦于口语的薄弱只能将自己的想法浅显地表达。刚开始的几天,我一直问自己,为什么在英语专业学了两年,走出国门的时候与其他专业同学相比并无明显优势?为什么考试成绩都不错,说话却这么磕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给了我最好的解释。所有课堂里学的东西只有在实践中应用才能有质的提高。想到这儿我就越发感激和珍惜学校赋予我的这次机会,让我能前往英语国家进行语言实践,加深对西方人文、环境的了解,拓宽眼界,为将来更好地从事跨文化交流积累感性和理性知识。

除了自己能力的锻炼和提高,让我很暖心的是,我收获了一份很珍贵的友谊——我们的五人团队:郭婧、邱昱婷、黄瀚文、丁雅霖和我。有朋友的相伴,舟车劳顿也因欢声笑语而烟消云散。

让我们都很骄傲的是,不管哪项事务,在我们明确分工与科学统筹之后,处理的效率就会特别高。做早餐时,五人份的煎蛋、煎火腿、烤面包、热牛奶等工作,因为我们的明确分工可以在五分钟之内完成;出行之前,开个小会商讨行程使我们每次不可缺少的程序,在查阅好目的地、路程、时间后我们会进行统筹安排,第二天严格实施,这使得我们成为在伦敦游览景点最多的团队之一;当我们意见相左时,我们会以科学的方法来论证不同的观点,最终得出的结论使每个人心服口服。也许正是先前的合作培养了我们之间的默契,最后的presentation得到第一名,我们都很欣慰,一起分享团队合作带来的收获与幸福。

此次赴英交流,我们的主题是"科学,艺术与创新",在一路行行走走、学习科学、欣赏艺术的过程中,我也在捕捉着创新这一元素。Wendy老师讲授的互动教学激发了我的创新意识。Wendy老师采用分组竞技的方式,既使得每个学生都思考问题,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其实,教学方式的创新,就来自于那心中的一问:如何才能更好?

在我们策划presentation的时候,最先我们已经计划了一个城市并安排好了模块,但其他组的创意布局成了我们创新的刺激与鞭策。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我们推介的城市,我们需要进行形式上的创新。我们组的五名成员都在废寝忘食地想,无时无刻不在讨论,终于有了点子之后,大家又投入缜密的逻辑布局、撰稿和ppt设计中,最终呈现给大家那个从菜肴看香港的城市推介。虽然不尽如人意,但那种绞尽脑汁又尽力呈现的酣畅淋漓,以及那个意料之外又貌似情理之中的第一,是给我们最好的肯定和鼓励。如何才能更好?每个决定后再问一问自己,也许一个极佳的创意又将诞生。

只有走出国门才真正懂得,什么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英国的十几天里,我行走着,领略了异国的科学、历史与风光;我收获着,得到了提高、朋友与创新。这是从未有过的另一种成长,一种用自己的脚步和努力去收获的喜悦。希望自己能更加勇敢地迈步,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展翅翱翔。

赴英国名校"科学、艺术与创新"项目总结

(经济学院  陈彦超)

刚下飞机,英国夏日清新的空气与20度左右的温度就给我了一个温柔的拥抱。从伦敦坐大巴到曼彻斯特的路上,看着公路两旁广阔的平原与满地的牛羊,我不仅沉醉于这个国家美丽的自然风光之中,更是对于想象中这个发达的西方国家应有的满地摩登大楼的印象有了改观。

来到了曼彻斯特大学,一眼便看到了梦想中的曼彻斯特商学院雄伟古朴的红砖大楼和充满现代艺术气息的北方皇家音乐学院,从两个学院的中间的道路穿过,我们来到了曼彻斯特大学的学生宿舍,单独的卧室与浴室,还有四个人公用的厨房组成的套房更是让我们眼前一亮。来到英国的第一天,轻松而又快乐,那天晚上,我对后面半个月的行程充满了期待,当然,后面等着我们的便是科学与艺术的洗礼。

这次英国行开篇便充满了科学方面的学术的气息,来自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老师分别给我们带来了关于Sustainable EnvironmentModern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的讲座,让我们分别对于EIA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和英国大学的工科的课程结构和申请要求等有了初步的了解。两位老师认真细致的讲解、提问式的引导学生思考的教学模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讲座的内容更加开阔了我的视野。接下来,我们还参观了曼彻斯特大学和约克大学的实验室,实验室中不仅充满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的仪器,更加珍贵的是正在埋头学习和研究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的勤奋的精神。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一幕,在曼彻斯特大学的计算机系的实验室中,很多学生暑假中还在其中学习研究,一回头,我看到一个来自印度的学生正在给一个带着头巾的来自阿拉伯的学生讲解着什么,两个人的眼神都专注而真挚,充满着对于知识的渴望,我不禁感慨,这样的学习不是为了学分绩点,更不是为了混个文凭,而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和自强不息,这值得我在接下来的学习和工作生涯中用实际行动去像他们学习。

走出校园,我们来到了曼彻斯特科学与工业博物馆。曼切斯特因其工业革命而被称为棉都、北方之都、第二城、仓库之城。曼切斯特科学与工业博物馆用历史实物详细记录了工业革命的摇篮——曼城的历史、纺织、能源、通信、航空、交通等产业的兴衰并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与时俱进。记得当时我就站在一个正在运转的充满历史气息的纺织机器的旁边,伴随着机器的运转,讲解员的细致讲解,看着不断被纺织好的成品被展示出来,我不禁感叹于接近两百年前英国工业革命的伟大与辉煌,对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曼彻斯特虽然缺少雄伟的高楼大厦,但是曼城古朴的英式建筑和现代化的小楼房却是相得益彰,充满西方的生活的气息,走在曼彻斯特,到处都能听到"Thank you, Sorry, There you go"这样的用语,让人十分愉悦,可以说,这是一座真正适合居住的城市,它散发的人文气息让我们这样的异乡人都能找到归属感。来到利物浦,不可不提的就是它壮观的阿尔贝特港,望着港口对面的高大的建筑群和停靠着的邮轮,不禁让人想象起当年它作为重要港口忙忙碌碌的货运和装载的情景,走进利物浦的博物馆,看到了利物浦这个城市对于贩卖奴隶行为的反思与谴责,也让人感慨于人类社会的文明的进步。走在海边,最最浪漫的一幕莫过于看到港口海边的栏杆上挂满了宣誓者亲情、爱情、友情的形式各异的同心锁,一个同心锁上的一句话不禁让人唏嘘:"Dave & Kathy 1968 still together and forever."约克,是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元素的英国城镇,也是一座见证时代变迁的古城,它曾经由罗马人、盎格鲁·撒克逊人和维京人统治过,而且还带有鲜明的英国都铎、乔治亚、维多利亚时期的风貌和多样化的建筑样式。在剑桥镇和牛津镇,我们参观了世界顶级名校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站在数学桥边合影留念,坐着小木船游弋在剑河之中,追寻着当年徐志摩写《再别康桥》的踪迹,看着传说中牛顿的那棵苹果树上结着喜人的果实,心中不免激动又喜悦。在剑桥大学,看到一个只容纳300学生的学院就有如此之大,设备如此完善,这么贵族化的精英教育模式让人羡慕不已,也激发了自己刻苦学习的信念。在牛津大学,在食堂吃过午饭,与在牛津留学的中国留学生的交流十分亲切与愉快,望着这些精英的学生,自己更加有了迎头赶上的憧憬。剑桥和牛津,因为智慧和精英而熠熠生辉。最后两天,我们来到了伦敦。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人种讲着不同语言的人汇聚在伦敦,这个大都市的美丽或许在于她的包容性。走在伦敦街头,看着街上各种进行行为艺术的街头艺人和欢闹的人群,我们都深切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活力与张扬。在泰晤士河上坐着游船,听着讲解员抑扬顿挫的英腔的讲解,远望伦敦塔桥与大本钟,觉得自己也融入了这又古老又现代化的风景之中。

在半个月中,我们进入了完全不同文化的一个国度中,更亲眼目睹和体验了梦想中的世界名校的学习与生活,接受了科学与艺术的洗礼。

这时候望着这次交流项目的标题,科学、艺术与创新,我有了另外不同的体会,没错,正是科学与艺术造就了这个西方发达国家的伟大,然而这一切的根源却是创新,正是因为工业革命的创新才有了英国的崛起,正是因为科研人员的创新,才有了英国众多世界名校的辉煌,正是有了灵感的迸发和艺术家的创新,才有了英国美轮美奂的建筑与艺术发展的繁荣。

作为上海大学的一名学生,路就在我的脚下,我应该做的是刻苦学习,开拓眼界,用创新精神为中国的建设添砖添瓦。

走走,停停,不一样的英国

(经济学院  虞峥)

本次英国项目已告一段落,但在游学中的所学所思所见所闻弥足珍贵,收益终身。经历19个小时的飞行,终于抵达希斯罗机场,走出机场的那一刻,扑面而来的是清新的空气,事后证明英国的空气质量比上海好得多,有过敏性鼻炎的我在这里并没有感到难受,"雾都"这个称呼已离英国远去。英国气候温和,冬暖夏凉,非常宜人!15天去了英格兰的主要大城市和小镇,有一个共同点是政府非常注重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无论是曼城的红砖房子,还是利物浦哥特式的大教堂,或是剑桥牛津数千年的教学楼,都被完好的保存下来,没有上海那样的"CONCRETE JUNGLE",这里有着属于英国自己的古朴,即使最发达的伦敦,也没有拥挤不堪的摩天大楼,没有那么多人那么多车,反而多一份惬意与享受,我想这可能是这个国家最大的魅力所在。最后我们小组的答辩也是紧紧围绕"慢生活"展开,也许,在英国,你真的可以放慢脚步,走走停停,给建筑拍张照,在街边喝杯英式奶茶,去感受这里独有的味道。

 "一个人想要实现幻想,就要有才能,也要有恒心,一个国度也一样。"人们总说英国人骄傲,当我真的踏足这块土地,来到这里的大学上课之后,完全可以理解他们的自豪,因为他们确实有自豪的资本,抛开教育上的浮躁和急功近利,踏踏实实搞教育做研究,努力发展学生的个人才能。而这些正是中国教育最缺的。不能说英国的教育是完美无缺的,但是其中确实有许多地方值得中国学习。

我们在曼大上课,内容涵盖多门学科,感受到了英式教育的魅力。比如第一堂课EIA,对于我们中的绝大部分同学来说是全新的名词——环境影响评估,了解了如何判断、谁去评估以及方法。又比如关于教育领导力的课程,老师很详细地讲解了英国的教育体系,而如今的教育体系更像是CEO去管理公司,多评估多尝试不怕试错。ALEX教会我们在适合的语境下说适合的话。内容丰富,这里不能一一列举了。

最能够体现英国教育方式的是Wendy老师的两堂课。我们可以通过听学到5%,通过阅读学到10%,通过做学到75%,通过教学到100%,可见教育的重要性。互动教学法是英国主要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发问引导学生讨论,配合小组互动。Focus Group是另外一种研究群体行为的方法,通过问题调查,剥丝抽茧找到核心。

通过一周多的学习发现,中国学生与西方学生差距在于羞于表达,缺乏勇气与批判能力。就比如在曼大上课期间,老师接连提问希望我们大胆举手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极少数brave students会代表整个班级回答。作为勇敢分子中的一员,我想说的是,老师不会因为你的回答错误而批判你,相反会为你的勇气竖起大拇指,之前夏季学期国际化课程中,我勇敢的质疑也受到了美国老师的关注和表扬。英语是一门工具,不是考试的手段,纵然可以考到满分,但是说一口"哑巴英语"又有何用?既然我们选择来到英国游学,那么就放开一切,敢用英语去表达,不要害怕发音出错,只有通过交流才算真正运用语言这个工具。

英国的艺术之美体现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各个城市与小镇,都以其美丽动人、受到良好保护的建筑而声名远扬。泰晤士河沿岸的古建筑颇多,比如国会大厦和大本钟,哥特式建筑,壮丽中带有古典风韵,气势磅礴,聆听整时的钟声,回音飘渺;白金汉宫富丽堂皇,吸引无数游客等待禁卫军换岗;伦敦塔桥夺人眼球;西敏寺双塔耸立,可惜没能进去参观。最开心的在于坐上伦敦眼"一览众山小",伦敦全景尽收眼底;当我们处于最高处时,鸟瞰全城,无比震撼!

本次游学到访了许多英国知名城市和的小镇,这些不同的城镇组成了别具风情的英伦文化。我们居住的曼彻斯特,是仅次于伦敦英国最繁荣的城市。在曼彻斯特工业博物馆,我们详细了解了这座城市工业的发展,而如今这里早没有了狄更斯时代的贫穷,充满了以电子、化工和印刷为中心的几百种行业,文化娱乐产业也可与伦敦媲美。商店关得很早,人们的生活很悠闲,走在市中心,处处可见聚会休闲的人们。同时,英国是现代足球的发源地,最负盛名的英超球队曼联就是代表曼彻斯特城市的球队。参观老特拉福德,感受英国人对足球运动的热爱!

来到约克,至今仍保存着古罗马时期的抵御外敌的构筑的城墙,同时也能够寻觅到传统英国美食。作为前菜的特别的约克郡布丁,以及最地道的英式下午茶是其中两个代表。我们也到了最有名的贝蒂茶屋体验一回英式闲情雅致。三层摆盘精致的点心,陪伴浓郁的茶香,总不令人垂涎欲滴。很幸运,在约克看见了传统英式婚礼,美丽的新娘乘坐马车前行,浪漫无比。

湖区和峰区是英国著名的国家公园,较低的山毗邻高沼地,景色宜人。值得一提的是,湖区之行是我们自己乘火车去的,没有导游,没有目的地,一群嘻嘻哈哈的伙伴们,别有一番风味!黑色的房瓦,淡黄的石墙,娇美的鲜花,肥鸭悠哉划水游过,走一走停一停,感受小镇居民淳朴安适的幸福感。

此次英国之行与印象中差别最大的城市是伦敦,原本以为伦敦会像上海一样商业气息浓厚,高楼林立。却不曾料想伦敦有那么多古老的建筑。议会大厦,大本钟,西敏寺,圣保罗大教堂,白金汉宫……每一座建筑背后都有一个关于历史故事。宽敞的道路,没有那么拥挤的人潮,满载历史事件的文化遗迹,走在伦敦街头感受的不仅仅是国际大都市的现代,更仿佛置身于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

不同的城市或许风景不同,历史不同,但最大的相似点在于人的素质。在这里,人与人之间更加信任,人的道德素质更高,英国也是一座有"绅士风度"的礼貌文明之城。

最后几天的伦敦之行算是为本次英国之旅划上圆满的句号。在感受英伦文化的同时,也不得不反思我们自己,中国与英国的差距在哪里。我想起了最新一部电影007M朗诵了一段丁尼生的诗:虽然我们的力量已不如当初,已远非昔日移天动地的雄姿,但我们仍是我们,英雄的心,尽管被时间消磨,被命运削弱,我们的意志坚强如故,坚持着,奋斗、探索、寻求,而不屈服。也许英国不再是那个"日不落帝国",但雄风仍在,魅力仍在!

走走,停停,去感受不一样的英国,不一样的文化!

 

优雅的温情

(影视学院  柯佳俐)

英国之行虽然只有短短两周,却如同与世隔绝了很久。从踏上飞机的那一刻,到醒来发现躺在家中床上,过去的两周就像是一场梦,在梦中我找到了另一种自由。高空中,因为折射而产生了神秘的蓝紫色光,美得让人不敢相信这仍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就这样一直看着窗外,也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再睁开眼,脚下已是大片的农田。

England, I'm coming.

刚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没有想象中的兴奋、迷茫,有的只是意料之外的平静。机场过道右侧的"Welcome"海报中,门卫、警察、出租车司机、街头艺人、伦敦塔守卫,当然还有那位手捧鲜花的年轻男子,他们无一不是面带笑容,张开双臂拥抱你。我知道,这里没有上海如火般的热情,却另有一番优雅的温情。

在曼城这段时间内,我们所需要修的大部分课程,都是在距离宿舍楼步行仅需10分钟的教学楼内完成。课程的覆盖面很广,既有环境能源和通信工程的理工学科,也有教育领导力、艺术品管理和跨文化交际的人文学科。此次交流,我们还有一项任务需要完成,那就是最终展示。展示要求我们以小组形式推广一个喜爱的城市,前期还安排了三节课专门指导我们怎样才能把最终展示做到最好。我们小组共有六名成员,分别来自三个学院。考虑到用英语介绍的难度,以及要有强烈的吸引力,我们最终选择了成都。成都这个城市有许多独特的标签。我们选择以"在成都的一天"作为推广形式,从早餐到夜生活,详细地介绍"如果您来到成都,要怎样过上最地道的一天",而以One Day of Life in Chengdu为英文主题,也是老师在接纳我们想法之后所提供的名称。我自认为在这一点上,我们小组很好地体现了此次项目的宗旨,那就是双向交流。我们在利用自身的中国式思维选取了题目之后,迟迟找不到合适的英文名,而老师利用英文电影名称加以巧妙改动,便成就了最后这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题目。

当然,此行的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在不同的城市,感受丰富多彩的英格兰文化。我们在曼彻斯特停留的时间最长,对于这座城市的了解也更为深入。我们去了图书馆,打开木制抽屉,看到了以前工作人员整理书籍时使用的卡片。我们来到了曼彻斯特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在一层体会这座工业城市的过去,在二层与刚放暑假的孩子们一起做科学小实验,当然也见到了在旧铁路旁,那个歪着脖子的骑自行车的巨大人偶。我们还坐上了有轨电车,沿着老铁路,来到了媒体城和老特拉福德球场。我们在市中心疯狂地购物,在城市画廊静静地品读作品背后的故事,在同性恋街被绚丽的色彩迷地睁不开眼。我们每天穿梭于各家超市,搜寻着新奇的食物,有时也会买上几瓶小酒。在空闲时间,静静地游走于这座城市的大小街道,我曾经幻想自己坐在那座暂不开放的迷你伦敦眼上,俯瞰这座原本就不大的城市。我也很幸运地找到那个伦敦奥运会期间被刷上金漆的邮筒,乘坐过拥挤而不让座的免费巴士,凝视过桥下布满涂鸦的墙面,行走在商店关门后垃圾散落的街道,遇见过被警察带走的醉汉,发现温暖的橘红色募捐箱,大胆地无视那永远搞不明白的红绿灯,以及,奔跑在凌晨1点的唐人街,只为吃上一顿夜宵。也许这略显疯狂,但谁让我住在了Liberty Living的宿舍楼,我要自由地度过这段时光,而这也是我所理解的自由。

在利物浦的阿尔伯特港口,我们沿着堤岸边走边吹风,偶遇可爱的冰激凌小车,当然还有那无处不在的迷你伦敦眼。我们见到了四只小羊,巨型女孩,披头士的故事展,教堂里空无一人的女士礼拜堂,以及楼梯尽头的花篮。约克有的不只是古城墙和狭窄的肉铺街,还有随处可见的黄色自行车,甜甜的猪肉布丁和下午茶。在教堂前走过载着一对新人的马车,狭窄的街道里有举着粉刷的街头艺人,街道入口处还有那家有8间房的深不可测的旧书店。位于峰区的英格兰海拔最高的小镇BUXTON,我们在温室里接触到了各种珍奇植物。阳光明媚的午后,喝上一口温泉水,与卖蓝莓的女孩闲聊上两句,然后坐在长椅上晒着太阳,就这样一直躺着,这是我在英国所度过的最惬意的一个下午。

名校之旅略显仓促,剑桥和牛津本应好好走一走,却因为时间有限,走马观花了一番。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我们乘坐了小船体验了一回徐志摩的浪漫。

"我呼吸伦敦的空气,也听见Sting唱歌的CD,看见红色的电话亭,我总觉得来过这里。"确实,大英博物馆、大本钟、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海德公园、国家画廊,这些在照片中看过无数遍的地方,让我总有一种不是第一次见到的错觉。我们坐在白金汉宫前方的围墙上,观看了卫兵的交接仪式。我们乘坐庞大却灵活的红色双层巴士,来到了以福尔摩斯而闻名的贝克街。我们穿过泰晤士河沿岸的众多街头艺人,在伦敦眼上俯瞰这座古典却又时尚的城市。在历史悠久的地铁站内,随处是迷惑人的路标,仿佛不想让你找到正确的出口。一节节红色的狭小车厢,像一颗颗药丸一样,连接在一起,车厢里老式的通风口,让人时刻能闻到来自这地下的沉闷的空气。这地铁将我们带到梦寐以求的碎片大厦脚下,亲眼见证了塔桥的升降。在日落之后的塔桥上,我们欣赏了在英国的第一次夜景。

英语人的英国行

(外国语学院  贾倩倩)

英国,英语的发源地,广大英语学子的知识殿堂。因此,尽管大一只是人文大类的学生时就已参加过优秀本科生赴美游学项目,在看到2014夏季赴英项目招募通知的第一眼,身在英语系的我还是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心情报了名。作为一名英语人,英国在我面前呈现的第一道迷人光芒就是那醉人的英音。从伦敦希斯罗机场第四航站楼出来等待大巴的间隙,我们三五成群到机场便利店购买明信片。排队付款时,售货员小哥一张口,我就震惊了。尽管是非裔英国人,但他的英音纯正动听,立刻把我折服。国内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费尽心思花大功夫模仿英音,但往往有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经历,甚至被外国友人以为是澳大利亚口音,还不如这位伦敦机场的非裔售货员小哥的口音优美。必要的语言环境对一个人学习语言来说非常重要。

学习英语不仅是学习一门语言,更是学习语言背后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身在英国,我更被她的风土人情所感染。英国人以其礼貌和绅士精神而闻名于世,我们在英国也从一些细节上对绅士精神或多或少有所体会:英国人会主动为他人开门并为通过的其他行人扶住门;他们总是把 "excuse me" "sorry" 挂在嘴边;无论是进入任何一家商店、餐厅还是博物馆等其他公共场所,工作人员总会主动过来真诚地以 "are you alright?" 打招呼,这样的热情常常让初来乍到的我们不太适应。

同时,英国人更是有责任感的好公民。英国过马路的红绿灯需要行人手动按按钮调节,但常常有车已经停住或没有车时过马路的指示灯还是红色的情况,所以好多人看见车停下或没有车时就无视红灯直接走,目睹了几次这种情况后我们也大胆跟着走。一天清晨我和三四个小伙伴正在急匆匆赶往上课教室的路上又碰见了这种情况,正准备大跨步往前过马路时一位头发花白身穿正装的老年人大声喝住了我们,他很严肃地指指亮着的红灯,然后跟我们一起站住了。我们一时震惊也停了下来。老人肃穆地站在我们身边,等到绿灯亮了才开始走,我们几个也默默跟在他身后,心中略感愧疚:哎,下次不赶时间的话一定耐心等绿灯。

英国人的生活总体来说像是用截然相反的色块拼成的马赛克壁画。他们每天五六点钟准时下班,多数商店和购物中心也很早关门,街上都是行色匆匆以致身体前倾的下班白领,纷乱的脚步打破了傍晚的祥和;紧接着街边的餐厅和酒吧就坐满了悠然自得对着茶或咖啡消磨时光的人们,仿佛他们刚刚并没有经历过忙乱的下班高峰;平日里大街上的英国行人总是神色严肃,看起来极其矜持克制,但傍晚的酒吧里却总是人声鼎沸,挤满了喧闹放纵又喝得东倒西歪的英国人;英国城市里金碧辉煌的欧式风格建筑和宏伟简约的现代大楼鳞次栉比,衣着时尚的城市公民在其中穿梭并谈笑风生;但每当天色渐暗,楼下和街边总会冒出许多醉鬼和露宿街头的流浪汉,他们席地而坐,浑身脏兮兮的,头深深埋下去,手捧向行人乞讨硬币的易拉罐,身旁堆着夜里御寒的报纸,让人看了又可怜又可怕,想加快脚步远离他们,又禁不住落下泪来。这种种的一切结合起来,才构成了多彩而复杂的英国。

看饱了英国的城市,我们也幸得机会去英国最著名的自然风景区和小镇游览。我最爱的英国自然风光当属湖区,这个被诗人华兹华斯成为"痛苦世界里的安宁中心"的圣地,可以在光影变幻中展示出最壮观优美的景致。踏上湖区土地的那一刻,我就感觉到,这里是少有的可以安放灵魂的地方。如能有幸与时而潋滟时而空濛的湖光山色朝夕相伴,人生足矣。

比起自然风光,英国的历史和人文风光更加享誉世界。最让我真切感受到英国悠久历史的是约克那蜿蜒的古城墙,它们简洁而古朴却又别具匠心,被时间的雨水冲刷过更显其坚强。约克原教堂的断壁残垣和新教堂的肃穆辉煌在对比中更让人感叹世事变迁,也让人坚信无论如何总有事物和信念可以穿越历史,涅槃重生。但实际上,历史已经融入进约克小城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心里了,看着他们,想想约克的经历过的风风雨雨,我们就多了几分从容,多了几分勇敢。

到英国,最不容错过的是众多的艺术馆、博物馆和剧院。小如仅以泉水文明的Buxton小镇,也有博物馆和画廊,只是二者共用一幢小楼。 而即使是这样的小镇博物馆,也能给人以启迪和惊喜,更不用说曼彻斯特博物馆、中央图书馆、科学工业博物馆以及久负盛名的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和自然历史博物馆了。参观大英博物馆时总让人想起当年日不落帝国的丰功伟绩——多数藏品都是那个时期掠夺过来的;参观国家美术馆却让人忍不住赞叹创始人的高瞻远瞩;而参观自然历史博物馆让人不由得对鬼斧神工的大自然肃然起敬。更令我惊喜的是误打误撞跟小伙伴一起赶上的话剧"1984"。伦敦西区的小剧场效果极佳,演员们的话剧功底又无可挑剔,这场特别加演的话剧让我更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书中描绘的毛骨悚然。

此次英国行最让我期待的是曼彻斯特大学以及其他的讲座和课程,而在曼大的学习生活也的确让我收获颇多。给我们授课的第一位曼大老师是位朴素而端庄的女教授,她的英音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享受,同学笑称听她的课简直像听优美而高难度的托福听力。接下来遇到的数位教授各有风格,但都让我们心生爱戴之情。我个人最喜欢的两位教授是来自美国在韩国居住过三年的语言学教授和来自英国南部在上海居住过一年的活泼年轻女老师Wendy. 作为一名学习语言的学生,我对语言学教授做的语言与文化的讲座非常感兴趣,同时来自其他系的同学对这位教授的讲座也乐在其中,因为他语言活泼风趣,同时又提供了许多与英国人交流的小贴士。而Wendy一进门就用自己的中文惊艳了大家,她真诚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一下子把我们之间的距离拉近到朋友的位置。感谢学校为安排这样的讲座,正是这些讲座让我们获益匪浅,为我们埋下了学术的种子。

英国之行,陪伴彼此左右的好伙伴——老师和同学也是旅途中最宝贵的财富。每一个人都能为我打开一个未知的新世界,而且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自不同专业的小伙伴对同样的世界有不同的解读,我也因而了解到经济、美术、摄影和理工的专业知识,更结交了新的好朋友。

虽然英国是各方面都比较成熟优越的发达国家,身在英国我的爱国心却被更彻底地激发出来,我更能理解一个世纪前爱国志士们争先恐后地回归当时仍在经受苦难的祖国的心情了。英国之行,每天都无比精彩,我却日复一日更加思念祖国。这次游学改变了我的目标,今后我更想停留在祖国的怀抱,同时多与国际交流,用世界先进的知识和理念更好地建设祖国。

英国之行的精彩还有很多,这次游学更像是一次巨大的成长之旅,为我们埋下丰富多彩的美好种子。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这样的机会,我们将继续前行在成长和回报的路上。

\

英国纪行

                           (影视学院  师玥)                                      

今年的夏天真是清凉。上海的梅雨季延迟了酷暑的热浪,当热意渐起时又一路追着日出落地于伦敦。在短暂的英国学习时光结束、再次等候在伦敦机场时,心情已是两样。手持登机牌,背着比来时重得多的行李,逆着晚霞望着落地窗外远处的飞机如剪影般略过金色的圆日,安恬开阔,壮丽宁静。两周的时光默片般在脑中略过,压缩格式的。

起飞时,正是伦敦华灯初上。那一片星星点灯的灯海,像是一个抒情的长镜头逐渐拉远,从近景到远景,像是告别。透过云层,那金光闪闪的点线面组合,让伦敦看起来俨然是个浮在夜空中的城市!这个与纽约比肩的世界金融大城,在两千多年前还只是罗马帝国的边陲小镇。历史的风云变幻让人感叹、好奇,回家后便是迫不及待地知识大恶补。这般看来,从英国的返航哪里是告别啊,分明是个新的开始。

真真是旅居似的学习。一周半的时间留给了曼城——学习、赏玩,中间间或去古城约克、港口城市利物浦,后三天在伦敦更是可自定攻略的潇洒时光。这种宽松的氛围中,和当地人聊起来了、把日子过得有生意了、将知识思考琢磨了。

"正牌"的学习时间里,不同的老师带给我们不同的体验。虽说课程大多与我专业相关不大,但都给人以新思路。激情洋溢的Windy尤其可爱。她的第一堂课讲交互式学习(interactive teaching),最后的环节便是真的让同学们当老师来用交互式方法授课讲解英国美食。惹得同学们下课后纷纷探寻曼城美味。那些语言组织、仪态台风在轻松的氛围中也都不再是问题。讲如何做演讲的帅气男老师Huw是极有表演天赋的,这样强的感染力让我们也很快就融入其中、聊得火热了。学习和玩赏时常是穿插交织的。在曼联博物馆听体育经济的讲座;逛BBC媒体城看新媒体的发展和老工业城市的转型。课余时间,和室友们特意选了周四晚上去曼彻斯特画廊,因为只有那晚会开到9点钟。在经典的第九展馆中,画作从工业革命前展开,随着时间的推进、拉开了一个英国画风的演进史。每次画风的变革都是和经济发展导致的收藏热等直接间接相关联的。那时是初到英国,这样一个展品丰富、脉络清晰的画廊着实令人赞叹、惹人思索。

这种旅居似的学习中的点睛之笔可说是结识当地人。在利物浦天主教堂,被巨大的管风琴、创造了空间体量感的尖肋拱顶、彩绘玻璃次次震撼后,又被教堂中写生的老爷爷吸引。在与他的谈话中了解到,他要用线条来表现教堂,将在此举办个人画展。他拿出用自己的画作制作的明信片来给我们讲解,画风有马蒂斯的影子。临走时还赠与签名明信片一张,很是可爱。在被美国评为世界最值得一去的50个景点之一的湖区,与一家四口曾结伴而行,我竟与其中的妈妈同名为Sharon。我们聊到时下流行的名字、英国的气候、他们的生活方式。随手拍着小镇风光,逗着两个宝贝,随性地聊。两个小女儿是冲着湖区的彼得兔去的,当我们又在彼得兔乐园碰面时,大女儿一口叫出了我名字时,真是开心极了。

旅居似的学习就要体味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在伦敦逛完了大英博物馆、国家画廊后,已觉是品味了精神饕餮盛宴。乘地铁的路上正好路遇一剧院,正在加演名剧《1984》。本以为这种定期上演的严肃政治剧上座率未必高,但进场才发现剧场里已坐得满满当当。紧张的节奏、揪心的讽刺,都让这一天变得更加难忘!

约克真是一座醉人的古城。公园里耸立着古罗马时期的雕塑;绿茵后挺拔着中世纪现存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品味着最正宗的约克下午茶,甜品的香浓一如我们的心情;不大的书店被精心布置成书房模样,文学、艺术、自然、历史等各类图书挨着挤着,阳光透过窗洒进书房,正照在一半《济慈诗选》上,一拿起就不想放下了。在快到集合时间时还是狠下心来进了教堂,手扶壁墙,一阵凉意窜上心头,好像已与历史相通,那可是千年的石砖,泛着黄。高耸的穹顶让人忍不住地肃然起敬,伴着教堂里的圣咏,眼眶不自觉地湿了。匆匆参观罢,一看时间已不多便想抄近路返回,怎知竟在鹅卵小道上跌破了膝盖迷了路,但抬头一望,高墙、绿草,又是一片新天地。

伦敦必然是此行的重头戏。认真算来不过短短两天时光。第一日是大英博物馆和国家画廊的徜徉,中午匆匆吃了个羊角面包便乘车往画廊赶。国家画廊的最大乐趣在于"旧友重逢"。从小如雷贯耳的名画在这里见到了真品。像达·芬奇的《岩间圣母》、梵高的《向日葵》。更有趣的是许多之前并未见过的名画,因画家风格太明显而能被一眼认出。像波利切里、高更。

大英博物馆是最让人激动不已的了。马克思写《资本论》的图书馆现已被改造为餐厅,但整体白净的建筑本身已成为博物馆最鲜明的标志。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一直到欧洲大陆、英国、亚洲一路看过去。行走在历史间,行走在美之间。不由地在想何谓美、何谓历史?美本身就是主观的,大体上它总是让人舒服、或令人惊叹。所以那些美学研究也不过是一家之言,美学家的看法也只是一己之见。读读、了解下也便罢了。真是把他们的观点完全照搬为美的标准便是机械教条、空洞无益了。而关于历史,却总是残酷。四大文明古国的文物会如此齐全的被摆放于重洋之外的英国,甚至古希腊一整个神庙都可以被安放与此,它们不该落叶归根吗?这种展示不让人心寒吗?但这些远方的文物在呈现历史时、不是又诉说着另一种历史吗?一段工业革命、日不落帝国的历史。行走历史间,才真正让人思索。

在伦敦的第二日,必然要流连于帝国大厦、伦敦眼、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千万人一起观看了卫兵换岗便只身前往了有千余年历史的温莎古堡。午后的阳光下,密黄色的砖墙透出中世纪的味道。繁复的雕饰毫无造作感,典雅秀丽;地毯、家具、各样摆饰与房间整体风格相配合,金银雕饰的穹顶配合哑白的家具、又用大面的镜子来扩大空间,而玫瑰粉的穹顶则配合妍丽的家具、精美的钟表、琥珀珊瑚的器皿等摆放其间。在画作展示中,有提香风格的、似拉斐尔男子的画像能一眼被认出,像见了老朋友一样亲切,难免驻足把玩。在一隔间里,一清朝装扮的男子一下抓住了人眼球,低头一看,题为《中国皈依者》(A Chinese convert)。细问导览员才知,这是位中国清朝时的皈依者,曾游历欧洲,还被英皇召见。真是有趣!每个房间都让人想流连细赏,却也忍不住要前行。有名画装饰的长桌餐厅、有穹顶被琳琅满目的中世纪骑士徽章装饰的长廊、有火灾后重建的存放珍品的阁楼······一切华丽典雅的背后是皇室威仪、历史沉淀。

古人云,"能者为师。"又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与一行三十余人同游英格兰却有其感,也深受其益。室友四人同是影院,爱好相近,聊得投缘。一起慌慌张张地做早餐、一起逛街游玩。柯买来鲜花装点餐厅,偶尔小酌助兴。倩倩是老友了,一起看着电影吃哈根达斯,拉她去看话剧还吓得她捂上了眼。跟美院的张文洁聊聊写生;跟做足攻略的浩巧谈谈景;宋文生日时大家举杯相庆。

英格兰之行真是一次奇遇。遇见了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人。当飞机逐渐降落在上海时,内心又是一阵新的欢喜。可以好好思索、好好品味、好好开始新的旅程了!

愿笔花六照·醉夏日英伦

(影视学院  毛其莹)

净手焚香,搁置毛笔,泡一杯香茗细品,回看、回想、回顾,虽然不存在倒时差的困扰,但是思绪依旧缠绵在英国一帘帘美人、美景、美食的幽梦中,有太多美好的故事发生,甚至让我的笔端不知从何流转,索性,就把一切交给感觉吧。

  旅途开始之前的一个月间,我一边当学霸,准备考试周,一边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做志愿者,一边为本专业的暑期拍片奔波,一边还在与赴沪交流的美国学生通宵合作拍片还身兼表演制片,像梦游一般把行李整理好,来不及和父母好好告别,就登上了飞机。想象中的英国是格子裙、黑暗料理、阴暗潮湿的天气,没想到一切都和想象的不一样。

                            美人篇·爱如空气

红尘陌上,独自行走许久,渐渐习惯一个人的浮世清欢和细水长流,在旅行中,有好的旅人的陪伴,无疑内心是欢喜的,至今,心里还有着满满的感恩和感激,谢谢所有同行的老师和同学们。

在曼大的宿舍里,我们影院的四个来自不同专业、互不认识的姑娘成了室友,每天早上会约定起床时间一起做早饭,时间充裕的时候,还会一起做中饭和早饭,我们还一起去上课、逛街、参观、游览,我和其中一个女孩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从上海带来了足够的食材,在飞机上都带了拖鞋、护枕和厚披风等,一个女孩很擅长做饭,还有一个女孩喜欢文艺和摄影。在整个旅途中,我也和团队里的其他同学有了接触,一起自由行,一起互相拍照,一起完成独立调研和答辩,和曼大的志愿者同学以及牛津大学的同学也有了交流。我们的带队老师们都很可爱又贴心。

除了同学和老师,我还在路途上认识了很多美好的陌生人,他们会在路上热情地和我用中文打招呼说:" 你好!",会发现你在看地图时就主动询问你是否需要帮助,会为你亲手画地图,甚至主动带路,不顾自己会错过一班地铁,从地铁上下来领你去目的地。在利物浦Cathedral Church of Christ参观时,我还遇到一位自由艺术家,他多年前去过上海,会说几句简单的中文问候语,临走时,他把手绘的教堂全景图片送给我,还在图片上亲手写下我的名字和参观日期。

在曼大的汉语角,我也认识了两位已经毕业多年的"同学",一位是知识渊博的导演和媒体人爷爷,一位是健谈的老师。我们从宏观的两国政治、文化风俗差异,到微观具体到他个人的婚姻、媒体论都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回国后,他对我网上的状态麻辣点评也让我觉得格外有趣。

他们让我对英国有了更多,更立体、更深入的思考视角。

美景篇·诗中有画

上一个七年我赴香港采访,这个七年,赴英国,冥冥之中,相信缘份,一切会天注定。在飞机上的19个小时,看着天空从白天到黑夜不同颜色明暗的变化,时间不知不觉形成时差,我们笑言:"偷了时光咯!"  

  漫步在伦敦的热闹街头,看得光鲜亮丽的英伦帅哥美女,也看得到喝醉酒的流浪汉和街头艺人们,在伦敦眼上看伦敦全景,在利物浦的Albert Dock吹吹风,在约克最有名的Betty店喝好喝的下午茶,在湖区和巴尔斯顿大风和淅淅小雨中看着美丽的别墅区和海上翱翔的海鸥,也体会头发被吹的好似要离开地球表面似的快感,还看了可爱又调皮的"彼得兔",在曼联球场第一次做"热血球迷",在劳斯莱斯吃员工伙食。我们还尝试了英国的各类交通工具,比如电车、火车、地铁、大巴,双层公交车,单层免费公交车等,很帅气的拿着一张通票,在一天内来回地换不同的地铁和公交,当我一个人夜间购完物,顺便去超市买完食材并独自换乘地铁回到寝室时,觉得自己就是地道的伦敦人!

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政经学院、约克大学体会着一等高校独特的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从曼大宿舍搬到伦敦艺术学院宿舍住宿的经历,也让我体会到不同学校的另一种风情,独立又封闭的一人房间,家具洗浴设施一应俱全,开放的厨房,烤箱、微波炉等配备齐全,既维护个人隐私又能使所有室友有温馨共处的机会,贴心又自然。

喜欢英国的艺术气息,四处都是开放的各式各样的美术馆、博物馆、画廊,一幅幅不同风格、装饰精美的作品都扑面而来,带着历史、文化、自然、科学等气息,和与东方不同的西方年代特色与风情,我看得十分过瘾,而且不像国内,艺术馆都是面向精英阶层,门票十分昂贵,在这里艺术是免费的、开放的又无价的。在国家画廊,虽然不能拍照,但是美的体验留在心里。大英博物馆里最美的博物是四大文明古国,我心中最美的博物还是中国的古宝,衷心希望有一天中国可以越来越强大,将国宝故土重归。

说到美景,想到在跨文化交际课上的学习心得,体会较深。当曼大的英国老师让我们列举几项对英国喜欢与不喜欢的东西,来之前没想到的处境和好奇,并用笔写下和全体同学一起分享时,很多同学不约而同写下对风景、建筑、空气的喜爱,而对食物和早早关店的商场以及极高的物价,提出的相对不喜欢,而老师则告诉我们这就是差异。

美食篇·乐享生活

最喜欢去英国的各个超市,来个一两小时的约会,真是学文化,练英语,赏美食的绝佳时期,英国的牛奶、冰激凌好吃又相对来说,不是很贵,鸡肉又滑又嫩,各类甜品和各种口味的薯条都有,很具特色,醋味薯条我买了好几包,好吃到想哭,甜品也是,尝试了很多种,每一次都给我惊喜。也许巧克力并不是英国本土特色,但是各种巧克力特色都有,回来后与朋友一起分享了辣椒和大蒜、布朗尼软糖口味等巧克力,结果都惊人的美味。土耳其烤肉堡也很好吃,肉质酥脆又爽滑而且很大块,蔬菜新鲜又大粒,我和小伙伴两人吃了一份,还觉得很撑。英国的下午茶也很棒,去约克吃了一次,觉得真是物超所值。

当然,我们的探索美食之旅不光止于看和买,也有自己亲自动手做。我很机智的让同伴们在飞机上收集发放的盐、黄油、番茄酱等,自己也带了五香粉、萝卜干、挂面、燕麦等,虽然拿行李时有些嫌麻烦,但是用的时候,真的很开心。借着同行的伙伴生日的机会,我们所有人沾光去了酒吧,体验了一下英国酒吧风格。不知不觉,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下图是这次所有同学们的合影,给自己的这段经历化个圆满的句号,给自己的心情来个SPA,给自己的人生说句加油!

其实,如果可以,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有机会多看看这个世界,这不仅仅因为那句"你都没看过世界,何来的世界观?"更重要的是,你明白在这个浩瀚的宇宙里,个体是多么渺小又独特的存在,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而知道的可能又只是受困于你的知识体系和朋友圈的一种存在,是普遍真理却又非客观事实。

有时候人生会存在定势,你不愿意跳出它换个角度思考,也有可能你被自我局限,不知道自己其实还可以伸手向前再迈一步,何不给自己一个可能,也许你就是"翘起地球"的第二人,牛顿的金苹果就砸在你的头上。

喜欢一句话——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心若沉浮,浅笑安然。

生活中总会有美好发生,前提是你有足够的耐心和坚定的毅力相信那一天会到来,并且为之努力,至于不能努力的,就淡定的等待吧。

梦,总会实现!

     校园采风

环化学院举办"成才奖学金"创立十周年暨2014年度  奖学金颁奖典礼

20141116日下午,环化学院在J202成功举办了"成才奖学金"创立十周年暨2014年度奖学金颁奖典礼。宝山区上海大学校友会会长、宝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常委、纪委书记李世平,副会长、宝钢工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解建平,上海大学副校长、环化学院党委书记兼执行院长吴明红,上海合作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院长、音乐学院直属党总支书记李伟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典礼。出席典礼的还有宝山校友会校友、历届成才奖学金获奖代表及环化学院师生。

首先,环化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宇华老师对"成才奖学金"的创立及发展进行了回顾。"成才奖学金"是由宝山区上海大学校友会于2004年在环化学院设立,是对品学兼优同学的一种奖励,旨在激励其奋发图强、回报母校、回馈社会。十年来,"成才奖学金"奖励资助金额达到15万元,激励着历届环化学子不断学习,奋发进取,不仅在学业上获得优异的成绩,在工作岗位上也迅速成长为行业的优秀人才。随后,历届获奖校友代表朱超、吴桢、张卓敏也先后发言,他们对自己在学院学习后各方面的提高与收获进行了总结回顾,感谢宝山校友会当年的奖励和资助,并用自身经历激励在座同学刻苦学习、努力奋斗,期望他们可以把握机会不断提升自己。

宝山区上海大学校友会会长、宝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常委、纪委书记李世平代表宝山区上海大学校友会进行发言。李世平会长首先肯定了"成才奖学金"对激励环化学子不断进取的重要意义,他认为该项奖学金不仅是对学生的物质奖励,更是对他们的精神激励,希望他们可以在获得"成才奖学金"后全面发展、勇攀高峰。同时,他提出宝山校友今后在奖励资助学生方面还会进一步拓展渠道和途径,深化内涵,充分发挥校友会的优势资源,为上海大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环化学院党委副书记钱冬英老师宣读了第十届"成才奖学金"的获奖名单。隆重的颁奖仪式后,获奖代表敬烨在发言中感谢学院的培养和教育、感谢宝山校友会的激励与关怀,道出了获奖同学的心声。诗歌朗诵"感恩思源,励志成才"则把典礼推向了高潮。

 上海大学副校长、环化学院党委书记兼执行院长吴明红教授进行发言,她对宝山区上海大学校友会十年来持续对环化学子的奖励资助表示感谢。正是因为有校友们的大力支持与环化学院师生们的共同努力,环化学院近年发展迅速,学院的科研水平与教学质量取得快速进步。同时,她向环化学子提出了要求,希望大家坚定理想信念,勤于学习、勇于实践,主动开拓视野,不断提高升综合素质;要常怀感恩之心,主动向校友、前辈学习,自强不息、立志成才;要胸怀天下大局,将自身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最后,颁奖典礼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校外学工活动

n  香港中文大学:

Ø  「中大国际节」展现校园多元文化(11.06

n  台湾国立大学

Ø  稻香馆-台大农场意象主题馆开幕11.14

n  浙江大学

Ø  网络文明进校园活动启动10.30/坚定理想信念 推进依法治校11.17))

n  南京大学

Ø  我校举行首场"青年千人"聘期考核报告会 11.07

n  武汉大学

Ø  第四届珞珈红色文化节开幕(11.18/【点赞身边好人】生命守护活动11.15

n  清华大学:

Ø  首届大学生环保科普公益宣传活动在清华举行(10.30

n  北京大学:

Ø  网络素养教育校园实践"e行动"以话语方式转变另辟宣传蹊径(11.4

n  复旦大学:

Ø  复旦大学举办第十三届校名纪念品设计大赛(11.21

n  上海交通大学:

Ø  上海交大就业中心学生骨干团队凝聚力UTJS体验式培训(11.19

n  山东大学:

Ø  山东大学开展"六项教育"帮助毕业生厚德强能(10.10

n  中山大学:

Ø  借力新媒体凝聚班级情--中山大学首届本科生班级微博策划大赛举办

 


责任编辑:张乃琴     执行编辑:靳一囡 阮洁茹 蔡仁彦 程彦楚 诸亚英

                              史文慧 杜晓鹏赵梦伟 胡 

上一条:《学工视窗》第152期 下一条:《学工视窗》第149期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